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读者阿琳给我发了很长的一段私信。
她是我文章多年的读者,在上海一家知名外企做到了市场总监,年薪税后超过150万。
按世俗的标准看,她无疑是那种“人生赢家”,活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样子。
但那段文字里,密密麻麻的,全是焦虑。
她给我罗列了她近一年的“成长计划表”。
每周至少读一本书并输出读书笔记;
报了三个线上课程,涵盖商业分析、心理学和艺术鉴赏;
为了拓展人脉,每个月至少要参加两次行业峰会或高端饭局;
工作日早上六点起床健身,然后听一小时的财经新闻;
周末还要去学马术和法语,因为她觉得这是进入某个“圈层”的标配。
她说,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陀螺,被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一刻也不敢停下来。
只要有一天没有完成计划,我就会陷入巨大的恐慌和自我谴责。
身边的人都夸我自律、上进,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快要撑不住了。
睡眠越来越差,头发掉得厉害,跟先生和孩子的关系也变得很紧张,因为我根本没有心力去经营。
我感觉自己被“成长”这两个字绑架了,拼命地往前跑,却不知道终点在哪。
甚至,我连自己为什么要跑,都快忘了。
我能感觉到那种巨大的疲惫感,几乎要从屏幕里溢出来。
我回复她:你这么拼,是为了得到什么?还是为了摆脱什么?
她沉默了很久,回了一句:我不知道。
老师,我能跟您见一面吗?当面聊聊。
正好我那周要去杭州处理点事,就约她在西湖边一个僻静的茶馆见了面。
阿琳比我想象的还要干练。
一身剪裁得体的职业装,妆容精致,语速很快,逻辑清晰,手腕上戴着一块价值不菲的表。
但她的眼神,藏不住疲惫。
眼角有细细的纹路,端起茶杯的手,有轻微的颤抖。
她一坐下,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开始更详细地复盘她的“成长”之路。
从一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如何靠着拼命三郎的精神,一步步在外企丛林里厮杀出来。
她讲她为了拿下客户,三天只睡了五个小时;
讲她为了一个晋升名额,提前半年就开始布局,研究所有竞争对手的优缺点;
讲她如何利用业余时间考下了一个又一个证书,把自己的履历武装到了牙齿。
她讲这些的时候,语气里有一种压抑不住的骄傲,但眉宇间,却始终拧着一股劲儿。
那股劲儿,不像是一个享受攀登乐趣的登山者,更像是一个生怕掉下悬崖的求生者。
她滔滔不绝地讲了快半个小时,仿佛要把积压多年的东西一次性倒出来。
我一直没有打断她,只是安静地听着,给她添了几次茶。
等她终于停下来,有些不安地看着我,问:“老师,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
我笑了笑,把一杯刚沏好的龙井推到她面前。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你这艘船,一边在奋力地往前划,一边却在不停地漏水?
她愣住了。
我说,你学的那些课程、考的那些证书、混的那些圈子,就像是在拼命地给船装上更强大的引擎,挂上更漂亮的旗帜。
你想让它跑得更快,看起来更风光。
但你却忽略了,船底有个洞。
你所有的努力,很大一部分能量,都用来舀出不断涌进来的水了。
你以为你在前进,其实你只是在勉强维持不下沉。
所以你才会那么累。
因为你的努力,大部分都变成了内耗。
阿琳的脸色,一点点白了下去。
她端着茶杯的手,抖得更厉害了,茶水都洒了一些出来。
她喃喃自语:“船底的洞……是什么?”
我说,我们先不聊你。
我给你讲个我老家隔壁村的故事吧。
村里有个木匠,手艺在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
但他有个毛病,特别喜欢跟人比较。
东家请他打一套家具,他听说西家的木匠给的工钱更高,心里就不舒服,非要在雕花上比别人更繁复,哪怕主人家根本没这个要求。
南村的石匠盖了个新房,他知道了,也非要马上把自家老宅翻新一遍,规格一定要压过对方。
他年轻的时候,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手艺确实精进很快,家里也很快就富裕了起来。
村里人都夸他有志气,能干。
他也觉得自己活得很“上进”。
但到了中年,他就越来越不开心了。
他发现,这个世界上的“别人”,是永远比不完的。
今天比过了村里的木匠,明天还有县里的;比过了县里的,还有省城的。
他打造的家具越来越精美,价格越来越高,但他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少。
他晚上经常失眠,总觉得只要自己一歇下来,就会被别人超过。
他不敢休息,不敢生病,甚至不敢有什么爱好。
他的人生,就只剩下“比较”和“追赶”这两件事。
直到有一次,他接了个大活,给一个寺庙修缮大雄宝殿的佛龛。
他卯足了劲,想把这个活做成自己的传世之作,彻底奠定自己“第一木匠”的名头。
他把自己关在工坊里,三个月没出山。
活儿是干得漂亮,但交工那天,他累倒了,大病一场,差点没缓过来。
躺在病床上,他看着自己那双因为常年劳作而变形的手,突然想不明白,自己这辈子到底在图什么。
故事讲到这里,我停了下来,看着阿琳。
她的眼眶红了,眼泪在里面打转,但她强忍着,没让它掉下来。
我问她:“你觉得,这个木匠的‘船底漏洞’,是什么?”
阿琳沉默了很久,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他……他不是真的想把木工活做好,他只是想赢过别人。
他的所有努力,都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是源于恐惧,害怕被比下去的恐惧。”
我点了点头。
我说,这就叫“补偿式成长”。
什么是补偿式成长?
就是你的成长,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为了补偿内心的某种匮乏感。
这种匮乏感,可能源于童年时期没有被满足的爱与认可。
可能源于青春期某个让你自卑的创伤,也可能源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给你植入的焦虑。
就像那个木匠,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我不够好”的黑洞。
他所有的努力,都不是在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宫殿,而是在疯狂地填那个黑洞。
他以为只要自己拥有的比别人多,名声比别人响,就能把那个洞填满。
但他不知道,匮乏感这个东西,是填不满的。
你越是往里填,它反而会变得越大。
因为你的动机,决定了你行为的性质。
一个出于热爱去雕刻的木匠,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种享受和滋养。
木头和他的生命能量在交流,作品完成时,他的内心是丰盈而喜悦的。
而一个出于恐惧去雕刻的木匠,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场战斗和消耗。
他是在跟假想敌较劲,是在向某个看不见的裁判证明自己。
作品完成时,他得到的不是喜悦,而是短暂的虚脱和“暂时安全了”的解脱感。
然后,他会立刻开始寻找下一个需要战胜的敌人,投入新一轮的消耗。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努力,有的人越努力越有活力,神采飞扬;有的人却越努力越枯萎,满身疲惫。
前者,我称之为“滋养式成长”。
后者,就是你正在经历的,“补偿式成长”。
我的话音刚落,阿琳的眼泪,“唰”地一下就流了下来。
她不再压抑,像个孩子一样,在那个午后的茶馆里,无声地痛哭起来。
我知道,有些东西,被戳破了。
等她情绪平复了一些,我递给她一张纸巾。
她说:“老师,你说的太对了。
我从小就是在我妈‘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长大的。”
“我考了第二名,她会问我第一名是谁;我拿了奖状,她会说隔壁的谁谁谁拿了三个。”
“我只有在表现得比所有人都好的时候,才能从她脸上看到一点点笑容。”
“所以,我的人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定下了一个基调:我必须赢。
输,就意味着不被爱,意味着被抛弃。”
“我拼命地学习、工作,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榜样,就是为了向她证明,我值得被爱。”
“但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到底喜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她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可笑吧?我都快四十岁了,活得还像个在等妈妈发糖的小女孩。”
我说,这不可笑,这很真实。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只是在重复童年的剧本。
区别在于,有的人意识到了,开始尝试改写剧本;而有的人,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提线木偶。
你今天能坐在这里,能流下这些眼泪,说明你已经拿回了改写剧本的主动权。
她问我:“老师,那我该怎么办?我船底的那个洞,该怎么补?”
我说,补洞的第一步,不是往里面填东西,而是先“看见”那个洞。
看清楚它的形状、大小、来历。
看清楚你是如何为了这个洞,扭曲了自己的人生航线。
看清楚你那些所谓的“成长”,有多少是真实的渴望,又有多少只是为了填补恐惧的“表演”。
这个“看见”的过程,就是“格物”。
格,就是探究,穷尽。
物,就是你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更是你内心那些起心动念的源头。
过去,你一直在用“术”的层面努力。
学更多的技能,赚更多的钱,认识更厉害的人。这些都是“术”。
但你忽略了“道”的层面。
“道”,就是驱动你所有行为的那个底层逻辑,那个最根本的“为什么”。
如果“道”错了,你的“术”越是精进,跑得越偏,人生的内耗就越大。
阿琳听得入了神,她问:“那我要如何去‘格物’,如何找到那个‘道’呢?”
我说,这需要一套全新的思维方式,一套能让你从混乱的表象中,看见事物本质的工具。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有很多出厂时的默认设置,比如“确认偏误”,会让我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比如“沉没成本谬误”,会让我们在一件错误的事情上,因为不甘心已经付出的,而持续投入。
这些思维上的“bug”,就是我们看不清真相的根本原因。
你需要做的,不是再往脑子里装更多的知识,而是先给自己的大脑,装上一些“杀毒软件”和“底层操作系统”。
我把这些年,自己从中华智慧的源头,结合西方科学的验证,总结出的50个最底层的思维模型,写成了一本电子书,叫《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
它不是给你更,多的“鱼”,而是给你一套打造“渔网”的说明书。
比如,书里有个模型叫“控制二分法”。
它会清晰地告诉你,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事:你能控制的,和你不能控制的。
别人的看法、评价,你妈妈会不会对你笑,这些,都是你不能控制的。
你把人生的幸福,建立在这些不可控的事情上,就等于把房子的地基,建在了流沙上。
你唯一能控制的,是你的认知,你的选择,你的行为。
当你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个模型,你会瞬间卸下千斤重担。
因为你终于明白,你只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无需对任何人的情绪和期待负责。
还有一个模型,叫“第一性原理”。
它教你如何像剥洋e葱一样,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去触达最核心的本质。
用“第一性原理”去分析你的“成长焦虑”。
你会发现,你真正想要的,可能不是年薪150万,不是市场总监的头衔,不是朋友圈里别人的点赞。
你真正想要的,仅仅是那种“无条件的被接纳”和“安然做自己”的踏实感。
而这种感觉,外界给不了你,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
当你把问题还原到这个本质,你就会发现,你之前所有的努力,比如学马术、学法语,可能都只是在缘木求鱼。
《格物之道》里的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
它们能帮你打开被固有观念锁住的一扇扇门,让你看见一个更真实、更广阔的世界,也看见一个更从容、更有力量的自己。
它不是让你停下成长的脚步,而是帮你校准成长的方向。
让你从“补偿式成长”,切换到“滋养式成长”。
让你的每一次努力,都成为对生命的滋养,而不是消耗。
让你的人生,从一场筋疲力尽的追赶,变成一趟充满好奇的旅程。
那天下午,我和阿琳聊了很久。
从西湖龙井,喝到天色渐晚。
临走时,她向我深深鞠了一躬。
她说:“老师,谢谢你。
我今天流的眼泪,比过去十年都多。
但也感觉,比过去十年都轻松。”
我能感觉到,她身上那股紧绷的劲儿,松弛了下来。
回去后,她立刻买了《格物之道》。
之后的一个月,她没有再跟我联系。
直到上周,她给我发来一张照片。
照片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行业峰会。
只有一个很普通的公园,草地上,她和她先生,正陪着孩子放风筝。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我从未在她身上见过的,发自内心的、舒展的笑容。
她配了一段文字:
“这个月,我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应酬,退掉了三个课程,周末不再去上那些‘高大上’的兴趣班,而是陪家人来公园。
开始的时候,我很恐慌,总觉得会被别人落下。
但当我用《格物之道》里的模型,一遍遍审视自己的起心动念,我发现,那种恐慌,只是一种旧有模式的惯性。
我开始尝试去做一些纯粹因为‘喜欢’,而不是因为‘有用’的事情。
我重新捡起了大学时很喜欢的画笔,在阳台上种满了花。
工作上,我也没落下。
奇怪的是,当我不再把所有同事都当成假想敌,不再为了证明自己而去做很多多余的工作时,我的效率反而更高了,和团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我先生说,我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柔软了,也变得爱笑了。
我现在依然在成长,但我不再觉得那是一场战斗。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在打理一座属于我自己的花园。
今天种下一朵月季,明天栽下一棵果树。
不为跟谁比,只为我走进花园时,能闻到花香,能尝到果甜。
这种感觉,真好。”
看着她的文字,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像阿琳一样的人。
被“成长”的口号绑架,被“上进”的幻象裹挟。
你收藏了无数的干货文章,买了一堆没拆封的课程,把自己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
你看起来很努力,很积极,很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但你的内心,真的快乐吗?
你是在享受创造,还是在逃避匮乏?
是在滋养生命,还是在消耗能量?
停下来,问问自己。
你那么拼命地划船,究竟是为了欣赏沿途的风景,还是只为了逃离一个你根本不想面对的,名为“恐惧”的荒岛?
有时候,最快的成长,不是加速,而是停下来,先把船补好。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