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武夷山访友,朋友是个做茶的,有自己的茶山和茶厂。
我们在他山腰的茶室里喝茶,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负责给我们烧水、冲泡。
大概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皮肤晒得有点黑,话不多,手上的动作却很稳,不疾不徐。
朋友家藏的好茶多,一下午,我们从正岩的大红袍,喝到他私藏的、有些年份的老枞水仙。
换了好几道茶,也换了好几套茶具。
我发现一个细节。
这个叫小林的小伙子,每次我们换茶,他都会把上一套用过的茶具收拾得干干净净,归置得整整齐齐。
不仅如此,他还会根据新茶的特性,微调冲泡的水温和出汤的速度。
比如泡大红袍时,水温会略高,出汤快;
而泡那道老枞水仙时,他会稍稍降低水温,让水在壶里多停留一两秒,把茶汤的醇厚感逼出来。
这些都是很细微的动作,如果不留意,根本看不出来。
朋友在一旁和我说着今年的行情,聊着直播带货的利弊,小林始终安静地做着他的事,像一个精密的背景音,恰到好处,从不打扰。
临走时,朋友送我下山。
我随口说了一句:“你那个叫小林的伙计,不得了,将来肯定有出息。”
朋友愣了一下,笑了:“怎么说?他才来不到一年,就是个学徒,你怎么看出来的?”
是啊,怎么看出来的?
他既没有口若悬河,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也没有长袖善舞,刻意讨好我们这些所谓的“贵客”。
他只是安静地,把一件“泡茶”的小事,做到了极致。
这些年,见的人多了,各行各业,上至身价百亿的上市公司老板,下至街边卖煎饼果子的大姐。
我慢慢发现,判断一个人未来是否有大的发展潜力,其实和他的学历、背景、口才、甚至当前所处的位置,关系都不是最大的。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长上限的,是某些更底层的、藏在骨子里的特质。
这些特质,就像一个人的“内核操作系统”,无形无色,却决定了他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应对挫折,如何与世界互动。
今天,我想聊聊我观察到的,前途无量的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三种“内核系统”。
第一个,叫“反刍系统”
什么叫反刍?
牛羊吃草,囫囵吞下,存到胃里,有空的时候,再把食物重新咀嚼一遍,吸收其中的营养。
人也一样。
普通人经历一件事,就只是经历了。事情过去了,就翻篇了。
昨天和今天,除了日历上的数字变了,人还是那个人。
而有“反刍系统”的人,他们经历的任何事,都不会白白经历。
他们会把每天遇到的事、接触到的人、听到的观点,都存到自己的“思维胃”里。
然后在夜深人静时,或者在独处的某个瞬间,把这些“料”翻出来,反复咀嚼。
“今天老板为什么批评我?他说的那句话,真的是那个意思吗?
我当时如果换一种方式回应,结果会不会不同?”
“那个客户为什么最后没签单?
是我的产品介绍有问题,还是我的报价策略不对?
或者,是哪个环节让他感觉不舒服了?”
“朋友推荐的这本书,作者的那个观点很有意思,但它的适用边界在哪里?
如果放在我自己的行业里,这个观点还成立吗?”
你看,他们不是简单地回顾,而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二次加工”。
这个过程,就是把“经历”变成“经验”,把“信息”变成“见识”的过程。
前面提到的那个泡茶的小伙子小林,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第二天,朋友告诉我,小林每天下班后,都会写“泡茶日记”。
记录今天接待了什么客人,泡了什么茶,用了什么器具,水温多少,客人喝完的反应是什么。
哪一泡客人皱了眉头,哪一泡客人赞不绝口。
他会琢磨,为什么?
是水温高了0.5度,还是出汤快了1秒?是客人口味偏淡,还是他今天心情不好?
朋友说,刚开始觉得这孩子有点“笨”,有点“轴”,别人学一遍就会的东西,他非要记下来,反复琢磨。
但不出三个月,整个茶厂,他是对茶性、水性、乃至人性,理解最快的一个。
没有这个“反刍”的过程,你就算泡一万次茶,也只是一个熟练的“倒水工”,而不是一个懂茶的“茶人”。
我认识一个做销售的朋友,阿杰。
他是他们公司的销冠,蝉联了五年。
很多人以为他天赋异禀,能说会道。
只有我知道,他是个“反刍”高手。
他有个习惯,每次见完客户,无论成败,都会在车里独自坐半小时。
他不是在休息,而是在“复盘”。
他会把刚才和客户交流的整个过程,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重新过一遍。
从进门第一句问候,到中间每一个提问,每一个回答,甚至客户每一个微表情,他都会仔细回忆。
“我说到我们产品技术优势的时候,他身体往后靠了一下,是不是觉得我在吹牛?”
“我提到价格的时候,他手指敲了敲桌子,这是他的习惯动作,还是代表他不耐烦了?”
然后他会把这些思考,用语音备忘录录下来,回家整理成文档。
每个客户,他都有一个专属的“反刍档案”。
他说,这半小时,比他去参加任何销售培训都有用。
因为培训教的都是标准套路,而这半小时,是他从炮火纷飞的真实战场上,带回来的“一手情报”。
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反刍”,让他对人性的理解,对销售节奏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恐怖的境界。
他看客户,已经不是看一个“购买者”,而是能看到他背后的需求、恐惧、渴望和决策逻辑。
所以他的成功,根本不是偶然。
没有“反刍系统”的人,生命就像一个漏水的竹篮,经历再多,也留不下什么。
他们的努力,是线性的,是加法。
干一天,算一天的钱。
而拥有“反刍系统”的人,生命像一个滚雪球的坡道。
每一次经历,无论好坏,都成了滋润他成长的养分,让他的认知和能力,以复利的方式增长。
他们的努力,是指数级的。
所以,前途无量的人,第一个特质,就是拥有一种强大的、近乎本能的“反刍”能力。
他们是“经验的炼金术士”,能把一块块普通的石头,炼成闪闪发光的金子。
第二个,叫“窄带情绪系统”
我先说个反面例子。
我以前有个同事,名校毕业,智商奇高,是我们部门公认的“技术大神”。
任何复杂的技术难题,到他手里,总能找到解决方案。
我们都觉得,他将来不是做CTO,就是自己出去创业当老板的料。
但几年过去了,他还在那个位置上,不上不下。
反而是当年几个看起来不如他的同事,一个个都走到了更高的位置。
为什么?
因为他的“情绪带宽”太宽了。
什么叫“情绪带宽”?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接收信号的频段。
有的人,频段特别宽,方圆十里,任何风吹草动,他都能接收到,并且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
今天,A同事开会时反驳了他的观点,他能郁闷一整天,觉得A在故意针对他。
明天,B同事在朋友圈晒了张获奖证书,他能焦虑半宿,觉得自己被同龄人抛弃了。
后天,领导只是路过他工位时没有笑,他又能脑补出一万字的小作文,怀疑自己是不是要被“优化”了。
我那个同事就是这样的人。
他的聪明才能,他那颗强大的CPU,每天至少有一半的算力,都用在了处理这些无谓的“情绪内耗”上。
他就像一部后台开着无数个App的手机,看起来配置很高,但运行起来,卡得要死。
而那些真正前途无量的人,我发现他们普遍拥有一个“窄带情绪系统”。
他们的情绪频段,收得非常窄。
不是说他们没有情绪,不是说他们是机器人。
而是他们有一种天赋:能自动过滤掉90%以上与自己核心目标无关的情绪噪音。
对于外界的评价、他人的眼光、短期的得失、无聊的八卦……他们近乎“迟钝”。
你夸他,他礼貌性地笑笑,转身就忘了。
你骂他,他会思考一下你骂的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就改,没道理就当是噪音,也不会往心里去。
他们的内心,像一个设置了“关键词拦截”的程序。
只有那些真正触及他“核心算法”——也就是他的原则、目标和价值观的事情,才能在他内心激起波澜。
其他的,一概屏蔽。
这种“情绪上的钝感”,不是麻木,而是一种顶级的智慧。
因为它意味着,这个人,把他宝贵的、有限的心理能量,全部聚焦在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就像激光,把所有的能量汇聚于一点,所以才能穿透钢板。
我那位做茶的朋友,早年创业时,也不是一帆风顺。
那时候武夷山的茶市,龙蛇混杂。
他坚持做高品质的正岩茶,不用外山茶以次充好,成本高,卖得贵,一度非常艰难。
同行的嘲笑他“死脑筋”,不懂变通。
亲戚劝他“随大流”,先赚到钱再说。
最惨的时候,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茶,账上没钱给工人发工资。
他说,那段时间,他也焦虑,也失眠。
但他每天雷打不动,还是要去茶山,去看茶树的长势,去和制茶师傅聊工艺。
他说:“别人的看法,市场的波动,我控制不了。
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我手里的这片茶山,我做的这批茶,它的品质不能降。”
这就是典型的“窄带情绪系统”。
他把所有的焦虑、不安,都屏蔽在外。
把所有的心力,都收窄到“做好茶”这一件他能掌控的核心事情上。
结果,几年后,市场开始回归品质。
那些靠投机取巧赚钱的人,潮水退去,纷纷裸泳。
而他,因为一直坚守品质,口碑慢慢起来了,成了那一带的标杆。
你看,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心力,更是一种极其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你把它耗费在鸡毛蒜皮的情绪波动上,就没有力气去攀登真正的高山。
那些前途无量的人,都是“心力吝啬鬼”。
他们吝于把自己的情绪,浪费在任何与自我成长无关的事情上。
这种“情绪窄带化”,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巨大的、隐形的优势:强大的专注力和持久的续航力。
他们的人生,就像一艘有足够压舱石的巨轮,也许开得不快,但极其稳定。
任凭海面风浪再大,它也只是微微晃动,航向从不偏离。
而那些情绪带宽很宽的人,就像一叶小舟,任何一个浪头打过来,都能让它颠簸半天,甚至直接翻船。
第三个,叫“对‘人’的探究系统”
这里的“对‘人’的探究”,不是指搞人际关系,不是指请客吃饭,拉帮结派。
而是指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性”本身的好奇与洞察。
我发现,但凡能做成一点事的人,无论他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企业家、销售员,他一定是个“人性专家”。
他可能不善言辞,甚至有点社交恐惧。
但他对人性的理解,一定非常深刻。
他能穿透语言的包装,看到一个人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欲望和恐惧。
拥有这种“对‘人’的探究系统”的人,通常有两个表现:
一,他们是极好的“倾听者”。
和他们聊天,你会感觉非常舒服。
因为他们不是急于表达自己,而是真正对“你”这个人感兴趣。
他们会问一些很精准的问题,引导你讲出自己的故事和困惑。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像一个人类学家,在采集“人性”的样本。
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他理解这个复杂世界的一个切片。
二,他们是生活的“观察家”。
他们走在路上,眼睛不是闲置的。
他们会观察地铁里每个人的表情,观察餐厅里邻桌情侣的互动,观察菜市场小贩和顾客讨价还价的技巧。
这些在普通人看来毫无意义的日常琐事,在他们眼里,都是上演着一幕幕最真实的人性戏剧。
这些观察,都在不断丰富着他的“人性数据库”。
为什么这个系统如此重要?
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由“人”组成的世界里。
你做产品,你需要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这是人性。
你做管理,你需要激发团队的动力和潜力。这是人性。
你做投资,你需要判断创始人的格局和心性。这也是人性。
你谈恋爱,你需要读懂伴侣的爱与恐惧。这更是人性。
可以说,你对人性的理解有多深,你在这个世界上能走的路就有多宽。
我认识一个很厉害的编剧。
他写的剧本,总能成为爆款。
他有个习惯,每个月都会花几天时间,去坐公交车,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再坐回来。
他就坐在那里,听车上的人聊天。
听大妈们聊菜价,听年轻人聊工作,听情侣们吵架。
他说,那是他最有价值的“采风”。
他说:“剧本里所有的人物冲突、所有金句台词,都不是我编出来的,都是我‘听’来的。
生活,才是最好的编剧。”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对‘人’的探究系统”在工作。
他把整个世界,都当成了他的“人性实验室”。
拥有这个系统的人,他们看世界,是立体的,是带着“体温”的。
他们写的文章,能直击人心。
他们做的产品,能让你“上瘾”。
他们说的话,总能说到你心坎里。
因为他们洞悉了驱动人类行为的底层代码。
而缺乏这个系统的人,他们看世界是扁平的,是概念化的。
他们嘴里说的,都是“应该怎样”,是“理论上如何”。
他们做的东西,总是隔靴搔痒,无法真正打动人。
因为他们不“懂”人。
他们活在自己用逻辑和概念搭建的城堡里,却对城堡外那个活生生的、充滿七情六的世界,一无所知。
所以,反刍系统、窄带情绪系统、对“人”的探究系统。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前途无量”的内核。
“反刍系统”负责深度学习,实现认知上的复利增长。
“窄带情绪系统”负责屏蔽噪音,提供稳定而持久的心理能量。
“对‘人’的探究系统”负责链接世界,让你深刻理解商业和生活的本质。
这三个系统,互为表里,相互加持。
一个拥有强大“反刍系统”的人,必然不会被太多情绪干扰,因为他的心力都在用于“咀嚼”经验。
一个拥有“窄带情绪系统”的人,才有多余的心力去观察和探究“人”的复杂性。
一个真正懂“人”的人,他的“反刍”才更有效率,因为他能更快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这就像一部顶级配置的电脑。
“反刍系统”是它的顶级算法。
“窄带情绪系统”是它的超强电源管理,确保CPU高效运转。
“对‘人’的探究系统”是它庞大而精准的数据库。
拥有这样内核配置的人,你把他扔到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岗位,他都不会差。
因为他具备了解决一切复杂问题的底层能力。
他今天也许只是一个泡茶的学徒,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一个默默无闻的销售。
但给他三五年时间,你再看,他一定已经站在了那个领域里,一个让你需要仰望的位置。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些“系统”听起来很玄,好像是天生的,后天能培养吗?
当然能。
但它不是靠上几节课,看几本书就能速成的。
它更像一种“心法”的修炼,需要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刻意地去“格物”。
“格物”这个词,出自《大学》,“格物致知”。
我个人的理解,“格”就是探究、抵达;“物”就是万事万物。
它的本质,是要求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更底层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身边的一切。
你看到老板发火,普通人看到的是情绪,而“格物”者看到的是他背后的压力和恐惧。
你看到一款产品爆火,普通人看到的是热闹,而“格物”者看到的是它满足了人性的哪个痒点。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型”作为支架。
这些年,我把自己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各种思维模型,整理成了一套体系。
我发现,无论是东方圣贤的智慧,还是西方科学的逻辑,其底层都是相通的。
比如“第一性原理”,能帮你建立起“反刍系统”的骨架,让你穿透表象,直达事物本质。
比如斯多葛学派的“控制二分法”,是构建“窄带情绪系统”的绝佳工具,帮你清晰地划分出哪些事值得投入心力,哪些事应该彻底放下。
再比如“需求理论”和“博弈论”,则能让你对“人”的探究,从感性观察跃迁到理性洞察的层面。
我把这些年沉淀下来的、经过反复验证最为有效的50个核心思维模型,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像一本教科书,给你标准答案。
它更像一个“思维工具箱”,或者说,是你“内核操作系统”的升级包。
里面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模型,都是一把钥匙,旨在帮你打开一扇看待世界的新窗户。
当你开始用“第二序思维”去审视你的决策,用“系统思维”去看待你的家庭和公司,用“复利效应”去规划你的成长……
你会发现,你眼中的世界,完全变了。
很多曾经让你困惑、焦虑、内耗的问题,在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下,会变得不值一提,甚至迎刃而解。
这50个模型,就像50位智慧的向导,会一步步引导你,在自己的内心,亲手建立起那三个强大的“内核系统”。
这是一个挑战认知舒适区的过程,甚至有点“痛苦”。
因为它要求你,放弃很多旧有的、错误的思维定式。
但这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是任何想要获得长足发展的人,都无法绕开的必经之路。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什么样的人,一眼看去前途无量?
不是那个最高、最帅、最会说的人。
而是那个最“安静”的人。
他的安静,不是木讷,不是内向。
而是一种内在的、高度有序的宁静。
他的内心没有噪音,没有冲突,没有内耗。
所有的能量,都高度聚焦,指向一个清晰的目标。
他的眼神,是笃定的。
他的步伐,是沉稳的。
他像一株正在地下疯狂生长根系的竹子,地面上,你也许只看到小小的一株。
但你看不见的地下,他的根系,已经蔓延了方圆数里,汲取着无尽的养分。
你只需要知道,当他破土而出的那一天,必将一飞冲天。
这样的人,无论他现在身处何种境地,我都愿意在他身上,重重地下一注。
用时间,做赌注。
因为我知道,时间,永远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