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资,正在“杀死”你吗?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老陈是我多年的朋友,最近一次见他,是在一个五星级酒店的行政酒廊。

窗外是这座一线城市最璀璨的夜景,脚下是滚滚车流汇成的金色河川。

他晃着杯里的单一麦芽威士忌,冰块撞击杯壁,发出清脆又孤独的声音。

“少康,你说人活着图个啥?”

他没头没脑地问了这么一句。

我说,图个通透,图个自在。

他苦笑,脸上是一种被生活反复碾压后的疲惫。

“我年薪税后120万,刚又分了七位数的奖金。可我感觉,我快死了。”

我知道他不是在说身体。

老陈是一家知名大厂的总监,手下管着上百号人。

他是那种典型的好学生、好员工,一路985毕业,进入顶尖公司,勤勤恳懇,

十年如一日,从一个普通管培生,爬到了今天的位置。

他拥有别人羡慕的一切:高薪、豪车、市中心的大平层、太太全职、两个孩子上着昂贵的国际学校。

他的人生,像一台被精确设定了程序的机器,稳定、高效、产出惊人。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台机器的内核,已经锈迹斑斑,濒临报废。

他说,每天早上醒来,想到要去公司,就有一种上坟般的心情。

不是因为工作累。

累,对他这种级别的人来说,早就是一种习惯。

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无意义感”。

他做的项目,流水上百亿,但他感觉那些数据和自己没关系。

他签的文件,能决定一个产品的生死,但他感觉那个产品和自己没关系。

他每天开不完的会,搞不完的汇报,周旋于复杂的办公室政治,处理下属的各种破事……

他感觉自己像个高级齿轮,被卡在一个巨大的、无情的机器里。

转动,是唯一的宿命。

“我最大的恐惧是什么?你猜猜。”他看着我。

“失业?”

他摇头。

“是哪天我脑子一热,真的把辞职信甩老板脸上。然后呢?

我房贷一个月八万,孩子学费一年六十万,四个老人要养,全家的开销……我不敢想。我这点积蓄,撑不过一年。”

他把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你看,我被这120万年薪绑架了。它没让我更自由,反而给我造了一座更华丽的监狱。

我就是那个穿着金丝马甲,被喂得脑满肠肥,却永远也飞不出笼子的金丝雀。”

“它正在一刀一刀,杀掉我所有的热情、好奇心,和作为一个‘人’的生机。”

老陈的困境,不是个例。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他们拿着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却活得像一具行尸走肉。

工资,这个我们曾经拼命追逐的东西,正在以一种极其隐蔽而温和的方式,“杀死”我们。

它到底是怎么杀人的?

第一刀:杀死你的“胆气”,用的是“稳定”这把钝刀子。

人是寻求确定性的动物。

一份稳定的、月月到账的工资,是现代社会最强的“确定性”来源之一。

它就像母亲的子宫,温暖、安全,让你免于风吹雨打。

但你忘了,子宫的使命,是孕育生命,然后把他推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界。

而“稳定”的工资,却会让你永远想待在子宫里。

我认识一个在体制内工作的小伙子,很有才华,文笔极好。

几年前就想出来自己做点事,但每次都下不了决心。

他说,我每个月到手六千块,虽然不多,但公积金交得多,食堂三餐不要钱,单位还分了套小房子,图个安稳。

去年,他单位搞改革,他所在的部门被边缘化,每天就是喝茶看报,彻底成了闲人。

他比以前更痛苦了。

想走,但一看银行卡余额,再看看外面的房价,又怂了。

他今年35了,对我说,少康,我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

我感觉自己像一只被圈养的猪,明知过年要被宰,但至少现在每天都有猪食吃,就懒得越狱了。

你看,工资的“稳定”,就像一种慢性麻药。

一开始,它让你舒服。

慢慢地,你的肌肉开始萎缩,你的野性开始退化。

你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越来越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越来越大。

那份曾经让你感到安全的薪水,最终会变成一副“黄金手铐”,牢牢锁住你,让你动弹不得。

你不是不敢走,你是已经“不能”走了。

你的胆气,被钝刀子割肉一样,一点点磨没了。

第二刀:杀死你的“价值”,用的是“时间”这把快刀子。

所有打工的本质,是什么?

是“售卖自己的生命时间”。

这是一个极其残酷的真相。

公司付你工资,买的不是你的最终成果,而是买断你“从周一到周五,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这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你的人身自由、你的思想、你的情绪,都归他所有。

你成了一个按时计价的“商品”。

这个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让你的收入,跟你创造的“真实价值”脱钩了。

你可能花了一个月,做成一个给公司带来一千万利润的项目,但你的工资,还是那么多。

你也可能花了一个月,在各种无效的会议和流程里空转,什么价值都没创造,但你的工资,也还是那么多。

久而久之,你的大脑会形成一种可怕的惯性:

你思考的不再是“如何创造更大价值”,而是“如何更好地应付这份工作”,“如何让领导满意”,

“如何在这八个小时里,既不出错,又不那么累”。

你的价值感,不再来源于内部的创造和成就,而是来源于外部的“打分”——领导的评价,同事的眼光,

以及工资单上那个固定的数字。

一旦你离开这个打分体系,你的价值感就会瞬间崩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厂高管,一旦被裁,会陷入巨大的迷茫和抑郁。

因为他们发现,那个上百万的年薪,代表的不是他这个“人”的价值,而是那个“岗位”的价值。

他只是恰好在那个时间点,坐上了那个位置。

当潮水退去,他才发现自己一直在裸泳。

用时间换钱,是最不划算的一笔买卖。

因为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

这意味着,你的收入天花板,从一开始就被锁死了。

你等于是在用一种“线性增长”的资产(时间),去换取另一种线性增长的资产(工资)。

而真正的财富,来源于“非线性增长”。

第三刀:杀死你的“认知”,用的是“分工”这把手术刀。

现代商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细化分工”。

你在一个公司里,只是一个“螺丝钉”。

做财务的,可能一辈子没见过客户。

做研发的,可能永远不理解市场。做销售的,可能对产品原理一窍不通。

这种精细化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效率,但对“个体”而言,却是一场认知的灾难。

它会系统性地阉割你“全局思考”的能力。

你会习惯于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问题,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上游传来的指令,然后处理完,再传给下游。

你看不见一张饼是怎么被揉成面团,再被烤熟,最后卖出去的全过程。

你只负责给这张饼撒上芝麻。

久而久之,你的认知,就会被你所在的“岗位”牢牢禁锢。

就像我一个做程序员的朋友,技术非常牛,但他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功能明明技术上很简单,产品经理却死活不让做。

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在他看来很牛逼的技术,在市场上却一败涂地。

他的认知框架里,只有“代码”和“实现”。

他对商业、对人性、对市场一无所知。

当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他的头上时,他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比如AI的兴起,直接让他这种“代码工人”的价值,大打折扣。

他就像一棵在温室里,被精心修剪、施肥长大的盆景。

看着很繁茂,但根系极其孱弱。

一旦被挪到野外的土壤里,第一场风雨,就能让它凋零。

那份看似专业的岗位工资,其实是在用最锋利的手术刀,一片片切掉你认知地图的其他版块,让你成为一个“高功能的残废”。

那么,该怎么办?

难道唯一的出路就是辞职吗?

当然不是。

对于绝大多数背负着家庭责任的普通人而言,立刻辞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豪赌。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工资”,而在于“如何打破对工资的唯一依赖”。

核心,是进行一场“认知上的越狱”。

首先,你要把你的“人生”,当成一家“公司”来经营。

你不是一个“员工”,你是“自己人生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你的主业工作,只是你这家公司的一个“大客户”而已。

这个大客户,目前贡献了你公司90%以上的收入。这很危险。

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绝不能依赖单一客户。

所以,你作为首席执行官的首要任务,不是把这个大客户伺候得更好,而是要去开拓新的“业务线”,寻找新的“客户”。

这个新的业务线,就是你的“第二曲线”。

它可以是你的爱好,比如写作、画画、做视频。也可以是你的专业技能变现,比如给人做咨询、做规划。

开拓第二曲线的初期,目的不是赚钱。

它的核心目的,是让你完成一个“身份的切换”——从一个“时间出售者”,切换到一个“价值创造者”。

你开始需要独立思考:市场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

我的产品/服务是什么?我的客户在哪里?我如何把东西卖出去?

这个过程,就是对你被“分工”阉割掉的那些全局认知,进行“康复训练”。

哪怕你一个月只挣了500块,但这500块的意义,远大于你工资里的5000块。

因为它证明了,你,离开那个组织平台,依然有独立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个能力,就是你“越狱”的底气。

其次,你要建立自己的“财富水库”,而不是守着一根“工资水管”。

工资,就像一根别人控制着阀门的水管。

水流大小、什么时候停水,你都决定不了。很脆弱。

而真正的财务安全,来源于一个你自己挖的“水库”。

这个水库,需要有多个入水口,也要有合理的储蓄。

你的主业工资,是第一根入水口。

你的第二曲线,是第二根、第三根……

同时,你要学会理财和投资,让你的钱,变成新的“入水口”,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睡后收入”。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长期主义”。

就像挖井,你可能挖了很久,都看不到水。很多人就在这个阶段放弃了。

但只要你找准了位置,坚持下去,当第一股泉水涌出来的时候,你的人生局面,就彻底打开了。

你不再依赖于任何一根水管。

即使最大的那根水管(主业工资)断了,你的水库里依然有水,其他的水管也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入。

你获得了真正的“免于恐惧的自由”。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你要重构你的“人生算法”。

我们大部分人,脑子里都装着一套被社会规训的“默认算法”:

好好读书 -> 考个好大学 -> 找个好工作 -> 努力升职加薪 -> 买房买车 -> 结婚生子……

这套算法的目标,是“稳定”和“安全”。

但它通往的,往往是像老陈那样,被困在“金色牢笼”里的结局。

你需要给自己的人生,安装一套新的“算法”。

这套算法的核心,不再是追求外部的“拥有”,而是追求内在的“成为”。

不再问“我能挣多少钱?”,而是问“我能创造多少价值?”

不再问“我能爬到多高的位置?”,而是问“我能体验到多广阔的生命?”

不再问“别人怎么看我?”,而是问“我是否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这个转换,是痛苦且艰难的。因为它要求你放弃很多世俗意义上的“正确答案”。

它需要你向内探索,找到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找到那个让你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天命”。

然后,把你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这件事上。

这个过程,就是“格物致知”。

“格”,是探究,是深入。

“物”,是你面对的一切事物,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困惑,更是你自己的起心动念。

你需要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来帮你“格”透这些事物的本质。

比如,你需要用“第一性原理”,去穿透“工作”的表象,看到它“价值交换”的内核。

你需要用“系统思维”,去理解你的人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一张相互关联的动态网络。

你需要用“反脆弱模型”,去构建一个在不确定性中,反而能变得更强大的人生系统,

而不是像温室里的盆景一样,不堪一击。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把钥匙,能帮你打开被锁住的认知大门。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将这些散落在古今中外智慧典籍中的“钥匙”,打磨、提纯、验证,

最终整理成了50个核心的思维模型,都放在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成功学秘籍,而是一本帮你重塑底层“道”的“心法地图”。它不会给你唯一的答案,但它会给你一套“渔具”,让你自己去钓取属于你的答案。

当你掌握了这套“渔具”,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不再是一道被动解答的应用题,而是一场由你主动创造的艺术品。

工资,依然可以是你人生版图里的一部分,但它只是其中一个给你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功能模块”。

你的重心,你的喜悦,你的价值感,将来源于你亲手创造的那个,更宏大、更自由、更精彩的世界。

写到最后,我想起那天和老陈的对话。

他问我,少康,你现在的生活,不也是被“写作”这份工作绑架了吗?每天都要思考,都要输出。

我说,不一样。

你是在一个别人的矿场里,用你的生命,换取别人分给你的金子。你的喜怒哀乐,都由矿主决定。

而我,是在耕种一片属于我自己的田地。

我享受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的每一个过程。

至于最后能收获多少粮食,那是自然的回报。

有收成,我感恩。收成不好,我复盘,明年继续。

这片土地,就是我的道场。

我不是为“工资”工作,我是为“生命”工作。

这,就是根本的区别。

希望你,也能早日找到属于你的那片田。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