一辈子做对两件事就可以很富有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年在西南的一个小城待了半个月。

那地方慢,特别慢。下午三四点,街上就没什么人了,店铺也关得七七八八,好像全城的人都提前进入了退休生活。

我住的客栈斜对面,有家面馆。

没有招牌,就是一个老师傅,每天早上五点准时开门,卖一种当地的特色臊子面。

面是自己手擀的,臊子是大锅里咕嘟咕嘟熬着的,香气能飘半条街。

老师傅话不多,你跟他说要一碗面,他点点头,转身就去下面。

面下到碗里,他会问一句,“忌口不?”

你说不吃香菜,他就在旁边的本子上拿笔记一下。下次你再来,不用说,他记得。

一碗面十五块。

从早上五点,到中午十二点,门口的队伍就没断过。

十二点一到,老师傅就把门口的凳子收进去,挂上“明日请早”的牌子。

不管后面还有多少人排队,说关门就关门。

我好奇,跟他聊过几次。

他姓李,五十多岁,这家面馆开了三十年。

我说,师傅,你这手艺,一天卖七个小时太可惜了。

开到晚上,再多请几个人,开个分店,一年几百万不跟玩儿似的?

他擦着桌子,慢悠悠地说,钱是赚不完的,但面得做好。

他说,人一多,心就乱。心一乱,手里的面就没了魂。

他说,他这一辈子,就干好一件事,把这碗面做好。

后来跟客栈老板熟了,他告诉我,别看李师傅就是个卖面的,人家在这小城里有三套房,市中心还有两个门面。儿子在省会读最好的大学,女儿已经送到国外去了。

客栈老板感慨,这老爷子,才是真人不露相。

我当时就愣住了。

一个每天只工作七小时,一碗面卖十五块的老师傅,身家远超我们这些天天喊着内卷、996、追风口的所谓“精英”。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我开始琢磨,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却依然两手空空?

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考了那么多证书,跳了那么多次槽,每天在手机上刷着各种商业模式、搞钱秘籍,结果呢?

三十岁,一身的职业病,一屁股的房贷车贷,看着银行卡里那点可怜的余额,连辞职的底气都没有。

我们就像一群没头苍蝇,哪里有光,就往哪里撞。

今天听说直播带货赚钱,赶紧去开直播,结果发现连直播间的人气票都买不起。

明天听说做自媒体能火,赶紧注册几十个平台的账号,吭哧吭哧写了半年,阅读量没超过三个数。

后天听说炒股能财务自由,把仅有的积蓄扔进去,几天就被割了韭菜,关灯吃面。

我们拼命地“做事”,却从没想过,我们做的这些事,有“价值”吗?是“对”的事吗?

从那个小城回来后,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拜访了身边那些真正活得从容、且物质丰厚的人。

他们行业不同,性格各异,有的是程序员,有的是设计师,有的是医生,还有的是我们眼里的“手艺人”。

我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这一辈子,其实只做对了“两件事”。

做对这两件事,比你考十个MBA,跳二十次槽都有用。

第一件事:倾尽一生,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可替代的“产品”。

什么意思?

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自己当成一个“零件”。

我们在公司里,是人力资源部的一个“人力”,是项目组里的一个“执行”,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位”。

零件的特点是什么?

标准、可替换。

今天你这个螺丝钉不干了,明天公司立马能从人才市场招来一个一模一样的。甚至,比你更年轻、更便宜、更好用。

所以你才会焦虑,才会没有安全感。因为你的价值,不是由你决定的,而是由你所在的那个“位置”决定的。

而那些真正富有的人,他们从不把自己当“零件”,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

一个需要终身打磨、持续迭代、拥有独特价值主张的“产品”。

李师傅的“产品”是什么?

是那碗三十年如一日,承载着匠心和温度的臊子面。

这碗面,是他所有心血的结晶。是他的手艺、他的坚持、他的信誉,是他这个人,在他所处的那个小生态里,一个独一无二的“产品”。

别人可以模仿他的口味,但模仿不了他三十年的坚持。

别人可以模仿他的店面,但模仿不了他在街坊邻居心中“李师傅的面最地道”的口碑。

这个“产品”,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他才能拥有定价权,拥有选择“只卖七小时”的自由。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程序员,P8级别,年薪很高。

前几年,他每天都在焦虑。

他说,我现在写的代码,跟刚毕业的年轻人写的,没有本质区别。

我的优势,不过是多踩了几年坑,多见了一些项目。

但这些经验,正在被快速迭代的技术和越来越聪明的工具所取代。

他觉得自己就是一颗“昂贵的螺丝钉”,随时可能被一颗“便宜又好用的新螺丝钉”换掉。

后来,他做了一个决定。

他利用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去研究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

他把自己当成一个项目来管理。

第一年,他读完了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儿童心理学经典著作,做了上百万字的笔记。

第二年,他开始在一些育儿社区,免费帮别人解答问题。

用他学到的知识,结合他程序员的逻辑思维,去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他给出的建议,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清晰的、可执行的步骤。

不像很多专家,只会说一些“要多陪伴”、“要理解孩子”的正确废话。

他会告诉你,孩子为什么会在某个年龄段突然变得“不听话”,这背后对应的是他大脑的哪个区域在发育,你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游戏”来跟他互动,既能满足他的成长需求,又能解决你的管教困扰。

第三年,他开始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系统地写文章。

他的文章,就像一份份“儿童行为问题的使用说明书”,清晰、深刻、实用。

很快,他火了。

现在,他一条咨询的报价,是他过去在大厂一天的工资。

很多投资人想投他,让他做个APP,搞个知识付费平台。

他都拒绝了。

他说,我跑得太快,我的“产品”会变毛糙。

你看,他已经完成了从“零件”到“产品”的蜕变。

他的“产品”是什么?

不是程序员,也不是心理咨询师。

而是“一个懂心理学的顶尖程序员,一个逻辑能力超强的育言专家”。

这个“产品”,是独一无二的。

“程序员的逻辑思维” × “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 × “乐于助人的利他之心”,这三样东西的叠加,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物种。

这个物种,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

所以,请你现在就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的“产品”是什么?

如果把我自己当成一个产品,摆在货架上,我的“产品说明书”该怎么写?

我的核心功能是什么?(我能为别人解决什么核心问题?)

我的独特卖点是什么?(为什么别人要买我,而不是买隔壁货架上的小王或小李?)

我的用户口碑怎么样?(跟我合作过的人,如何评价我?)

如果你答不上来,或者你的答案是“吃苦耐劳”、“执行力强”、“认真负责”……

那很遗憾,你还停留在“零件”的思维阶段。

这些所谓的优点,是一个“零件”的基本素养,而不是一个“产品”的独特价值。

真正的“产品思维”,是把自己当成一家“一人公司”来经营。

你要有自己的“研发部”。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迭代自己的认知,让自己的“产品性能”越来越强。

你要有自己的“质检部”。

对自己交付的每一个结果,都有极高的要求。

写一份报告,就要做到逻辑清晰、无可挑剔;做一个设计,就要做到美感与实用兼备;做一顿饭,也要讲究色香味俱全。这是一种对“产品质量”的自我尊重。

你还要有自己的“市场部”。

清晰地知道,你的“产品”能为谁提供价值,你的“目标客户”在哪里。

这个“把自己打造成产品”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痛苦的,是需要用“年”为单位来计算的。

就像李师傅那碗面,熬了三十年。就像我那个程序员朋友,把自己关起来,啃了三年的书。

这是一个“向内求”的过程。

是把所有的能量,都用来“铸造”自己,而不是向外“追逐”。

当你的“产品”足够好,足够独特,足够不可替代时,钱,自然会来找你。

你根本不需要去“追”。

这就引出了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搭建一个能持续放大你“产品价值”的“场”。

如果说第一件事是“铸造内丹”,是“体”。

那么第二件事,就是“建立外场”,是“用”。

光有好的“产品”还不够,你得让别人知道你的产品好,并且愿意为之付费。

这个“让别人知道”并“愿意付费”的系统,我称之为“场”。

李师傅的“场”是什么?

就是他那个开了三十年的面馆。

这个面馆,就是他的“价值放大器”。

它占据了一个物理空间,每天自然地吸引着周围的居民和路过的行人(流量)。

它通过一碗碗好吃的面,把这些“流量”转化成“顾客”(转化)。

顾客吃完觉得好,又会告诉他的朋友、家人,形成“口碑传播”(复购与裂变)。

三十年的时间,这个“场”积累了巨大的“势能”。

以至于,李师傅根本不需要做任何广告,也不需要搞任何促销,顾客就会自己上门。

我那个程序员朋友的“场”又是什么?

是他的公众号。

这个公众号,就是他在互联网世界里,为自己搭建的“价值放大器”。

他通过一篇篇高质量的文章(产品),吸引了大量被孩子教育问题困扰的父母(精准流量)。

他通过在文章中展现的专业和真诚,让这些父母产生了信任(建立连接)。

当信任建立起来之后,一部分父母自然会愿意付费,向他进行一对一的咨询(价值变现)。

那些被他帮助过的父母,又会把他的文章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育儿群,为他带来越来越多的精准用户(口碑传播)。

你看,一个好的“场”,就像一个自动化的“价值交换系统”。

它能帮你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流量:让需要你的人,能找到你。

信任:让找到你的人,能相信你。

变现:让相信你的人,愿意为你花钱。

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活得累?

因为我们既没有一个过硬的“产品”,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场”。

我们每天都在别人的“场”里,充当“流量”。

你在抖音上刷短视频,你就是抖音的“流量”。

你在淘宝上买东西,你就是淘宝的“流量”。

你在公司里上班,你就是老板的“流量”。

我们用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去维持别人“场”的运转,帮别人赚钱。

然后用换来的那点微薄的工资,再去别人的“场”里消费。

这是一个死循环。

想要跳出这个循环,唯一的办法,就是搭建属于你自己的“场”。

这个“场”,在今天这个时代,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它可以是一个公众号,一个视频号,一个朋友圈,一个社群,甚至是你家楼下的一个咖啡馆。

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场”必须是你自己可以掌控的。

它必须是你“产品价值”的延伸。

如果你是一个对穿搭很有心得的女孩,你的朋友圈,就是你的“场”。

你每天分享你的穿搭,分享你对审美的理解,慢慢地,你就会成为朋友眼中的“穿搭顾问”。

当她们有需要时,自然会来找你。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烘焙的妈妈,你可以建一个小区邻居的社群,作为你的“场”。

你定期在群里分享你做的蛋糕、饼干,组织一些亲子烘焙活动。慢慢地,你的“好手艺”和“热爱生活”的形象就会深入人心。

当邻居们需要过生日、开派对时,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你订购。

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理财规划师,你的公众号,就是你的“场”。

你持续地输出关于家庭资产配置、保险规划、子女教育金准备的干货文章,慢慢地,你就会吸引到一批高净值的精准客户。

搭建一个“场”,最难的是什么?

是“坚持”。

是像李师傅一样,三十年守着一个店。

是像我那个朋友一样,三年如一日地写文章。

是哪怕在最初,你的“场”里空无一人,你的文章没人看,你的视频没人点赞,你依然能够保持高质量的输出。

因为你知道,你不是在取悦“流量”,你是在浇灌你自己的“花园”。

你在用你的“产品”,一点一点地,为你未来的“顾客”,构建一个充满价值和信任的“空间”。

当“产品”和“场”这两件事,你都做对了,一个正向的飞轮就开始转动了。

你过硬的“产品”,会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精准流量”。

你稳定的“场”,会帮你把这些“流量”沉淀为“信任资产”。

你的“信任资产”,会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而你获得的“财富”,又可以让你有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去打磨你的“产品”,去优化你的“场”。

这就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实现的,最稳健、最可靠的“致富路径”。

它不需要你有什么惊天的背景,也不需要你有什么绝世的才华。

它需要的,只是两样东西:

一个是“向内求”的“匠心”,把你自己打磨成器。

一个是“向外看”的“耐心”,把你的场域建立起来。

这两件事,说起来简单,但它背后,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思维模型”来支撑。

比如,如何找到自己可以深耕的领域,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如何把不同的技能叠加,创造出像我那个程序员朋友一样的“能力涌现”效应?

如何运用“系统思维”,去设计你自己的“价值放大器”?

如何利用“复利效应”,让你的“产品”和“场”都能随着时间,产生指数级的增长?

很多人经常在后台问我,少康,你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但具体到我自己身上,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能不能给个一步一步的行动指南?

坦白说,我给不了。

因为每个人的“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场”也都是量身定制的。我如果给你一个标准化的模板,那又把你推回了“零件”的老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能给你的,不是一条鱼,也不是一张渔网,而是“制造渔网的机器”。

这台“机器”,就是一整套可以帮你“看透事物本质、做出正确决策”的底层思维模型。

过去几年,我把我所有关于“格物致知”的思考和实践,都浓缩和提炼成了50个这样的底层思维模型。

从如何看清自己、做出选择,到如何洞察系统、驾驭概率,再到如何融会贯通、活出通透。

我把它们整理成了一本电子书,叫《格物之道》 ,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这本书里,没有一句教你“如何快速赚钱”的废话,因为它讲的,是比赚钱更根本的东西——如何“让自己变得值钱”。

它会教你,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去找到你人生的“内核”,而不是在各种流行的“概念”里迷失。

它会教你,如何用“能力涌涌现模型”,把你身上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技能,组合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超级产品”。

它会教你,如何用“影响力圈模型”,从你最能掌控的地方开始,一步步构建起属于你自己的“场”。

它就像一个“思维的脚手架”,可以帮助你,在“把自己打造成产品”和“搭建自己的场”这两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清醒。

这50个模型,是我花了近十年时间,通过海量的阅读、行走和实践,一点点从经典、从现实、从自己身上“格”出来的。

现在,我把它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

希望能帮你节省下那十年摸索的宝贵光阴。

人生很长,我们不需要急于求成。

人生也很短,经不起我们在错误的方向上反复横冲直撞。

找到那两件“对”的事,然后用一辈子的时间,慢慢地,把它做好。

就像那位李师傅。

清晨,他在万籁俱寂中,点燃灶火,熬一锅承载着岁月的老汤。

中午,他在人声鼎沸中,迎来送往,用一碗热腾腾的面,慰藉无数奔波的灵魂。

午后,他关上店门,阳光洒进他窗明几净的小屋,一壶清茶,几页闲书。

他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一碗面。

他的世界又很大,大到装得下整个从容的人生。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能追求的,最踏实的富有吧。

不被外界的噪音所裹挟,不被无穷的欲望所吞噬。

在自己的时区里,专注地,打磨自己的“产品”,经营自己的“场”。

然后,静静地,等待时间的回响。

那回响,有时是银行账户里增长的数字,有时是客户一句真诚的感谢,有时,是午后阳光里,那份谁也夺不走的,内心的安宁。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73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