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钱是静出来的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反常的现象?

我们身边那些真正赚到大钱,并且能把钱长久留住的人,身上往往都有一种“钝感”。

他们看起来不那么聪明,甚至有些“慢”。

反应慢,决策慢,发财也慢。

而那些极其聪明,每天追风口,谈模式,永远处在信息流最前沿的人。

反而兜兜转转,起起伏伏,真正沉淀下来的财富,并不多。

就像我一个朋友,老陈。

他十几年前开了个小工厂,做的东西非常“笨”,就是给各种家电配套的塑料旋钮。

白色的,圆的,中间一个D型孔。

这十几年,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O2O到新零售,从直播带货到AI元年,世界天翻地覆。

我每次见他,都忍不住问:“老陈,你那破旋钮还做着呢?不搞点新东西?”

他总是嘿嘿一笑,递给我一杯泡得酽酽的铁观音,说:“还做着。

料子比去年又好了点,次品率又降了千分之二。”

他的厂房,就在城乡结合部一片灰扑扑的建筑里,毫不起眼。

没有激动人心的口号,没有挂满业绩龙虎榜的墙壁,只有机器恒定的嗡鸣声。

工人们大多是跟着他干了多年的本地大姐,计件,手速飞快,脸上是一种安然的平静。

去年,我一个搞金融的朋友需要做资产评估,顺便帮老陈看了看。

回来后,他把我拉到一边,神神秘秘地说:“你那个做旋钮的朋友,是个扫地僧啊。

你知道他一年光净利润,有多少吗?”

他伸出八个手指头。

我当时就愣住了。

这个数字,足以秒杀我认识的99%的创业明星。

而他付出的,是什么?

是十几年如一日的“静”。

这个世界对“静”的误解太深了。

我们总把“静”等同于懒惰,等同于不思进取,等同于“躺平”。

其实,真正的“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动”。

它不是身体的停滞,而是心神的凝聚。

它不是放弃,而是聚焦。

它不是不动,而是向内扎根。

我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财富:财气。

气,是什么?是能量流。

一个人的心如果是躁动的,像一锅烧开的水,气就是散的。

他的注意力是散的,东边一个风口,西边一个机会,他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到处扑腾。

他的精力是散的,白天开三个会,晚上赶四个局,看起来人脉通天,实则没有一个能坐下来喝杯茶的知己。

他的能量是散的,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焦虑、嫉妒、恐慌,情绪过山车一样起伏。

散掉的,都是你的“财气”。

一个内心“静”的人,他的气是聚拢的。

像一口幽深的古井,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汇聚了最甘冽的水源。

老陈就是这样一口井。

这十几年来,他的世界里只有一件事:如何把一个塑料旋钮,做到极致。

当别人在研究商业模式时,他在研究模具的精度。

当别人在学习股权激励时,他在研究新材料的耐磨性。

当别人在追逐流量时,他在琢磨如何让流水线上的大姐们干得更舒服,出错更少。

他的“静”,让他屏蔽了外界99%的噪音。

这些噪音,包括发财神话的诱惑,也包括同行倒闭的恐慌。

这让他拥有了一种极其宝贵的品质:定力。

这种定力,就是“财气”的凝结核。

我老家有个开面馆的吴叔,他的故事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那条街,在过去十年里,简直就是一部餐饮创业的“阵亡史”。

一开始,流行台湾奶茶,一条街开了五家,各种联名,各种小料,打得头破血流。

不出两年,全倒了。

后来,流行小龙虾,一到夏天,整条街红彤彤一片,音乐开得震天响。

风头一过,只剩一地狼藉。

再后来,是猪肚鸡、潮汕牛肉火锅、社区团购、预制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只有吴叔的“吴记面馆”,永远是那个样子。

小小的门脸,五张桌子。

只卖一种面:牛肉面。

汤是提前一天用牛骨慢火熬的,面是每天早上现压的,牛肉是当天去市场挑的上好腱子肉。

价格比别家贵三块钱,但队永远排到门外。

他的侄子小李,是个典型的“聪明人”。

大学毕业后,看不上叔叔这种“作坊式”的笨生意。

小李说:“叔,你这不行,没有‘模式’。

你看人家,加盟、连锁、标准化,一年开一百家店,那才叫事业。”

小李先是加盟了一家网红奶茶店,交了十几万加盟费,总部培训了三天。

开业第一个月,人山人海。

小李意气风发,天天在朋友圈晒流水。

三个月后,隔壁又开了一家装修更酷的。

半年后,小李的店就开始打折促销。

一年后,悄无声息地关门了。

他不服输,又看上了直播带货。

他觉得叔叔的牛肉面是“超级单品”,绝对能爆。

他租了设备,学了话术,在直播间里声嘶力竭地喊:“家人们!正宗二十年传承牛肉面!

今天在我直播间,不要99,不要69,只要39块9,还包邮!”

他卖的是预包装的速食版。

结果呢?

口感和店里天差地别,差评如潮。

他又亏了一笔。

前段时间我回家,在吴叔店里吃面,正好碰到小李也在。

他垂头丧气地对吴叔说:“叔,我算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机会抓不住啊。”

吴叔一边给他下面,一边慢悠悠地说:

“不是机会抓不住,是你心里太吵,听不见真正值钱的东西。”

“啥是值钱的东西?”小李问。

“汤开了,面下锅,那‘滋啦’一声;

客人吃完面,喝干汤,那‘哈’的一声满足。

这就是值钱的东西。”

我当时听得心里一震。

这不就是“静”的智慧吗?

“静”,让你能听见市场的“心跳”,而不是“噪音”。

小李追逐的,全是噪音。

奶茶、小龙虾、直播,这些都是资本和媒体吹起来的喧嚣,是“术”的层面,是花。

而吴叔守住的,是心跳。

是一个顾客在饥肠辘辘时,对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面的本质需求。

这是“道”的层面,是根。

花会谢,根永存。

大钱,从来不是来自追逐花朵,而是来自给根浇水。

这个过程,必然是“静”的。

因为给根浇水,它不会马上给你开花结果,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你都看不到任何变化。

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信念。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诅咒,就是“快”。

快速成功,快速暴富,快速迭代。

“快”的背后,是比较,是焦虑。

你看到同学毕业三年,买房买车,你焦虑了。

你看到同事跳槽一次,薪水翻倍,你焦虑了。

你看到媒体报道00后整顿职场,副业月入十万,你焦虑了。

你的心一“躁”,动作就变形了。

你开始频繁跳槽,以为能跳出一条罗马大道,结果每次都是从零开始,没在一个领域扎下根。

你开始到处报班学习,什么AI、区块链、财商课,学了一大堆屠龙之术,结果身边连条龙都没有。

你开始研究各种“搞钱”偏门,今天炒币,明天炒鞋,结果成了被割得最惨的那批韭菜。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让你焦虑的信息,是谁传递给你的?

是那些希望你“动”起来的人。

是卖课的人,希望你焦虑,然后买他的课。

是消费主义的商家,希望你焦虑,然后用购物来填补空虚。

是资本,希望你躁动,然后贡献你的时间和注意力,成为他们商业模式里的一环。

当你“静”下来,你就从棋子,变成了那个看棋的人。

“静”,才能让你产生真正的思考。

当你的心不被外界的噪音填满时,你才有空间去审视自己。

我到底擅长什么?(能力圈)

我到底热爱什么?(内在动机)

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生态位)

这三个问题,比你看一万篇商业分析文章都重要。

我那个做旋钮的朋友老陈,他难道不知道做互联网、做金融更“高级”吗?

他知道。

但他更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就在于和那些冰冷的机器、枯燥的数据打交道。

他的热爱,就在于把一个不起眼的零件,打磨到无限接近完美。

他能提供的价值,就是十年如一日的“稳定”。

那些家电巨头,为什么愿意给他远高于市场价的订单?

因为他们知道,老陈的旋钮,十年都不会出一次错。

这种“确定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就是最贵的奢侈品。

老陈用“静”,把自己活成了一种确定性。

吴叔的面馆,也是一种确定性。

周围的店开了又倒,吴叔的面馆,永远在那里,永远是那个味道。

它成了街坊邻居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味觉的乡愁。

这种确定性,就是最深的护城河。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什么是“湿的雪”?就是你找到的那个能提供确定性价值的点。

什么是“很长的坡”?就是“静”下来,用几十年的时间,让这个价值借助时间的伟力去复利。

吴叔的面,是湿的雪;二十年的口碑,是长坡。

老陈的旋钮,是湿的雪;十几年的品质,是长坡。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干嘛?

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寻找“又湿又长”的雪坡,却忘了,我们自己,才是那个滚雪球的人。

我们没有耐心,把一个雪球捏结实。

看到别人的雪球大,就扔掉自己的,跑过去抢。

结果,我们永远只有一个小小的、可怜的雪球。

有朋友问我,你整天看书、旅行、写东西,不焦虑吗?大家都在搞钱。

我说,我就是在“搞钱”啊。

只不过,我是在用一种“静”的方式。

每一本读过的书,都是在给我的认知“雪球”增加厚度。

每一次与人深度交谈,都是在校准我的价值“雪球”的密度。

每一篇写下的文章,都是在把这个“雪球”滚出去,看看它能粘回什么样的回响。

这个过程,很慢。

但每一步,都算数。

这些思考和认知,最终都沉淀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我没有把它写成一本“暴富秘籍”,因为我知道,催人“躁”的东西,都是毒药。

我把它写成了一套“心法系统”。

比如,我今天谈到的“能力圈”,在书里就是一个专门的思维模型。

它教你如何画出自己的能力边界,然后把90%的精力,都投入到圈内的事情上。

这是“静”下来的第一步,是戒掉焦虑的法门。

比如,“复利效应模型”。

它会让你真正理解,时间的威力是如何通过“利滚利”创造奇迹的。

当你懂了这个模型,你就不会再为一时的得失而焦虑,你会爱上“慢慢来”。

再比如,“信号理论模型”。

它教你如何穿透世界的喧嚣,分辨哪些是真正的“信号”(如吴叔面馆的口碑),哪些是虚假的“噪音”(如网红店的排队假象)。

这50个模型,就像50个“定心锚”。

它们不能让你一夜暴富。

但它们能帮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静”。

帮你从一个四处追逐机会的“猎人”,变成一个营造好生态、让机会自己长出来的“农夫”。

这本书,就是帮你开垦心田、辨识种子的工具。

当你内心的田地开垦好了,种下了对的种子,你只需要“静”下来,浇水、施肥、等待。

财富的果实,会自己长出来。

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一个需要你龇牙咧嘴去争抢的目标。

那么,普通人如何修这个“静”字诀呢?

三个建议:

第一,给你的大脑“断舍离”

把你手机里那些制造焦虑、贩卖情绪的APP和公众号,删掉一半。

你每天接收的信息,99%都是与你无关的“噪音”。

每天给自己一段“静默”的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

不看手机,不听播客,就一个人坐着,或者散步。

让你的心,从信息的洪流里,浮出水面,喘一口气。

当你能享受这种“无所事事”的安宁时,你的“定力”就开始萌芽了。

第二,把一件事做到“笨”

找到你工作中,或者生活里的一件核心小事。

可以是你每天都要写的工作报告,可以是你服务客户的流程,甚至可以是每天做的那顿饭。

然后,用一种“笨”功夫去做它。

不想着“创新”,不想着“颠覆”。

就想着,能不能比昨天做得好一点点?

报告的措辞能不能更精准一点?

服务的流程能不能让对方更舒服一点?

这道菜的火候能不能掌握得更好一点?

这种“笨”功夫,就是最好的修行。

它能把你的心,从天马行空的幻想里,拉回到坚实的地面。

你的“财气”,就在这一点一滴的精进中,被涵养起来。

第三,建立你的“被动系统”

这里的被动,不是躺平。

而是通过前期的主动努力,建立一个能为你带来持续收益的系统。

吴叔的面馆,他的口碑就是被动系统。

即使他今天不吆喝,客人也会自己来。

老陈的工厂,他的品质就是被动系统。

即使他不出去竞标,订单也会主动找上门。

我写的文章和书,也是我的被动系统。

即使我今天不更新,它们依然在互联网上,为我链接着同频的读者。

你可以是一个程序员,写一个能解决特定问题的软件。

你可以是一个设计师,做出一套能被反复使用的设计模板。

你可以是一个知识工作者,把你的经验总结成一个课程。

这个系统的建立过程,需要你“静”下心来,长期投入。

但一旦建成,它就会像一口自动出水的井,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财气”,让你从“穷忙”的循环中,彻底解放出来。

说到底,“大钱是静出来的”,这句话的本质是:

财富,是你内心状态的投射。

一个内心焦躁、慌乱、拥挤的人,他的世界就是混乱的、漂泊的。

他抓不住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一个内心安靜、笃定、清明的人,他的世界就是有序的、扎实的。

财富会像蜜蜂找到花朵一样,自然而然地被他吸引。

这个世界已经够吵了。

你不需要再往自己心里,增加更多的噪音。

定下来,静下来。

去听你内心深处那个微弱但真实的声音。

你的天赋,你的热爱,你的价值,都在那里。

那里,也埋藏着你此生真正的宝藏。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50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