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明白,父母没教的才是社会真相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几天,一个跟我很久的读者小林,在微信上跟我聊了很久。

小林是个好孩子,985毕业,在大厂做技术,勤奋、聪明、正直,几乎拥有了父母辈口中所有的优良品质。

但他很痛苦。

痛苦的来源,是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总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比如,他花一个月攻克了一个技术难题,帮部门提升了20%的效率。

他以为会在项目复盘会上得到老板的表扬,结果老板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小林辛苦了”,然后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表扬另一个同事。

那个同事做了什么?

她只是把各个部门的数据,整理成了一份PPT,图表做得花里胡哨,结论也都是大家知道的。

小林想不通,觉得老板眼瞎。

再比如,他发现另一个部门的代码有个漏洞,可能会影响公司产品的稳定性。

他直接在公司的公共沟通软件上,@了对方部门的负责人,并附上了详细的技术分析,指出了问题。

他觉得自己是在为公司负责。

结果,那个部门的负责人非但没感谢他,反而找他的老板告状,说他不按流程办事,制造部门间矛盾。

小林的老板也找他谈话,劝他:“以后有事,先内部沟通。”

小林更想不通了,难道解决问题,还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直接指出问题,不是最高效的方式吗?

他问我,康哥,我是不是错了?

这个世界,是不是不欢迎老实做事的人?

我看着屏幕上他发来的一连串“为什么”,没有马上回复。

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那个同样坚信“只要我做得对,世界就该给我奖励”的愣头青。

我点上一支烟,走到窗边。

夜色很沉,楼下的车流像一条沉默的河。

我突然反应过来一个很扎心,但又必须承认的事实:

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教了我们正直、善良、勤奋、节俭……

他们把所有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人”的品德,都教给了我们。

但是,关于这个真实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另外一套“常识”,他们几乎从未提及。

不是他们不愿意教。

是他们也不知道。

他们用自己那个时代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来武装我们,就像给我们穿上了一身手工缝制的棉布铠甲。

这身铠甲,在他们那个“邻里之间谁家炖肉都闻得到”的熟人社会里,温暖、质朴、够用。

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由无数陌生人组成的、规则复杂、高速运转的商业社会。

我们穿着棉布铠甲,冲进了一个钢铁丛林。

我们以为只要自己是好人,只要自己做的事是对的,就应该畅通无阻。

结果,被撞得头破血流。

然后像小林一样,蹲在角落里,委屈地问:“为什么?”

因为,我们从小被植入的“操作系统”,和这个世界的“底层协议”,不兼容。

这套缺失的“常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关于人性的逻辑,关于价值的逻辑,和关于系统的逻辑。

先说第一个,关于人性的逻辑。

我父母那一代人,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事不对人”。

这句话,在理论上,无比正确。

但在现实中,往往是毒药。

因为真实的世界里,绝大多数时候,你都必须“先对人,再对事”。

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

事情本身没有情绪,但人有。

人有自尊、有恐惧、有嫉妒、有虚荣。

你让一个人不爽了,哪怕你做的事再正确,他也会有一万种方法,让你的事变得不正确。

就像小林,他指出同事的代码漏洞,这“事”没错。

但他的方式,是公开@对方负责人,这在“人”的层面,就大错特错了。

这相当于在广场上,用大喇叭广播:“那个谁,你裤子拉链没拉!”

对方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感谢你的提醒,而是恼羞成怒,觉得你让他当众出丑。

他会立刻把你定义为“敌人”。

一个被你定义为“敌人”的人,你还指望他心平气和地跟你讨论“代码”这件“事”吗?

他只会觉得,你是在借“事”来攻击他这个“人”。

所以他反手就去告状,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卫。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私下里,发个微信,或者找个机会一起抽烟、喝咖啡的时候,状似无意地提起:

“哥,我最近看XX模块的代码,有个地方感觉逻辑有点绕,是不是我理解错了?你帮我看看?”

姿态放低,把功劳给他,让他去“发现”那个问题,然后去“解决”那个问题。

最后,他解决了公司的隐患,还觉得你这个小伙子,谦虚、上进、会做人。

你收获了一个朋友,一个潜在的盟友。

事,也解决了。

人,也舒服了。

你看,同样一件事,换个处理“人”的方式,结果天差地别。

我有个远房表哥,早些年在小县城做点建材生意。

他想给当地一个挺大的工地送水泥。

他托人找到了工地的项目经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

表哥第一次去,带了两条好烟,一进门就说:

“王经理,您看我们公司的水泥,质量绝对过硬,价格也公道,这是我们的资料,您多支持!”

那经理眼皮都没抬,点点头:“资料放那吧,我们研究一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表哥想不通,他的价格确实比别人低,质量也送去检测过,完全达标。

为什么连个机会都不给?

后来一个饭局上,一个“懂行”的老大哥点拨他:

“你以为他是项目经理,他就只关心水泥的质量和价格吗?他首先是一个‘人’。

他这个位置,多少人盯着?他每天要应付多少检查?

他最大的需求,不是省钱,是‘别出事’。

他最在乎的,是他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老大哥说:“你下次去,什么都别提。

你就跟他聊,聊他这个项目多牛逼,在县城里是独一份。

聊他管理这么大的工地,多不容易,有多少外人不知道的辛苦。让他觉得,你懂他。”

表哥听进去了。

第二次去,表哥果然一个字没提水泥的事。

他坐下就给经理递烟点上,说:“王哥,我上次回去,晚上开车路过你们工地,灯火通明的,太壮观了。

我跟朋友说,这才是咱们县城的地标。

管这么大的摊子,您这得操多少心啊。”

就这么一句话,那经理的表情,明显就不一样了。

那天下午,他们聊了一个多小时。

聊行业里的八卦,聊孩子上学,聊钓鱼。

临走时,经理主动问他:“对了,你上次说的那个水泥,样品带了吗?

留下,我让下面人去试试。”

后来,生意就成了。

我爸妈教我的是,做生意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这八个字,是“商道”的根本,是“术”之上的“道”。

但他们没教我,在抵达“货真价实”之前,你先要穿过一片叫“人性”的幽暗森林。

在这片森林里,人们交流的通行证,往往不是逻辑、道理、数据,而是情绪、面子、尊重、共鸣。

你让别人舒服了,你的道理才有可能被听见。

你让别人感受到被尊重,你的价值才有可能被看见。

这不是油滑,更不是让你去奉承拍马。

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洞察和体谅。

本质上,是一种更高级的善良。

因为你明白,屏幕对面、饭桌对面的那个人,他首先不是一个“经理”、一个“同事”、一个“甲方”,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和你一样,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看见。

再说第二个,关于价值的逻辑。

父母教我们,要“乐于助人”。

这是一个美好的品德。

但他们没有教我们这品德的B面:在你没有价值的时候,你的“乐于助人”一文不值,甚至是一种打扰。

很多人对“人脉”有个巨大的误解,以为多加几个微信,多参加几个饭局,就能积攒人脉。

这叫“集邮”,不叫“人脉”。

真正的人脉,底层逻辑不是“感情”,而是“价值交换”。

我知道这很功利,很现实。

但你必须承认,这是它运转的真相。

我年轻的时候,也犯过这种错误。

刚毕业,在一个小公司,特别想跟一个被大家公认的技术大神搞好关系。

我每天主动帮他带早饭,帮他接水,他加班我陪着他,嘘寒问暖,以为这样就能“感动”他,让他把我当自己人,教我几招。

大概过了一个月。

有一次,我又热情地把一杯水递到他桌上时,他头也没抬,说了句:“谢谢,不用了,我自己来就好。

你把精力多放在工作上。”

我当时脸一下就红了,尴尬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觉得他很高冷,不近人情。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他那句话,是对我最善意的提醒。

在他眼里,我那一个月的“示好”,没有任何价值。

我的嘘寒问暖,只是在浪费他的时间和我的时间。

他是一个技术大神,他最看重的,是技术上的价值。

我如果能在他负责的项目里,写出一段让他都眼前一亮的代码;

或者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哪怕只有一次,我在他那里的“价值账户”,就瞬间存进了一大笔钱。

这比我帮他打一百次水,都有用。

他需要的,不是一个“助理”,而是一个“战友”。

哪怕是一个预备役的战友。

你必须得先登上牌桌,手里有几个筹码,别人才会把你当个“玩家”。

否则,你在旁边端茶倒水,大家也只会把你当“服务员”。

不是大家势利,是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极其有限,我们本能地会把资源,倾斜给那些能跟我们“价值交换”的人。

这种交换,不一定是钱。

可以是信息,我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行业内幕。

可以是情绪,你跟我聊天很开心,能缓解你的焦虑。

可以是资源,我认识你想认识的人,能帮你搭个线。

可以是能力,我能解决你解决不了的问题。

……

父母教我们要与人为善,但没告诉我们,善良是有“成本”的。

最高级的善良,是让自己变得强大,强大到你的善意,对别人来说,是有“价值”的。

就像一个亿万富翁,对路边的乞丐说“加油”,和特蕾莎修女,对他说“加油”,后者给乞丐带来的力量,是前者的无数倍。

因为特蕾莎修女用她一生的行动,为她的“善意”这两个字,赋予了千金难买的价值。

所以,年轻人,别总想着去“麻烦”别人,去拓展所谓的“人脉”。

静下心来,问问自己:

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

我的价值,是稀缺的吗?

我如何让我的价值,变得更稀缺?

当你自己成为一个“价值枢纽”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人脉,都会不请自来。

你需要做的,不是削尖脑袋往圈子里挤,而是专心致志地打磨自己这块“料”,让自己发光。

光亮了,自然会有人看见你,被你吸引。

这才是建立高质量人际关系的根本之道。

最后,关于系统的逻辑。

父母会教我们,要遵守规则。

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

这也没错。

但他们很少教我们去思考:规则,是谁定的?为什么要定这个规则?规则保护了谁的利益?

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被动地在系统里,扮演一个“被管理者”的角色。

我们抱怨规则不合理,我们咒骂系统太官僚。

但我们很少会切换一个视角,像一个“设计者”一样去思考。

我刚开始自己做工作室的时候,也只有几个人。

那时候,我们没有复杂的报销流程。

谁为公司花了钱,拿张票过来,我直接就给报了,特别快,大家也很开心。

我觉得,信任就该是这样。

后来,工作室发展到三十多人。

我发现财务每个月都要花大量时间,去处理各种鸡零狗碎的报销。

有人打车票是连号的,有人餐票的时间是凌晨三点,有人拿一堆根本看不清字的定额发票来报销……

我让行政去审核,行政说,她如果审得太严,同事关系就处不好,大家会觉得她“不近人情”。

我很烦,也很失望。

我觉得我给了大家信任,但大家没有珍惜。

有一天,我跟一个做大企业管理的朋友诉苦。

他听完,笑了。

他说:“你这是在用‘道德’来管理公司,人一多,必死无疑。

你必须用‘系统’来管理。”

“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像你一样,把公司当自己家。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你要做的,不是去考验人性,而是设计一个‘系统’,让那些不符合你期望的行为,发生的‘成本’变得极高。”

他给我建议:

第一,制定明确的报销规则。

什么能报,什么不能报,标准是什么,打印出来,全员学习。

第二,设定统一的报销日。

一个月只有那两天可以报销,错过等下个月。

第三,流程标准化。

必须使用公司统一的报销单,贴好票,部门主管签字,财务审核,我最后签字。

少一个环节,直接打回。

我当时觉得,这么搞,太官僚了,太不“人性化”了。

但没办法,我还是硬着头皮执行了。

第一个月,怨声载道。

很多人不习惯,报销单填得乱七八糟,被打回来好几次。

第二个月,情况好多了。

第三个月,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

财务的效率大大提升,不合规的发票几乎绝迹。

没有人再抱怨了。

大家习惯了,并且觉得,这很正常。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系统”的力量。

系统,本质上是一套“非人格化”的规则。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开心”,而是为了保证整个组织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它看起来冰冷、没有人情味,但它能把所有人都从“人情”的内耗中解放出来。

财务不用再纠结“这张票到底给不给过”,行政不用再害怕“我这么做会不会得罪人”,员工也不用再揣摩“老板今天心情好不好,能不能签字”。

一切都按规则来。

这就是系统的逻辑。

小林遇到的问题,也是一样。

他以为他是在跟一个“人”沟通,但他实际上是在挑战一个“系统”。

大公司的跨部门沟通,为什么要有流程?

因为如果没有流程,A部门的人今天可以随便指挥B部门的人干活,C部门的人明天可以去指责D部门的漏洞,那整个公司就会乱成一锅粥。

流程,就像红绿灯。

它牺牲了局部的效率(你可能要等一个红灯),但保证了整个系统(城市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小林作为一个“参与者”,他只看到了“红灯”让他不爽。

但他没有站在“城市交通设计者”的角度去想,如果没有这个红灯,会发生多大的混乱和危险。

当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就不会再感到“委屈”了。

他会懂得,想要在一个系统里高效地成事,你首先要尊重系统的规则。

然后,在规则的框架内,再去寻找最优解。

甚至,当你能量足够大的时候,你可以去“参与制定规则”。

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把这三个“逻辑”想清楚,你会发现,人生的很多困惑,都能解开。

人性逻辑,是教你如何与“不确定”的“人”打交道,建立情感连接。

价值逻辑,是教你如何与“功利”的“社会”打交ade交道,建立个人品牌。

系统逻辑,是教你如何与“冰冷”的“规则”打交道,建立秩序认知。

这三者,就像三张地图,分别对应了我们生活中的“人际森林”、“价值市场”和“规则迷宫”。

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一张“道德地图”,它告诉我们哪里是善良,哪里是邪恶。

这张地图无比珍贵,是我们一生的压舱石。

但另外三张地图,他们没有。

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森林不密,市场不大,迷宫不深。

而我们,需要带着这四张地图,才能在这个复杂的现代社会里,游刃有余。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和观察这些底层的逻辑,试图把它们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来。

我发现,这些逻辑背后,其实都是一个个可以被掌握、被学习的“思维模型”。

比如,处理“人性”的问题,可以用到“影响力圈模型”,先从自己能影响的人和事做起;

可以用到“安全边际模型”,在表达观点时给别人留足面子,就是给自己留出安全边际。

处理“价值”的问题,可以用到“能力涌现模型”,把自己的几项技能组合起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稀缺价值;

可以用到“复利效应模型”,懂得在一个领域长期深耕,价值才能指数级增长。

处理“系统”的问题,可以用到“第二序思维模型”,看穿一个规则背后,真正的目的和长远影响;

可以用到“瓶颈理论模型”,找到系统里最关键的那个点,集中力量去突破。

我把这些年总结的50个这样的核心思维模型,都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我不敢说它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它至少可以成为你手中的另外几张“地图”。

当你遇到困惑,感到委屈,觉得世界不公时,你可以翻开它,看看是不是自己在哪张地图上迷了路,是不是可以用一个新的“思维模型”来重新审视你眼前的困境。

它不是一本“成功学”,教你怎么赚大钱,怎么搞定人。

它更像一本“人生说明书”,帮你理解这个世界的“出厂设置”,让你活得更通透、更自洽一点。

写到这里,我再回头看小林的问题。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是不是错了”。

我只是把这篇文章发给了他。

过了很久,他回复了我四个字:

“我好像,懂了。”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都应该感谢我们的父母。

他们倾其所有,给了我们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

他们的爱,质朴、笨拙,但无比真诚。

他们就像是给了我们一艘坚固的小船,又亲手把船推入大海。

至于海上的风浪、暗礁、洋流、季风,他们没见过,所以没法教我们。

而我们的人生课题,就是在这片未知的海洋上,一边航行,一边学习绘制自己的“海图”。

认识到父母没有教给我们某些“常识”,不是为了抱怨他们,更不是为了躺在“原生家庭”的借口上自怨自艾。

而是为了提醒我们自己: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人礼”,是从我们意识到“父母也只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局限”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的。

从那一刻起,我们才真正断了奶。

我们开始承担起“自我教育”的全部责任。

我们不再把人生的遥控器,交到别人手上,不再指望一个“青天大老爷”来拯救我们,也不再幻想世界会为我们的“正确”而自动让路。

我们开始低下头,像一个谦卑的学生,去学习那些学校没教,父母不懂,但又无比重要的“常识”。

去格物,去致知。

去认识人性,去创造价值,去洞察系统。

然后,抬起头,继续安静而坚定地,走我们自己的路。

这条路,叫“成长”。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