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能力叫透过现象看本质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年,朋友在市里最繁华的商业街开了家餐厅,主打创意融合菜。

装修花了血本,请了知名设计师,风格是那种清冷的水泥工业风,配上暖黄的灯光和绿植,照片发在朋友圈,个个都说高级。

试营业那天,我去捧场。

菜品确实不错,摆盘精致,味道有记忆点,价格在同地段也算公道。

朋友是个营销好手,开业前就在本地美食号和短视频平台铺了大量的宣传,请了一堆网红探店。

效果立竿见见影。

开业第一个月,每天门口都排起长龙,成了那条街上的“排队王”。

朋友意气风发,拉着我去看门口等位的盛况,说准备在年底前就开第二家分店。

我当时也觉得,这事儿成了。

有这么好的产品,这么强的营销,这么火的人气,不成功都说不过去。

但不知怎的,我心里总有一丝隐隐的不安。

我坐在餐厅的角落里,观察了三个小时。

我看到门口等位的年轻人,脸上更多的是一种打卡式的兴奋,而不是对食物的渴望。

他们不停地拍照,P图,发朋友圈,仿佛吃饭是次要的,完成一次社交秀才是主要的。

我看到服务员们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脸上挂着标准化的微笑,但眼神里全是疲惫和麻木。

一个女孩给客人上错了菜,被领班当众数落了一句,她的嘴唇翕动了一下,没说什么,但转过身去,我看到她眼圈红了。

我看到我的朋友,也就是老板,在人群中穿梭,和网红博主谈笑风生,和熟客举杯示意。

但他眉头深锁,那种焦虑是藏不住的。他不停地看手机,回复着各种信息,像一个救火队长,处理着四面八方涌来的问题。

菜品、装修、营销、人气,这些都是“现象”。

它们很美好,很光鲜,像海面上闪闪发光的冰山一角。

但水面之下,那座更庞大的冰山本体,也就是“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当时没想明白。

也就没多嘴。

毕竟,人家生意这么火,我去泼冷水,不合适。

大概半年后,那家餐厅的热度肉眼可见地降下去了。

门口不再排队,周末晚上也坐不满。

朋友开始慌了,他做了更多的营销。

打折、送券、团购套餐、霸王餐活动,能想到的招数都用上了。

但效果甚微。

就像往一堆湿柴上浇汽油,火光一闪而过,连烟都冒不起来。

又过了三个月,他约我喝酒。

三杯酒下肚,他一个一米八的汉子,突然就哭了。

他说,亏得一塌糊涂,付完员工工资和房租,这个月又搭进去十几万。

实在撑不下去了,准备下个月就关店转让。

他想不通。

他说:“我的菜不好吃吗?我的环境不好吗?

我的服务员培训不到位吗?我的营销力度不够大吗?

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

他问我的时候,眼睛里全是血丝,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用尽了所有力气,却依然在下沉的人。

我看着他,想起了半年前我坐在他餐厅角落里的那三个小时。

那些打卡的年轻人、眼神疲惫的服务员、他自己紧锁的眉头……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我脑子里慢慢拼凑起来。

我对他说:“老哥,你先别激动。我们不聊你的菜,不聊你的营销。

我们聊聊,你的餐厅,到底在卖什么?”

他愣住了:“卖什么?卖饭啊。”

我说:“不对。

你卖的不是饭。”

我告诉他,你这家餐厅的本质,是一个“社交秀场”。

你所有的营销,都指向一个结果:让年轻人觉得来你这里吃饭,是一件“酷”的事,是值得在朋友圈炫耀的事。

所以,开业初期,大家蜂拥而至,是为了“打卡”,是为了获取社交货币。

但“秀场”这个东西,是经不起审美疲劳的。当

新鲜感过去,当下一个更“酷”的秀场出现时,人群会毫不留情地转身离开。

他们来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饭”,所以你的菜多好吃,留不住他们。

这才是你生意下滑的本质原因。

你以为你的对手是隔壁的川菜馆、对面的火锅店,其实不是。

你的对手是新开的那个网红咖啡馆,是那个可以看落日的江景酒吧,是所有能提供“社交秀”功能的场所。

你一直在用“做餐饮”的思维,去经营一个“做秀场”的生意。

你的力气,从一开始就用错了方向。

我又问他:“你觉得,一个‘秀场’,除了新奇的布景(装修和菜品),还需要什么?”

他摇摇头。

我说:“还需要‘氛围组’。

也就是那些在秀场里玩得开心、状态松弛的人。

他们是流动的风景,是让这个场子‘活’起来的关键。”

“你想想你那些服务员,她们开心吗?她们是‘氛围组’吗?

不,她们是战战兢兢的‘工具人’。

一个连员工都感受不到快乐和尊重的地方,怎么可能让顾客真正地放松和愉悦?”

“顾客来你这里打卡,拍完照,发完朋友圈,任务完成了。

他们感受不到那种可以让人卸下防备、真正享受当下的‘场’的能量。

所以,他们不会成为回头客。”

“所以,问题的本质不是营销没做好,而是你的‘内核’错了。

你把餐厅的内核定义为‘交易’——顾客付钱,你提供食物和空间。

但一个能长久活下去的消费空间,内核必须是‘关系’和‘体验’。”

那晚,我们聊了很久。

我把我看到的、想到的,都揉碎了讲给他听。

他从最初的茫然,到震惊,再到沉默,最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我每天都在救火,处理各种看得见的问题。

换菜单,搞活动,抓服务,但我从来没想过,水面底下,根子上是烂的。”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我发现,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像我那个朋友一样,终日奔波,勤勤恳恳,却始终活在“现象”的世界里。

我们是“现象”的囚徒。

工作出了问题,第一反应是:

我哪个环节没做好?是不是要更努力一点?是不是要加个班?

却很少去想:

我这份工作的本质是什么?它在整个系统里扮演什么角色?这个行业底层的逻辑变了吗?

感情出了矛盾,第一反应是:

他/她为什么不理解我?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

却很少去想:

我们这段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是价值交换,是情感共生,还是习惯依赖?

我们之间那个看不见的“关系账户”,是储蓄状态还是透支状态?

孩子学习成绩下滑,第一反应是:

是不是不够聪明?是不是不够用功?要不要报个补习班?

却很少去向:

孩子这个“行为”背后,本质的需求是什么?

是渴望被关注,是在学校受了委屈,还是他真的需要帮助?

我们就像一个只盯着仪表盘开车的司机,看到某个指针亮了红灯,就手忙脚乱地去敲打那个仪表。

却从未想过,会不会是发动机出了问题?会不会是油箱空了?

看不透本质,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现象”的层面打转。

轻则,事倍功半,越努力越焦虑。

重则,南辕北辙,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离目标越来越远。

而那些真正厉害的人,无一例外,都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他们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不被病人五花八门的“症状”(现象)所迷惑,而是通过“望闻问切”,直抵“病根”(本质)。

他们处理问题,永远是从根上解决。

一出手,就是降维打击。

那么,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到底是一种天赋,还是可以后天习得?

我认为,它更像一门手艺。

是手艺,就意味着有方法,有路径,可以被刻意练习。

这些年,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也看了很多书,观察了很多人,自己也踩了不少坑。

慢慢地,我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三步心法”:破相、见律、得道。

听起来有点玄,其实很简单。

第一步:破相,像侦探一样,只收集事实

“相”,就是现象,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情绪感受到的一切。

我们普通人看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总是把“事实”和“观点”混为一谈。

比如,看到孩子成绩单上的59分。

“59分”,这是事实。

“这孩子太笨了”、“他一点都不努力”、“完蛋了,他以后考不上好大学了”,这些是观点,是基于事实的解读、评判和联想。

“破相”,就是训练自己,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先强制性地按下“解读”和“评判”的暂停键。

像一个刚刚抵达犯罪现场的侦探,你的唯一任务,就是客观、冷静地收集一切“物证”和“人证”,不做任何推论。

回到我朋友餐厅的例子。

如果我当时一上来就说“你这餐厅不行”,这是“观点”。

而我做的是,先收集事实:

事实1:门口排队的年轻人,多数在拍照,而非交流。

事实2:服务员表情麻木,被训斥后会偷偷掉眼泪。

事实3:老板在应酬时,眉头是紧锁的。

事实4:餐厅的菜品口味不错,摆盘精致。

事实5:餐厅的营销投入巨大,尤其是在网红探店上。

在这一步,最关键的是“悬置判断”。

不要着急下结论。

不要让你的情绪、你的经验、你的偏好,污染了这些原始素材。

你只需要像一个忠实的书记员,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

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对抗我们大脑的本能。

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欢“走捷径”,喜欢用过去的经验和简单的标签,快速给一件事情定性。

“破相”的练习,就是在你的“本能反应”和“理性思考”之间,强行插入一个缓冲地带。

这个缓冲地带,是通往本质的第一扇门。

第二步:见律,像拼图一样,寻找事实之间的关联

当你收集到足够多的、干净的“事实”碎片后,下一步,就是去寻找这些碎片之间的“连接线”。

也就是规律,是“律”。

如果说“破相”是把一个看似完整的问题,拆解成无数个独立的点。

那么“见律”,就是把这些看似孤立的点,重新连接成一张有意义的网。

怎么连?

我通常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相关性:这些事实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矛盾性:这些事实之间,有没有相互矛盾的地方?那个“反常”的地方是什么?

时间性:如果把时间拉长看,这些事实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再回到餐厅的例子。

我把收集到的事实摆出来:

“营销投入巨大”和“年轻人排队拍照”,有很强的相关性。

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条线索指向了“网红打卡”的定位。

“菜品口味不错”和“顾客没有成为回头客”,这是一个矛盾。

按理说,好吃应该会再来。

这个“反常”之处,恰恰是问题的关键。

它说明,“好吃”并不是驱动顾客的核心因素。

“服务员表情麻木”和“老板焦虑”,也有相关性。

高压的管理方式(因),导致了员工压抑的工作状态(果)。

如果把“年轻人排队拍照”和“热度快速下降”放在时间轴上,就能看到一个清晰的“脉冲式”趋势,而非“持续增长”趋势。

这符合一切“潮流”事物的生命周期规律。

你看,当我开始寻找这些事实之间的“连接线”时,一张隐藏在现象之下的“网络”就浮现出来了。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内核:

这是一个以“社交炫耀”为驱动,而非以“餐饮体验”为驱动的“快闪式”商业模式。

“见律”的过程,就像在玩一幅巨大的拼图。

一开始,你手里只有一把杂乱无章的碎片。

但当你耐心、专注地找到第一块和第二块的连接处,再找到第三块……慢慢地,图案的轮廓就会显现。

这个过程需要极度的专注和清晰的逻辑。

它要求你既能看到树木(单个事实),又能看到森林(事实之间的整体结构)。

第三步:得道,像诗人一样,赋予规律一个“灵魂”

“道”,就是本质,是那个驱动整个系统运转的、最底层的“第一性原理”。

如果说“见律”是画出了龙的骨架,那么“得道”,就是为这条龙“画龙点睛”,让它活过来。

这一步,已经超越了纯粹的逻辑分析,进入到一种更依赖“洞察”和“同理心”的境界。

你需要问自己一个终极问题:

这一切背后的“动力”是什么?一切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商业的背后是人性,政治的背后是人性,一切社会现象的背后,归根结底,都是人性。

在餐厅的例子里,当我看到那张由“网红营销”、“打卡拍照”、“员工麻木”、“热度速降”等事实连接起来的“规律之网”后,我问自己:

这张网背后的“人性动力”是什么?

对于顾客而言,是“渴望被看见、被认可”的社交需求。

对于老板而言,是“渴望快速成功、赚快钱”的焦虑。

对于员工而言,是“渴望被尊重、获得安全感”的基本需求。

这三种人性需求,在这家餐厅里,发生了错位和冲突。

老板用“迎合社交需求”的方式,吸引来了第一波顾客。

但他用“压榨员工安全感”的方式,破坏了餐厅本该有的“让人放松”的体验场。

当顾客的“社交需求”被满足后(照片已发),他们发现这个地方并不能满足他们更深层次的“体验需求”,于是便不再来了。

所以,这家餐厅失败的“道”,或者说本质,就是:

一个试图用“短期流量思维”去运营一个本该是“长期关系场”的生意,最终因为无法满足人性的深层体验需求,而被流量反噬。

当我得出这个结论时,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它不再是一堆冰冷的分析,它有温度,有情感,有生命的质感。

它解释了所有的问题。

它让我能深刻地共情老板的焦虑、员工的麻木和顾客的“无情”。

“得道”的那一刻,你看到的不再是问题,而是“命运”。

是一种由底层逻辑所决定的,必然会发生的“剧本”。

而看懂了剧本,你才有可能去修改它。

“破相,见律,得道”。

这三步,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它把我们从混乱的“现象”中,一步步带到清晰的“本质”面前。

它像一把思想的手术刀,能帮你精准地解剖你遇到的任何复杂问题。

无论是工作中的瓶颈、亲密关系的困局,还是个人成长的迷茫。

举个例子,一对夫妻,最近总是因为“谁来洗碗”这种小事吵架。(现象)

用三步法来分析:

第一步:破相(收集事实)

事实1:妻子做了晚饭。

事实2:丈夫下班后一直在沙发上看手机。

事实3:妻子让丈夫去洗碗,丈夫说“等一下”。

事实4:半小时后,碗还在水槽里,妻子爆发了争吵。

事实5:争吵中,妻子提到了“你从来不关心我”,丈夫提到了“我上班很累,你就不能让我歇会儿”。

第二步:见律(寻找关联)

“妻子做饭”和“丈夫看手机”,形成了一个对比,暗示了付出与索取的不平衡。

“洗碗”本身是一个小事,但它与“你从来不关心我”、“我上班很累”这些宏大叙事连接了起来。

这说明,“洗碗”只是一个导火索,是一个“表象”。

双方的指责,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诉求:渴望自己的付出/疲惫被对方“看见”。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关性。

第三步:得道(洞察本质)

这场争吵的本质,根本不是关于“洗碗”的家务分配问题。

它的本质是:夫妻双方都感觉自己的“情绪账户”被透支了,都迫切地需要对方为自己“充值”,但双方都选择了用“指责”的方式去“索取”,而不是用“表达”的方式去“邀请”。

妻子想要的不是一个洗碗的机器人,而是“被看见、被体谅”的感觉。

丈夫想要的不是逃避家务,而是“被理解、被接纳”的空间。

“洗碗”,只是那个不幸被选中,用来承载双方积压已久的情绪需求的“道具”。

看懂了这个本质,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停留在“现象”层面,解决方案可能是:

制定一个洗碗轮值表。

这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下一次,矛盾会从“谁来拖地”、“谁去辅导作业”上再次爆发。

而看懂了“本质”,解决方案就变成了:

如何建立一个“情绪账户”的储蓄和沟通机制。

比如,约定一个“垃圾情绪倾倒时间”,比如,学习用“我感觉……”代替“你总是……”,比如,主动为对方创造一些“被看见”的时刻。

这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治本”。

这套“破相、见律、得道”的心法,其实就是“格物致知”最通俗的实践路径。

“格”就是“破相”和“见律”,去探究事物的纹理和规律;

“致知”就是“得道”,获得那个最根本的智慧。

它不是什么屠龙之术,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思维肌肉。

我把这套心法,连同其他几十个我从生活和阅读中提炼出的、能帮我们看透本质的思维模型,都整理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用“第一性原理”来辅助“破相”,帮你层层剥离问题的表象;

用“反馈循环模型”来辅助“见律”,让你看懂系统里的“增强”与“调节”;

用“控制二分法”来辅助“得道”,让你分清什么是你能改变的,什么是你必须接受的。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不同规格的钥匙,专门用来打开生活中那些被“现象”锁住的、通往“本质”的大门。

它们能帮你节省巨大的内耗,让你活得更通透、更自由。

写到这里,我想起庄子里的一个故事。

一个叫轮扁的木匠,对齐桓公说,大王您读的那些圣贤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大怒,说你一个做轮子的,敢非议圣贤之书,你说出个道理来,不然就杀了你。

轮扁不慌不忙地说:

“我做车轮,轮子砍得慢了,就松,不牢固;

砍得快了,就紧,装不进去。

只有不快不慢,得心应手,才能做出最好的车轮。

这里面的诀窍,我心里明白,但嘴上说不出来,也没法传给我儿子。”

“所以,那些古代的圣贤,他们最精华的、那种‘得心应手’的智慧,也一定随着他们的死亡而消失了。

您今天能看到的,也只是他们留下的一些表面的言辞(现象)而已。”

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圣贤的言辞,是“相”。

轮扁的制作过程,是“律”。

而那种“不快不慢,得心应手”的感觉,就是“道”。

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像在岸上学游泳的旱鸭子,背了一堆理论,看了一堆案例,却始终无法下水。

因为我们迷恋“相”,满足于收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干货”。

我们懒于去“见律”,懒于去思考这些知识背后共同的逻辑。

我们更畏惧于去“得道”,畏惧于去触碰那个需要用全部身心去体悟的、活生生的“本质”。

真正的成长,不是懂得更多的“现象”,而是掌握更底层的“规律”,并最终触达那个不变的“道”。

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一双眼睛。

能穿透生活的迷雾,看见事物的本来面目。

从此,活得清醒,行得笃定。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