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正者多疑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我有个朋友,姓K,前几年自己干,折腾一家小公司。

去年年底,我们在一个茶馆喝茶,他给我讲了他上家公司的老板,孙总。

讲得那叫一个咬牙切齿。

孙总有个特点,就是谁都不信。

公司不大,二十来号人,但办公室里装了十几个摄像头,360度无死角,连茶水间都不放过。

他最喜欢干的事,就是下午四五点钟,没什么事的时候,搬个椅子,坐到监控室,盯着那九宫格的屏幕看。

看谁在聊天,谁在刷手机,谁在对着电脑屏幕发呆。

谁要是离开工位超过十分钟,行政的姑娘就得拿着小本本去问,干嘛去了?见客户了?去洗手间了?

老K说,那感觉,不像是在上班,像是在服刑。

更绝的,是孙总要求所有人的工作沟通,必须用公司的聊天软件,他有后台权限,可以随时查看任何人的聊天记录。

有一次,一个新来的设计师,跟同事吐槽了一句,“这甲方的审美,真是土到掉渣了。”

第二天,那个设计师就被开除了。

孙总开会时还敲山震虎,说:“公司请你们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制造问题的。

背后议论客户,就是砸公司的锅,这种人,我们坚决不要。”

从此,公司聊天软件里,一片祥和,除了“好的”、“收到”、“孙总英明”,再没有任何多余的字。

大家有事都用自己的微信说。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孙总不知道从哪搞来一套软件,能监控员工连接公司WiFi时,手机上的流量去了哪里。

谁上班时间刷抖音超过半小时,谁逛淘宝时间太长,他都一清二楚。

他也不马上发作,就攒着。

到了月底绩效考核,他就把这些截图甩出来,说:

“你看看你,一个月上班时间干私活,累计20个小时,你拿公司当什么了?当养老院吗?”

被抓到的员工,要么扣钱,要么自己走人。

老K说,那两年,公司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流失率高得吓人。

能留下的,就两种人。

一种是确实没什么本事,出去也找不到好工作的,只能忍着。

另一种,是人精中的人精,他们有两部手机,一部专门用来连公司WiFi处理工作,滴水不漏。

另一部手机用自己的流量,逍遥法外。

孙总的猜疑,像一张大网,筛掉了所有正直、有能力、渴望尊严的正常人,最后网里剩下的,要么是得过且过的庸才,要么是比他还精于算计的“伪装者”。

老K就是那个受不了的“正常人”。

他走的时候,孙总还找他谈话,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说:

“小K啊,我对你这么信任,把最重要的业务都交给你,你怎么说走就走?

是不是外面有人挖你?给了你多少钱?你跟我说,只要不过分,我也可以给你。”

老K一脸苦笑,说:“孙总,跟钱没关系,就是觉得累。”

孙总马上就拉下脸来,眼神变得很冷,说:

“累?年轻人谁不累?我看你就是翅膀硬了,觉得我这里庙小,容不下你了。

行,人各有志,我不强求。

以后在外面,别说你是我带出来的。”

去年,我听说孙总的公司倒了。

据说最后那批“人精”,联手做局,把公司最大的一笔订单,转手给了自己私下开的公司,卷了预付款跑路了。

孙总焦头烂额,四处报警,又找人去堵门,闹得鸡飞狗跳。

最后在酒桌上,他喝多了,通红着眼睛对人说:

“你看,我说的吧,这世上就没一个好东西,人人心里都藏着鬼,你对他掏心掏肺,他转头就捅你一刀。”

他到最后都觉得,是这个世界错了,是人性太坏了,不是他的问题。

他用自己的行动,完美地证明了自己的猜疑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经典的自证预言。

一个人的心如果是不正的,那他看整个世界都是歪的。

这个“不正”,不是说他有多邪恶,多坏。

更多时候,是指他的内心秩序是混乱的、失衡的、不自洽的。

就像一个有故障的罗盘,指针永远指着错误的方向,你拿着它,走得越努力,错得越离谱。

为什么“心不正者多疑”?

我观察了很久,发现背后大概有三层深刻的根源。

第一层根源,叫“认知投射”

简单说就是,他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认为别人也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习惯于背后说人闲话的人,他就会时刻提防别人也在背后议论他。

一个满脑子想着怎么占便宜、怎么钻空子的人,他就会觉得所有人都想从他身上占便宜。

孙总为什么会用那么多手段去监控员工?

因为如果他是员工,他大概率就会偷懒、会摸鱼、会私下吐槽老板、会想着怎么多捞一点。

他把自己内心的“小九九”,投射到了每一个员工身上。

他不是在管理员工,他是在管理他想象中的那个“假如我是员工”的自己。

我早年在路上跑业务,住过很多小旅馆。

有些旅馆的老板,你一进去,他就盯着你,好像你是个贼。

押金要收得高高的,退房时查房查得格外仔细,连毛巾上有没有多根头发丝他都要看半天。

通常,这种老板自己大概率就不那么“规矩”。

要么缺斤少两,要么在水电上做文章。

反而是一些看起來大大咧咧,你退房时钥匙一交挥挥手就让你走的老板,旅馆的床单被罩反而最干净,服务也最实在。

因为他自己活得坦荡,他就默认你也是个讲究人。

他不需要把心力耗费在防备你上。

所以说,你的怀疑,很多时候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别人的灵魂,而是你自己的内心。

你看别人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第二层根源,是“能力缺失”

很多时候,猜疑,是管理无能的一种代偿。

一个真正厉害的领导者,靠什么带团队?

靠愿景。他能描绘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让大家愿意跟随他去开创。

靠机制。

他能设计一套公平、透明、奖惩分明的规则,让每个人都知道该往哪里努力,努力了会有什么回报。

在这套机制里,优秀的人会脱颖而出,平庸的人会被自然淘汰。

靠人格魅力。

他自己身先士卒,为人正直,说到做到,大家信他,服他,愿意为他卖命。

当这三样东西都没有的时候,他拿什么来管理?

就只剩下最原始、最低级的手段:控制和监视。

因为他不相信自己能“吸引”员工好好干,所以他只能想办法去“逼迫”员工好好干。

孙总就是典型。

他没有能力构建一个让员工自动自发奋斗的场域,所以他只能把公司变成一个靠摄像头和打小报告来维持运转的“监狱”。

这种管理方式,成本是极其高昂的。

它耗费的不是钱,是人心,是信任,是整个组织的活力。

一个组织里,如果大家每天上班想的不是怎么把活干好,而是怎么不被老板抓到把柄,怎么保护自己,怎么甩锅给同事……

这个组织的“内耗”就会大到无法想象。

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内部的勾心斗角上,而不是用在外部的市场搏杀上。

这样的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好?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管理者过度依赖于监控、打卡、查岗这些手段时,大概率不是因为他管理得“严谨”,而是因为他“无能”。

猜疑,是他掩盖自己能力不足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第三层根源,是最底层的世界观:“零和博弈”

持有这种世界观的人,认为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是一个恒定的蛋糕。

不是你多吃一块,就是我多吃一块。

我得到了,就意味着你失去了。

在这种认知框架下,人与人之间,必然是竞争关系,是敌对关系。

同事是对手,因为晋升的名额只有一个。

合作伙伴是潜在的敌人,因为他多赚一块钱,就意味着我少赚一块钱。

甚至员工都是“敌人”,因为他拿的工资,是从我口袋里掏出去的钱。

他工作多清闲一分钟,就等于我亏了一分钟的钱。

孙总就是彻头彻尾的“零和博弈”信徒。

在他眼里,公司和他,是一个主体;员工,是另一个主体。

两者之间,是对立的。

员工想的,是怎么“少干活多拿钱”。

他想的,是怎么“少给钱多办事”。

所以他必须严防死守,把员工“偷懒”的时间全部榨干,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他不明白,一个真正健康的公司,老板和员工,应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大家是在玩一场“非零和博弈”。

也就是,我们可以一起合作,把蛋糕做大。

蛋糕做大了,每个人分的都可以更多。

员工努力工作,公司业绩提升,公司赚了钱,给员工更多的奖金和回报,员工更有干劲……这是一个正向的飞轮。

而孙总的猜疑,从一开始就扼杀了这个飞轮转动的可能性。

他亲手把一场可以合作共赢的游戏,变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

最后,他赢了每一场“战斗”(开除了每一个他认为的“懒人”),却输掉了整个“战争”(公司倒闭)。

认知投射、能力缺失、零和博弈。

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心不正者”的思维牢笼。

他们活在自己一手创造的“猜疑地狱”里, 偏执狂的永动机。

他们不停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疑是对的。

而由于他们的行为(监控、打压、不信任),会逼得好人离开,坏人伪装,最终真的会出现“背叛”和“伤害”。

于是,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证据”,从而更加坚信自己的世界观:看吧,这世上果然没有一个好人。

这是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一个无法靠外部力量打破的死循环。

除非,他自己有一天,能从内心觉醒。

那,一个“心正”的人,又是怎样的?

我这些年,见过一些真正做大事,成大业的人。

他们身上普遍有一种特质,不是精明,不是强势,而是一种“钝感”。

就是看起来,好像有点“傻”,有点“好骗”,对人性中的那些“小九九”似乎不太设防。

你跟他合作,他不会一开始就拿出厚厚一叠合同,跟你抠每一个条款,防着你这里使坏,那里挖坑。

他会先花很多时间跟你喝茶聊天,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想做一件什么样的事。

如果他觉得,你这个人“对”,你想做的事和他同路。

OK,那我们就干。

至于具体细节,他相信大家都是聪明人,会在合作中动态调整,找到一个对彼此都最有利的方式。

他信任的不是合同,他信任的是“人”。

他花90%的力气去“识人”,而不是花90%的力气去“防人”。

他手下的人,他也给足空间。

规定一个大方向,一个截止日期,一个预算范围。

至于你怎么干,用什么方法,他不管。

他相信,我既然选了你,就是相信你的专业和人品,你就放手去干。

出了问题,我担着。

做好了,功劳是你的。

在这种老板手下干活,你会是什么感觉?

你会觉得,你被“看见”了,被“尊重”了,被“信任”了。

你不好意思偷懒,你甚至会主动加班,你想方设法要把事情干到最好。

因为你觉得,你不是在为他打工,你是在成就一番事业,你是在兑现一份信任。

你干砸了,最对不起的不是你的工资,而是他对你的这份托付。

这是一种强大的情感绑定。

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不疑”?

不是因为他们天真,恰恰相反,他们是洞察了人性之后,选择了“信任”。

他们明白,猜疑的成本,远远高于信任的风险。

维系一个猜疑链,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时间和资源。

而这份心力,本可以用来做更有价值的创造。

他们也明白,信任,是一种“筛选机制”。

你释放出信任的信号,就会吸引那些同样渴望信任、品格端正的人。

你释放出猜疑的信号,就会吸引那些工于心计、善于伪装的人。

你想和什么样的人同行,取决于你发出什么样的“信号”。

这背后,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

它已经超越了术的层面,进入了“道”的层面。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观察和思考这些商业、人性中的悲喜剧,发现它们背后反复出现的,其实是一些底层的规律和模型。

孙总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由“零和博弈”、“囚徒困境”这些思维模型,最终导向“熵增定律”——系统崩溃的结局。

而那些“心正”的领导者,他们则是不自觉地运用了“非零和博弈”、“复利效应”和“影响力圈”这些模型,构建了一个正向循环的系统。

很多朋友总是被困在类似的局面里,或是被老板猜忌,或是猜忌伴侶,或是在合作中处处设防,活得特别累。

他们以为这是 Fate, 是人性的丑陋,却不知道这背后是可以被识别、被学习的“规律”。

我把这些年拆解出的,关于人性、决策、系统、博弈的50个最核心的思维规律,整理成了一本电子书,叫《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格物”,就是去探究事物的底层逻辑。

这本书里没有一句鸡汤,它更像一本“人性说明书”和“决策工具箱”。

比如“汉隆的剃刀”模型,教你“能解释为愚蠢,就不要归结为恶意”,可以瞬间浇灭你心中90%的猜疑之火。

比如“反脆弱模型”,教你如何构建一个不怕被“背叛”,甚至能在冲击中获益的人生系统。

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变得更“聪明”,而是让你活得更“通透”。

让你能看穿像孙总那样的“猜疑”,不再让自己的人生陷于无尽的内耗。

如果你也感觉自己被一些无形的墙困住,或许能从中找到属于你的那把钥匙。

说回来。

从“多疑”到“不疑”,本质上是一场个人修为的升级。

这个升级的核心,就是把关注点从“向外求”,转变为“向内观”。

“多疑”的人,眼睛永远是向外的。

他盯着别人有没有犯错,盯着环境有没有风险,盯着别人是不是要害他。

他的喜怒哀乐,完全被外部世界所掌控。

别人一个无心的眼神,都能让他在心里上演一部大戏。

而“心正”的人,眼睛是向内的。

他不问“别人会不会骗我”,他问“我值不值得被信任”。

他不问“别人会不会给我穿小鞋”,他问“我的能力是不是强到无人可以替代”。

他不问“系统会不会亏待我”,他问“我创造的价值,是否配得上我想要的回报”。

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当你把所有的能量,都用来建设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正直、更强大、更有价值时,你自然就拥有了一种“定力”。

这种定力,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场”。

在这个场里,小人会自行惭愧,君子会心生向往。

你不再需要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因为你用自己的正直,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清朗的世界。

《道德经》里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你对别人的不信任,本质上,是你对自己信心不足。

你怕被骗,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没有识别骗局的能力。

你怕被背叛,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没有承受背叛的实力。

你怕被辜负,是因为你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了别人的行为上。

所以,破除“多疑”的终极法门,不是去学什么读心术、识人术。

而是去修自己这颗心。

让它从“不正”回归到“正”。

怎么修?

就是做事。

在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里,去捍卫自己的原则,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去释放自己的善意。

你每做好一件事,你的自信就增加一分。

你每兑现一个承诺,你的信誉就厚重一分。

你每帮助一个人,你的世界就温暖一分。

日积月累,你的“心”,就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被养得又正又定。

到那时候你再看世界,你会发现,天是蓝的,风是清的,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没那么坏。

偶尔遇到一两个坏人,你也能一笑置之。

因为你的世界太大了,你的盔甲太厚了 ,一只小苍蝇弄脏不了你的天空。

你不会再因为一个孙总,就否定全世界。

你会知道,那只是他的功课,不是你的。

你的功朵,是走好你自己的路,建设好你自己的花园。

心正了,疑虑就少了。

不是因为你变得天真了,而是因为你变得强大了。

强大到,足以消化这世间一切的不完美。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