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跟朋友吃饭,聊到一个共同认识的大哥,老K。
有人说,老K这人,神了。
没读过什么书,愣是把一个几十人的小作坊,做成了年产值十几个亿的行业标杆。
你说他土吧,他办公室里挂着自己写的字,没事就盘着串看《资治通鉴》;
你说他雅吧,酒桌上跟人拍着桌子骂娘,为了抢项目能带着人堵在人家门口三天三夜。
感觉他身上,同时住着一个土匪和一个书生。
饭桌上的人,都觉得这个比喻贴切,纷纷点头。
我笑了笑,没说话。
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表面。
老K这种人,我认识好几个,他们不是“同时住着”土匪和书生,而是把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气质,熔炼成了一种独属于他们自己的“气场”。
这种气场,一半是匪气,一半是书生气。
缺了任何一半,他都走不到今天。
只有匪气,没有书生气,就是莽夫。
这种人我见多了,三十岁之前靠着胆子大、下手狠,能赚到第一桶金,但风口一过,立马摔得粉身碎骨。
因为他不懂周期,不识人性,看不透牌局的底层规则,凭运气赚来的钱,最后凭实力亏回去。
只有书生气,没有匪气,就是秀才。
满腹经纶,谈起天下大势头头是道,分析起商业模型滴水不漏。
但你让他去干,完了。
让他去跟人谈判,脸皮太薄,一句话的亏都不肯吃;
让他去带团队,爱惜羽毛,得罪人的事儿一件不敢干。
最后,要么在办公室里写一辈子PPT,要么自己创业,被江湖里的泥石流冲得连骨头渣都不剩。
这个世界最吊诡的地方就在于:
运行它的底层逻辑,是书生们写出来的,充满了秩序、道理和规则。
但真正驱动它、让它往前走的,却往往是那些敢于打破规则、不讲“道理”的野蛮力量。
一个真正的强者,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
既能坐下来,在书房里把天下的局势、人性的变化推演得明明白白。
又能站起来,走进最混乱的草莽里,用最直接、最原始的办法,把推演出来的结果,硬生生干出来。
前者,是“知”的能力,是书生气。
后者,是“行”的能力,是匪气。
知行合一,才能通杀。
匪气,是破局的刀
很多人对“匪气”有误解,以为就是蛮横、粗鲁、不讲规矩。
错了。
真正的匪气,不是让你去当个流氓,而是让你在关键时刻,有挣脱一切束缚的勇气和魄力。
它的本质,是一种原始的、蓬勃的生命力。
是“无中生有”的创造力,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断力,是“老子就这么干了,出了事我兜着”的担当力。
我刚认识老K那会儿,他还在做最基础的建材生意。
当时市场极度混乱,劣币驱逐良币。所有人都在拼价格,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老K坚持用好料,成本下不来,价格自然没优势,被挤兑得几乎破产。
手下的人都劝他,K哥,算了吧,咱们也跟着“灵活”一下,不然真活不下去了。
一个周末的晚上,老K把所有核心骨干叫到工厂,一言不发,当着所有人的面,抡起大锤,把自己仓库里那批价值几十万的“问题产品”,一件一件,亲手砸了个稀巴烂。
一边砸,一边红着眼吼:“我今天就把话放这儿!谁他妈再敢跟我提一句偷工减料,就跟这些东西一个下场!老子就算死,也要站着死!”
那一天,没一个人敢吭声。
但所有人的心,都被这一锤子一锤子,给砸实了。
这就是匪气。
它不跟你讲道理,不跟你算成本,不跟你分析利弊。
它在用一种最原始、最震撼的方式,宣告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志。
这种意志,就是一家企业的“军魂”,就是一个团队的“精气神”。
后来,当地市场整顿,一大批靠着偷工减料发家的企业,应声倒下。
而老K,靠着过硬的口碑,一夜之间订单接到手软,成了那场风暴里唯一的幸存者,并且吃下了市场最大的份额。
很多人都说老K运气好,赌对了。
只有我知道,那不是赌。
一个只有书生气的人,在那种情况下会做什么?
他会开会。
他会分析市场趋势,计算成本收益,研究政策风险,然后拿出一个“最优”的方案。
但这个方案,往往是妥协的、折中的、四平八八的。因为书生最怕的,就是犯错,就是承担无限责任。
而老K那种人,他思考的维度完全不一样。
他思考的不是“怎样做才能利益最大化”,而是“我们到底要成为谁”。
当他抡起锤子的那一刻,他不是在砸产品,他是在“立规矩”,在“正人心”,在为自己的团队,注入一道不可动摇的“价值观的钢印”。
这道钢印,比任何商业模式都值钱。
这种匪气,还体现在对“人”的判断上。
书生看人,喜欢看履历,看背景,看他说了什么。
有匪气的人看人,是“闻味儿”。
他不在乎你毕业于哪所名校,不在乎你履历多光鲜,他只在乎你这人,“对不对”。
老K现在的副总,当年只是个跑业务的愣头青。
有一次,因为一个单子被竞争对手撬了,这小子愣是自己开车追到客户老家,在人家村口蹲了四天,最后把客户感动了,不仅把单子抢了回来,还多签了三年的独家协议。
回来后,所有人都觉得这小子太虎了,不按套路出牌。
老K却当着所有人的面,直接提拔他当了销售总监。
老K跟我说:“我看人,就看一点。看他为了达成目标,肯不肯‘豁出去’。一个对自己都下得去狠手的人,你把事儿交给他,就没什么不放心的。”
你看,这就是匪… …,或者说,草莽英雄的识人术。
他不跟你谈什么领导力模型、素质冰山,他就看你有没有那股“劲儿”。
这股劲儿,是教科书里永远学不到的。
它是在无数次的实战、无数次的血与火的拼杀中,淬炼出来的一种本能。
没有这股匪气,你就算把所有商学院的课程都读一遍,也依然只是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因为商业世界,本质上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辩论场,而是一个充满了变数、凶险和不确定性的黑暗森林。
你需要一把刀。
这把刀,就是匪气。
它能帮你,在混沌中斩开一条路,在绝境中杀出一条生路。
书生气,是控局的舵
如果说匪气是破局的刀,那书生气,就是控局的舵。
光有刀,没有舵,你就是一艘马力强劲却没有方向的快艇,开得越快,死得越早。
老K的“书生气”,隐藏得非常深,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
外人只看到他喝酒吃肉,称兄道弟,以为他就是个江湖大哥。
但他的办公室,除了老板桌,只有一个巨大的书架,从地板到天花板,塞得满满当-当。
经史子集,无所不包。
他有个习惯,每天不管多晚,必须看一个小时的书才能睡。
有一次我去他那喝茶,看到他桌上摊着一本线装版的《韩非子》,上面用红笔画得密密麻麻。
我当时就愣住了。
我问他:“K哥,你看这个干嘛?”
他把茶杯放下,慢悠悠地说:“学生意啊。法、术、势,这三个字,比你们那些MBA管用多了。”
他指着书架说:“我这辈子,没上过什么好学校,吃的最大的亏,就是没文化的亏。后来我琢磨明白了,太阳底下,就没什么新鲜事。我们今天碰到的所有问题,几千年前的老祖宗,早就碰到过,而且把怎么解决,都清清楚楚写在书里了。”
“比如怎么管人。光靠兄弟感情,肯定不行,公司一大,人心就散了。你就得学法家,把规矩立起来,把丑话说在前面,谁犯了就罚谁,谁牛逼就赏谁,赏罚分明,这叫‘法’。
但是光有法也不行,人心会变冷。
你还得懂‘术’,知道什么时候该敲打,什么时候该安抚,知道怎么平衡不同山头的利益,怎么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这都是权术。
光有法和术,还只是个管家。
想做成大事,你得懂‘势’。什么是势?就是大环境,是时代的潮流。
你知道风要往哪边吹,提前把你的船帆挂起来,猪都能飞上天。你看不懂势,逆着干,你就是天大的本事,也得翻船。”
那一刻,我看着眼前这个穿着老头衫、盘着手串的中年男人,感觉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完全不同的光芒。
那是一种洞察了事物底层规律后,举重若轻的从容。
他的匪气,是他的“术”,是他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
而他的书生气,是他的“法”和“势”,是他用来制定战略、把握方向的罗盘。
这些年,他做过几个外人完全看不懂的决策。
比如,在所有人都疯狂涌入房地产的时候,他却把赚来的钱,投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建了一个全自动化工厂。
所有人都笑他傻,放着快钱不赚,去投那个十年都未必能回本的重资产。
他也不解释。
结果没过几年,房地产遇冷,而他因为提前布局了高端制造,技术壁垒高,利润稳定,反而成了当地政府最重视的明星企业,拿到了无数的政策倾斜。
还有一次,他力排众议,花重金从上海挖来一个财务团队。
公司老人都不理解,觉得财务嘛,能记账、能报税就行了,干嘛花那么多钱养一帮外人。
老K在会上就说了一句话:“我们以前是在池塘里游泳,没财务,顶多呛几口水。但我们马上要下海了,没有一个牛逼的财务团队帮我们看航向、测水深,一个浪打过来,我们就没了。”
后来公司准备上市,才知道他当年这个决定有多明智。
正因为有了那个专业的财务团队,提前几年就把所有账目做得清清楚楚,规范无比,才为后来的资本运作,铺平了所有道路。
你看,他所有的“匪气”,都用在了战术执行层面。
比如砸产品立威,比如破格提拔人才。快、准、狠。
但他所有的重大战略决策,都来自于他骨子里那股沉静的“书生气”。
这种书生气,不是掉书袋,不是酸文假醋,而是一种穿透复杂现象,直抵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力。
是“结硬寨,打呆仗”的战略耐心。
是“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敏锐预判。
是“以正合,以奇胜”的底层智慧。
没有匪气,他的想法再好,也落不了地,执行不下去。
没有书生气,他冲得再猛,也只是匹夫之勇,早晚会撞得头破血流。
匪气,让他能赢。
书生气,让他不败。
如何修炼这两种气场?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既没有老K那种敢打敢拼的匪气,也没有他那种能从古书中汲取智慧的书生气,怎么办?
其实,这两种气质,看似矛盾,却有一个共同的源头。
这个源头,就是对“真实世界”的深刻理解。
匪气的根,在于对“人性丛林”的理解。
它知道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知道很多人和事,是不能用道德和道理去衡量的。
它承认丛林法则的存在,所以它才敢于“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敢于用“非主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怎么修炼?
很简单,把自己扔到“事儿”里去。
少在办公室里吹空调,多去一线跑跑。
少跟同行喝咖啡,多跟你的客户、你的供应商、甚至你的对手吃饭。
去那些最混乱、最没规矩、最不体面的地方,去听、去看、去感受。
去看一个订单是怎么被抢走的,去看一个纠纷是怎么被摆平的,去看酒桌上那些话是怎么说的,去看那些真正赚到钱的人,是怎么处理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事的。
当你见的“脏事”、“破事”、“烂事”足够多,你自然就有了匪气。
因为你知道了世界的底色,你的内心就有了“硬度”。
书生气的根,在于对“规律”的理解。
它知道,虽然世界看似混乱,但背后一定有不变的规律在支配。历史的周期律,人性的贪嗔痴,商业的盛衰循环……
这些规律,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看透了这些规律,你就能在变化中找到不变,在喧嚣中保持宁静。你的内心,就有了“厚度”。
怎么修炼?
读书。
读那些被时间筛选下来的经典。
尤其是历史。你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读透了,你会发现,今天所有商业竞争的计谋,所有组织管理的困局,所有大国博弈的手段,古人早就玩得炉火纯青了。
除了读书,还要“格物”。
就是去观察、去琢磨、去思考。
小到一杯茶,为什么不同的水温、不同的冲泡时间,味道会天差地别?
大到一个公司的兴衰,它到底是在哪个节点上做对了什么,又或是在哪个节点上犯了致命的错误?
把每一个你接触到的人、事、物,都当成一个研究样本。
去看它背后的结构,看它内部的能量流动,看它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看得多了,想得深了,你自然就有了书生气。
你会发现,万事万物,底层都是相通的。
我常说,匪气是天生的,但书生气是可以后天修炼的。
一个人,如果有了“书生气”打底,再去历练“匪气”,就有了主心骨,不会走偏。
他的匪气,会成为一种有智慧的勇猛,一种有底线的强悍。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这些年沉淀下来的思考,整理成《格物之道》这本电子书的原因。
我把商业、人性、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拆解成了50个一听就懂、一用就灵的思维模型。
比如,让你看透问题本质的“第一性原理”,让你决策更精准的“第二序思维”,让你洞察系统全局的“反馈循环模型”等等,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这本书,给不了你“匪气”,匪气必须你自己到江湖里去修。
但它能给你一身最扎实的“书生气”的内功。
它能给你一副“规律的眼镜”,让你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能够瞬间看透它的底层结构和运行法则。
当你有了这副眼镜,你再去看那些“匪气十足”的人,你就不会只看到他们的粗鲁和野蛮,你能看到他们每一次出手背后的逻辑和章法。
而你,也便有了驾驭这股力量的智慧和底气。
你的匪气,将不再是匹夫之勇,而是有了“道”的加持,变成了真正的“金刚手段”。
写在最后
一半匪气,一半书生气。
匪气,是入世的剑,帮你披荆斩棘,杀伐决断。
书生气,是出世的舟,让你心有乾坤,安渡慈航。
一个真正成熟的强者,必然是这两种气质的矛盾统一体。
他既有菩萨的慈悲心肠,也有金刚的霹雳手段。
他能和你坐而论道,从诗词歌服谈到宇宙洪荒;也能在利益受到侵犯时,瞬间亮出獠牙,寸土不让。
他内心有清晰的原则和不可动摇的价值观,这是他的“书生气”;但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上,他又极度灵活,不拘一格,无招胜有招,这是他的“匪气”。
说到底,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是经历了大风大浪,见过了人性幽暗,读懂了世事无常之后,沉淀下来的一种通透和圆融。
愿你,既有能力掀起惊涛骇浪,也有智慧笑看云卷云舒。
在书房里,安放得下灵魂。
在江湖中,保护得了自己。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