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被爱是完全被看见和接纳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几天去邻省的一个小县城出差,事情办完,当地的朋友非要拉我去吃一碗面。

他说,这家面,你一定要尝尝。

我说,一碗面而已,能有什么名堂?

朋友笑得很神秘,说,这家店的老板,是个“怪人”。

地方不好找,七拐八绕,在一个老旧居民区的深巷里。

店面很小,就四张桌子,灶台收拾得异常干净,锃亮得反光。

老板是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话不多,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白褂子,腰板挺得笔直。

我们进去时,只有一桌客人。

朋友熟门熟路地喊了一声:“老陈,两碗招牌牛肉面。”

老板从灶台后抬起头,看了我们一眼,点点头,没说话,转身就开始忙活。

和面、拉面、下锅,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一丝多余。

那不像在做饭,更像是在完成一个神圣的仪式。

等待的间隙,我打量着墙上。

墙上没有菜单,只挂着一幅字,写着四个大字:“一期一会”。

我有点好奇。

在等待了将近二十分钟后,两碗面终于端了上来。

面一上桌,我就愣住了。

那碗太讲究了。

青花瓷的大碗,汤色清亮见底,几片卤得恰到好处的牛腱子肉,码得整整齐齐,像阅兵的方阵。

上面撒着一撮翠绿的蒜苗花,旁边卧着半颗溏心蛋,蛋黄还带着一丝流动的娇羞。

我先喝了一口汤。

那口汤下肚,我浑身的毛孔仿佛都舒张开来。

那不是味精和调料堆砌出来的霸道鲜味,而是一种经过时间熬煮,醇厚、温柔、层层递进的鲜。

再吃一口面,劲道,爽滑,麦香十足。

我忍不住对朋友说:“这面,确实不一般。”

朋友笑了笑,指着老板,压低声音说:“你觉得,他一天能卖多少碗?”

我想了想,这么好的手艺,虽然地方偏,但靠着口碑,一天卖个一两百碗不成问题吧?

朋友摇摇头,伸出三根手指。

“三十碗?”

“不,三碗。”

我大吃一惊:“三碗?开什么玩笑?就卖三碗,他图什么?”

朋友说:“怪就怪在这里。

他早上不开门,下午不开门,只做中午这一餐。

而且,他每天只准备三份最顶级的面粉和牛腱子肉。

只接待三桌预约的客人,每桌只做一碗招牌面。

卖完,就关门谢客。”

我彻底糊涂了:“有钱不赚?这是什么经营逻辑?”

朋友说:“我刚开始也想不通。

后来混熟了,有一次喝酒,他才吐了真言。”

老板年轻时,在市里最大的酒店当过大厨,手艺是一绝,但做得并不开心。

他说,酒店里做菜,就像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每天要出几百上千份菜,根本没时间用心。

食材是采购统一配送的,火候是程式化的,味道是对付式的。

他说,那不是做菜,那是“喂猪”。

他感觉自己的手艺,连同他这个人,都被糟蹋了。

后来他父亲生病,他辞职回了老家。

父亲去世后,他就在这老宅里,开了这家小面馆。

他说:“我不想再伺候成百上千张麻木的嘴。

我只想找到那么几个,真正能吃懂我这碗面的人。

我花一个上午,就做这三碗面。

从选料、和面、吊汤,每一步都用足了心。

我希望吃我面的人,能从这碗汤里,喝出我熬了8个小时的牛骨;

从这面里,吃出我揉了300次的劲道;

从这片肉里,品出我用了18味香料的匠心。”

“我这一辈子,不图发财,不图闻名。

我就是想让我的手艺,我这个人,被那么几个人,完完全全地‘看见’。

当他们吃完,对着我点点头,说一句‘老陈,懂了’。

那一刻,我比挣几百万还舒坦。”

听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

我看着那个在灶台后默默擦拭着锅具的男人,他佝偻的背影,在昏黄的灯光下,突然变得高大起来。

“期会”,原来是这个意思。

他不是在卖面,他是在寻找知己。

他渴望的,不是金钱,而是一种极致的“被看见”。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读者,暂且叫她小雅。

小雅前段时间给我发了很长很长的私信。

她说,康哥,我快要窒息了。

我和我老公,是外人眼中的模范夫妻。

他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年薪七位数,我在家做全职太太,孩子上的是最好的国际学校。

我们住着市中心的大平层,开着两辆豪车,每年都出国旅行。

所有人都羡慕我,说我嫁得好,命好。

可是,天知道我过得是什么日子。

我老公很好,他会记得我们所有的纪念日,会给我买最新款的包,会把工资卡主动上交。

他不抽烟,不酗酒,没有任何不良嗜好。

他什么都好,除了一点:他从来没有真正“看见”过我。

我兴致勃勃地学了插花,把家里布置得像个花园。

他回来,看都不看一眼,只会问:“今天晚饭吃什么?”

我花了一个月,看完了《追忆似水年华》,想跟他分享普鲁斯特对时间和记忆的奇妙感受。

他一边刷着手机里的财经新闻,一边敷衍地说:“嗯,挺好,你看的这些书都挺有深度的。”

我情绪低落,一个人在阳台上默默流泪。

他走过来,不是抱抱我,而是递给我一张卡,说:

“是不是钱不够花了?这张卡里有二十万,密码是你生日,喜欢什么自己去买。”

他不是不爱我,我知道。

他只是用他的方式在爱我。

他觉得,给我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爱。

他以为我想要的,是一个包,一笔钱,一场旅行。

他从来不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当我在阳台上哭泣时,他能走过来,什么也别说,就静静地抱着我,告诉我:“别怕,我看见你的难过了。”

他从来不知道,我精心搭配的一束花,里面藏着我对这个家的热爱,和我自己那点小小的不为人知的美学追求。

他从来不知道,我看的那些“没用”的书,是我在对抗日复一日的琐碎,是我在努力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至枯萎。

我的所有情绪,我的所有思想,我的所有挣扎,在他眼里,都好像是透明的。

他能看见我的身体,看见我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这个角色,却唯独看不见我这个活生生的人,那个独一无二的灵魂。

康哥,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人在演独角戏,台下坐满了观众,他们为你鼓掌,为你喝彩,却没一个人看懂你演的是什么。

这种孤独,比贫穷更可怕。

我问小雅:“那你有没有试着告诉他你的感受?”

小雅说:“怎么没试过?我跟他说,我希望你多陪陪我,多跟我聊聊天。

结果,他就真的每天抽半小时,坐在我对面,问我:‘你想聊什么?’那感觉,比开会还难受。

他以为‘聊天’就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

“我跟他说,我不需要你给我买包,我需要的是理解。

结果,下一次他还是给我买包,而且买的是更贵的。

他以为我说的‘不需要’,是女人的口是心非,是他买的还不够好。”

小雅最后说的那句话,我印象特别深。

她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APP,他知道怎么使用我的功能——做饭、带孩子、社交。

但他从来没兴趣打开后台,看看我的源代码,看看我是如何运行的,看看我为什么会产生那些他看不懂的‘BUG’(情绪)。”

“真正的被爱,是完全被看见和接身。”

小雅的这句话,和那个牛肉面老板的话,在我脑海里重叠在了一起。

一个是清高的匠人,一个是困顿的主妇,他们所渴求的,是同一样东西。

我们这个时代,太强调“功能”了。

一个人有没有用?能不能创造价值?能不能满足我的需求?

丈夫看待妻子,看的是“贤惠、漂亮、持家”这些功能。

妻子看待丈夫,看的是“多金、上进、顾家”这些功能。

老板看待员工,看的是“执行力、效率、产出”这些功能。

我们每个人,都活成了一个“功能集合体”。

我们用各种标签和角色,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我们努力扮演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员工、好父母。

我们把真实的自己,那个有着各种奇奇怪怪念头、有着各种软弱和不堪、有着不为人知的小小热爱的自己,藏得越来越深。

然后,我们又反过来抱怨:为什么没有人真正懂我?

这不是很矛盾吗?

你把自己包裹成一个粽子,却抱怨别人为什么吃不到里面的米。

别人不是不想看,是你根本没给他们机会看。

有一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更扎心的案例。

一个父亲,带着他上高三的儿子来咨询。

父亲痛心疾首,说:“我儿子彻底废了!整天就知道打游戏,成绩一落千丈,跟他说话就嫌烦,马上就要高考了,我真是急得火烧眉毛!”

朋友让父亲先出去,单独跟儿子聊。

儿子一坐下来,就说:“我没什么好聊的。

在我爸眼里,我就是个废物。”

朋友问:“你喜欢打游戏?”

男孩的眼睛里,瞬间就有了光。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他玩的那款游戏,讲里面的世界观,讲不同英雄的技能组合,讲团队的战术配合,讲他如何带领他的线上战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难的比赛。

他说:“叔叔,你知道吗?在游戏里,我不是我。

我是一个领袖,我的队友都信任我,依赖我。

我需要分析局势,做出决策,承担责任。那种感觉,太棒了。”

朋友问:“这些,你跟你爸爸聊过吗?”

男孩冷笑一声:“跟他聊?他只会说一句‘打游戏能当饭吃吗?’。

在他眼里,只有考上985,将来考上公务员,才是唯一的正途。

我跟他聊游戏,不亚于对牛弹琴。”

“有一次,我妈过生日,我用我打游戏代练挣的800块钱,给她买了一条她很喜欢的丝巾。

我爸知道了,当着所有亲戚的面,把那条丝巾扔在地上,骂我‘不务正业,用这些脏钱买东西,嫌不嫌丢人!’。

那一刻,我就死心了。”

你看,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父亲爱不爱儿子?当然爱。

他愿意为儿子付出一切。

但他爱的是一个“符合他想象的儿子”,一个能满足他“光宗耀祖”功能的儿子。

他从来没有兴趣,也没有意愿,去“看见”那个真实的儿子。

那个在虚拟世界里,寻找着荣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少年。

那个用自己“不务正业”的技能,努力想为妈妈买一件礼物的少年。

父亲的爱,像一把巨型的剪刀,试图剪掉儿子身上所有“不符合标准”的枝丫,把他修剪成一个标准化的“盆景”。

而儿子的反抗,就是用“堕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最后那点可怜的“野生”状态。

这种“看不见”,在亲子关系中,是毁灭性的。

它传递的信息是:你本身的样子,是不被接纳的,是错的。

你只有变成我想要的样子,你才值得被爱。

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而我们终其一生,寻寻觅觅的,恰恰是那种“无条件的爱”——也就是,“我看见了你所有的不堪、软弱、平凡,甚至你那些见不得光的阴暗面,但我依然选择爱你。”

这种爱,是灵魂的“确认键”。

只有被这样确认过,我们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才能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

问题是,为什么这种“看见”如此之难?

因为“看见”需要巨大的能量。

敷衍,只需要动动嘴。

指责,只需要动动情绪。

而“看见”,需要你放下自己的一切预设、评判和期待。

你需要把你的整个世界,暂时清空。

然后,邀请另一个人,带着他的山川湖海,花草树木,走进你的世界。

你需要像一个最专注的读者,去阅读他,去感受他的气候,去理解他的地质。

这个过程,极度消耗心力。

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意愿。

我们更习惯的,是把别人拉进“我的世界”,用“我的规则”去要求他。

“你应该上进。”

“你应该温柔。”

“你应该听我的。”

这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恋和懒惰。

那么,难道我们就只能绝望,只能接受这种“注定被误解”的命运吗?

也不是。

我发现,所有喊着“没人懂我”的人,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们把“被看见”的钥匙,交到了别人手里。

他们像一个乞丐,端着碗,等着别人来施舍那一点可怜的“理解”。

这是本末倒置。

一个人能被外界“看见”的程度,取决于他“看见”自己的程度。

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你凭什么要求别人懂你?

你自己都理不清自己内心的那些乱麻,你凭什么要求别人能一眼看穿你?

你自己都没有一份清晰的“人生使用说明书”,别人拿到你这个“精密仪器”,除了乱按一通,还能干什么?

小雅的丈夫为什么只会给钱?

因为在他有限的认知里,“钱”就是解决女人不快乐的唯一按键。

他不知道,在那个按键旁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按键,叫“高质量的陪伴”。

那个按键,小雅自己没有高亮地标示出来。

那位父亲为什么只会逼儿子学习?

因为在他的世界观里,“学习好”就是通往幸福的唯一路径。

他看不见“打游戏”这条小路背后,也可能通往“领导力”、“责任感”和“自我实现”的罗马。

那条小路的路牌,儿子自己放弃了去树立。

我们总是期待遇到一个“灵魂伴侣”,一个“天生的知己”。

他不用我们说,就能懂我们的一切。

这完全是偶像剧看多了的幻想。

没有任何两个人,出厂设置是完全匹配的。

所有的深度关系,都不是“遇到”的,而是“建设”出来的。

建设的第一步,不是去改造对方,而是“向内探索,自我澄清”。

我到底是谁?

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的情绪,来自哪里?

我的价值观,排序是怎样的?

我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这个过程,像一场“内在的考古”。

你需要拿起刷子,一点一点,把覆盖在真实自我上面的那些“社会规训”、“他人期待”、“虚荣恐惧”的泥土,全部清理干净。

直到你看见那个完整的、独一无二的你。

这个过程,极其艰难。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各种“认知偏误”和“思维定势”中长大的。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内向、不善交际”的人。

所以他从不主动参加任何聚会,也从不尝试去链接新的人。

后来,有一次公司团建,被逼着去参加了一个剧本杀。

结果,他全程逻辑在线,推理缜密,带领大家投对了凶手,成了全场的MVP。

所有人都夸他,说他太厉害了。

他自己也惊了。

他跑来问我:“康哥,我是不是精神分裂了?我怎么会是这样的人?”

我说,你不是精神分裂。

你只是被自己贴的“内向”这个标签,给催眠了。

你只是在“社交”这个大概念里,没有找到适合你的“作战模式”。

你不适合在酒桌上推杯换盏,但你极其适合在需要逻辑和智力的场域里,展现你的魅力。

你看,他连自己擅长什么样的“社交模式”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指望别人“看见”他“有趣”的灵魂?

他自己把自己活成了一口“枯井”,还抱怨为什么没人来打水。

所以,我一直说,人这一生,最重要的能力,是“格物”的能力。

“格”就是探究,“物”就是万事万物。

而人生最重要的那个“物”,就是你自己。

“格”自己,就是用一套清晰、理性的工具,去解剖自己,分析自己,理解自己。

这套工具,就是“思维模型”。

比如,用“能力圈模型”,去清晰地画出你真正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而不是活在想象中。

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你做一件事,最底层的动机是什么。

而不是被表面的欲望所迷惑。

用“沉没成本谬误”,去审视你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关系或工作,看看你是不是被过去的投入给绑架了。

……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把手术刀,精准、锋利,能帮你一层层剖开自己的内心,看到那些连你自己都未曾察愕的真相。

我花了很多年,去学习、实践、总结这些来自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各个领域的顶级智慧,最终整理出了50个最核心、最底层的思维模型,汇集成了这本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成功学鸡汤,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搞定别人的“术”。

它是一份详尽的“自我考古地图”。

它会引导你,一步一步,从清理你大脑里的思维垃圾开始(第一阶:清扫心智),到优化你人生的每一个重大选择(第二阶:决策模型),再到看清这个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第三阶:系统思维),最后,让你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活出内心的秩序和安宁(第四阶、第五阶)。

当你用这50个“认知镜头”,把自己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看”清楚了。

你就拥有了一份专属于你自己的,“人生使用说明书”。

这份说明书,会清清楚楚地写着:

“我的核心需求是……(比如:被尊重、被需要、精神共鸣)”

“我的情绪雷区是……(比如:被忽视、被质疑、被控制)”

“最高效的安抚我的方式是……(比如:一个拥抱、一段独处的时间、一次深度沟通)”

“我能为这个世界提供的独特价值是……(你的能力、天赋和热情的交集)”

当你有了这份说明书,你就不再需要去乞求别人的“懂”。

你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这份说明书,递给你在乎的人。

说:“嘿,这是我。

如果你想和我深度合作,请仔细阅读。”

对方看不看,读不读得懂,那是他的事。

但你已经完成了你的部分。

你把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了这里。

你给了对方一个“看见”你的机会和路径。

如果他读了,并且愿意根据你的说明书,来调整和你的“协作模式”,那恭喜你,你“建设”出了一段高质量的关系。

如果他扫了一眼,就扔在一边,依然我行我素,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操作”你。

那你也看清楚了:他要的,只是一个“工具人”,而不是你这个“人”。

这时候,你就可以果断地,把他请出你的世界。

因为一个“看见”了自己的人,会自带一种“结界”。

他不再需要从外界的认可中,去确认自己的价值。

他的价值感,是“自洽”的。

就像那个牛肉面老板。

他把自己的匠心和热爱,全部注入到了那碗面里。

那碗面,就是他的“人生说明书”。

你吃得懂,很好,我们是知己,一期一会。

你吃不懂,觉得“一碗面而已,卖这么贵,装什么X”,那也没关系,你走你的阳关道,我守我的独木桥。

他的快乐和尊严,不建立在“卖出多少碗”上,而是建立在“我做出了那碗我满意得不得了的面”上。

这就是终极的自由。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被爱”?

答案可能很扎心:

停止向外索取。

从今天起,把自己当成你这一生最重要、最复杂的“项目”来研究。

去“格”你的起心动念,去“格”你的喜怒哀乐,去“格”你的欲望和恐惧。

去看见那个,躲在无数角色和标签背后,既渴望被看见,又害怕被看穿的,真实的自己。

去拥抱他,去接纳他,去安抚他。

当你能百分之百地“看见”和“接纳”全部的自己时。

你就不再需要任何人的“爱”,来证明你的存在。

而恰恰是这个时候,你身上会散发出一种通透、笃定的光芒。

那种光,会吸引来真正同频的灵魂,他们会被你吸引,会好奇,会愿意拿出他们的真诚和耐心,来阅读你这本,已经由你自己亲手写就的,厚重而精彩的书。

那一刻,所谓的“被爱”,不过是水到渠成。

当你不再需要世界看见你时,全世界,反而都会转过头来,看你。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4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