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逆向思维的人有多可怕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几年前,我住的小区门口,突然冒出来一个卖咖啡的。

不是店,就是一个三四平米的小铁皮亭子。

刷着那种毫无美感的深蓝色油漆,顶上一个塑料招牌,写着“老A咖啡”,字体是系统默认的黑体,又大又愣。

那两年,正是“精品咖啡”、“手冲”、“第三空间”这些概念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

周围一公里内,开了不下五家咖啡馆。

家家都在比装修,比谁的工业风更地道,谁家的绿植墙更适合拍照,谁的椅子是北欧设计师款。

大家都在卖一种“氛围感”,一种“慢生活”的幻觉。

一杯咖啡三十多块,你买的其实是一下午的发呆权和拍照权。

老A这个亭子,简直就是一股泥石流。

没有任何设计,甚至可以说是“反设计”。

亭子里面,只能挤下他一个人和一台半自动咖啡机。外面没有桌子,没有椅子,甚至连个遮阳棚都没有。

你只能站在路边,喝完就走。

我们小区有个妈妈群,当时都在嘲笑这个老A。

“这老板脑子进水了吧?装修这么丑,谁会去买?”

“就是,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完全不懂现在年轻人。”

“价格倒是不贵,美式12,拿铁15。但感觉就是速溶咖啡的档次。”

“我赌一个月,肯定倒闭。”

我当时也觉得,这人大概率是个外行,拿着几十万积蓄,一头扎进一个根本不了解的行业,被人忽悠了。

开业第一周,果然门可罗雀。

老A也不吆喝,就一个人在亭子里,低着头,一杯接一杯地调试机器,或者看手机。

他看起来三十多岁,微胖,戴个眼镜,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T恤,跟你去菜市场买菜时遇到的任何一个路人甲都没什么区别。

但一个月后,画风突变。

早上7点半到9点,他的亭子前,开始排队。

队伍不长,但从没断过。

排队的人,清一色的上班族。男男女女,步履匆匆,表情严肃。

他们从地铁口涌出来,走到亭子前,扫码,报“大杯美式”或者“冰拿铁”,老A头也不抬,两三分钟就做出一杯,递出去。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多余的交流,效率高得像一条精密的工业流水线。

妈妈群里又开始讨论了。

“奇怪了,他家咖啡很好喝吗?”

一个年轻妈妈忍不住好奇,去买了一杯。

回来在群里说:“谈不上多好喝,就是正常咖啡馆中上水平。但真的很快,而且冰块给的特别足。”

另一个说:“我老公公司就在附近,他说他们公司好多人都去买,因为就在地铁口,买了直接去公司,一分钟都不耽误。其他咖啡馆都要绕路,进去还要等半天。”

半年后,周围一家装修得像艺术馆的网红咖啡店,悄无-声地关门了。

而老A的蓝色小亭子,依然在早高峰时期,默默地排着队。

晚上,我带孩子散步,偶尔会路过。

老A正在做收尾工作,用抹布仔细地擦拭着那台咖啡机。

我跟他聊过几次。

我问:“你当初怎么会想到,开这么一个‘简陋’的咖啡亭?”

他擦着手,憨厚地笑了笑,说了一句让我琢磨了很久的话。

他说:“因为我不想开一家‘咖啡馆’,我只想‘卖咖啡’。”

我愣了一下。

这不就是一句废话吗?开咖啡馆不就是为了卖咖啡?

他看出了我的疑惑,接着说:

“我开店前,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假设一年后,我这家店失败了,倒闭了,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

你看,他的思考方式,就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开店,想的是:我要如何成功?如何打造爆款?如何吸引流量?

他想的是:我要如何避免失败?

他继续说:“我当时列出了好几个失败的原因。”

“第一,房租太贵,压垮成本。那些装修漂亮的店,一个月租金就好几万,一大半的营业额都交给了房东。”

“第二,客户不稳定。网红店靠打卡,热度一过,人就没了。年轻人喜新厌-旧,今天喜欢你家,明天就去对面那家了。”

“第三,效率太低。又要手冲,又要拉花,又要跟客户聊天,一个咖啡师一个小时也出不了几杯,翻台率极低,根本覆盖不了成本。”

“第四,产品太复杂。菜单上几十种,什么乱七八糟的特调都有,备料麻烦,品质也不稳定,还容易浪费。”

他把手机备忘录打开给我看,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思考。

“所以,我决定把这些失败的路,全部堵死。”

“我的目标,就不是开一家让人‘体验’、‘拍照’、‘社交’的咖啡馆。那些都是附加值,但也很脆弱。我的目标,是为一群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解决一个最刚性的需求。”

“这群人,就是附近写字楼的上班族。”

“他们的特定时间,就是早上上班前的那一个小时。”

“他们的刚性需求,就是用最快的时间,买到一杯提神醒脑、品质稳定、价格合理的咖啡。”

“为了这个目标,所有和‘氛围’、‘社交’、‘体验’相关的东西,都是可以砍掉的成本。我不需要漂亮的装修,不需要舒服的椅子,甚至不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空间。”

“我只需要三样东西:极致的地理位置、极致的效率、极致的性价比。”

“这个地铁口的位置,是我找了三个月才找到的。它能拦截最大的人流。”

“我的机器是二手的,但性能很好,出杯快。我的菜单只有美式、拿铁、卡布奇诺这几种最经典、标准化程度最高的。”

“因为成本低,所以我可以把价格定在15块左右,这个价格,对每天都要喝咖啡的上班族来说,毫无压力,可以形成习惯。”

他顿了顿,说:

“别人是做加法,想方设法地往一杯咖啡里,增加各种‘意义’。我是做减法,把所有不影响‘提神’这个核心功能的成本,全部砍掉。”

“他们是想,如何让客户因为‘喜欢’而停留。我是想,如何让客户因为‘需要’而重复购买。”

那一刻,我看着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心里有点发毛。

他不是不懂什么是“好”的咖啡馆。

他太懂了。

他懂到能穿透所有花里胡哨的表象,直抵商业的本质:交易。

他不是在用常规的“正向思维”去搭建一个梦想。

他在用一种极其冷静、甚至可以说冷酷的“逆向思维”,去设计一个几乎不会失败的商业模型。

他从“失败”这个终点出发,倒着推演出每一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懂逆向思维的人,就是这么可怕。

他们的人生,仿佛开了上帝视角。

普通人的思维,是线性的,我们称之为“正向思维”。

就像我们走路,一步一步往前走。

我要创业,第一步是找项目,第二步是找投资,第三步是组团队,第四步是做产品……

我要结婚,第一步是认识更多的人,第二步是找到喜欢的人,第三步是谈恋爱,第四步是谈婚论嫁……

这条路,符合我们的直觉,但它最大的问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你像一个走进森林里的人,你知道大概的方向,但你不知道哪里有沼泽,哪里有悬崖,哪里有猛兽。

你只能靠着勇气和运气,摸索着前进。

而逆向思维,是倒着走的。

它不是让你真的倒退,而是让你在精神上,先抵达终点。

这个终点,可以是你的目标,也可以是你最恐惧的失败。

查理·芒格说:“我只想知道我将来会死在哪里,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了。”

这句听起来像玩笑的话,恰恰是逆向思维的精髓。

它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定义终点。

第二层:倒推路径。

我们还是拿老A的咖啡亭举例。

他的终点是什么?

不是“开一家成功的咖啡馆”,这个目标太模糊了。

他的终点,是一个极其清晰的财务模型:“一家能够持续盈利的小微商业体”。

那这个模型的反面,也就是他最恐惧的失败是什么?

是“投入几十万,最后血本无归,关门倒闭”。

好了,现在他站在“倒闭”这个终点,开始往回看。

是什么导致了倒闭?

高昂的租金、不稳定的客流、低下的效率、复杂的运营……

这些,就是那片森林里的沼泽、悬崖和猛兽。

逆向思维,就是让你先拥有一张“死亡地图”,把所有通往失败的道路,都标记出来,然后绕开它们。

剩下的那条路,哪怕看起来再崎岖,再不合常理,也大概率是通往成功的路。

所以,老A选择了一个丑陋的铁皮亭子,选择了一个没有座位的位置,选择了一个极其简单的菜单。

在别人看来,他“什么都没有”。

在他自己看来,他“避开了所有的坑”。

这种思维方式,一旦你掌握了,会让你的人生决策质量,发生质的飞跃。

因为它把你从一个“凭感觉的摸索者”,变成了一个“按图纸施工的建筑师”。

我有一个学员,35岁,在一家大公司做市场经理,年薪四十万,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

论能力,她不比总监差。但总监的位置只有一个,前面还排着好几个人。

她很焦虑,来找我咨询。

她问我:“老师,我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是跳槽,还是在公司继续熬?或者,我要不要去读个在职MBA,提升一下自己?”

你看,这又是典型的“正向思维”:站在原地,看着眼前的三条路,犹豫不决。

我对她说:“我们换个问法。”

“你先别管现在。我们直接去10年后。你45岁了,你想象一下,你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她想了很久,眼神开始变得向往。

她说:“我希望45岁的时候,我不再为钱发愁,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希望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别人会付费咨询我的意见。我不希望再看老板的脸色,我希望我的时间是自由的,可以随时陪孩子,可以去旅行。”

我点点头:“很好,这个‘45岁的理想你’,就是我们的终点。现在,我们从这个终点倒着往回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她45岁的时候,她必须拥有什么?”

“她必须拥有一个‘不依赖于任何平台’的个人品牌。”

“她必须拥有一项‘可变现’的专业技能。”

“她必须拥有一个‘持续产生收入’的资产组合,可能是知识付费产品,可能是投资收益。”

“好,那再往前推5年,在她40岁的时候,她要做些什么,才能拥有这些?”

“她必须已经开始在某个公共平台(比如公众号、知乎)持续输出她的专业见解,积累了第一批种子粉丝。”

“她必须已经把她的专业技能,打磨成一套可以交付的课程或者咨询服务。”

“她必须已经开始系统地学习理财投资,并进行小额的实践。”

“那么,再往前推,从现在35岁到40岁这五年,她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案瞬间就清晰了。

不是跳槽。因为跳到另一家公司,大概率还是重复现在的工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不是熬。因为熬下去,只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增量。

不是去读一个昂贵的MBA。因为那个学历,解决的是“锦上添花”的问题,而不是她“从0到1”的问题。

她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三件:

确定一个可以深耕十年以上的细分领域。 结合她的市场营销经验和个人兴趣,我们最终把方向定在了“儿童消费心理”上。

立刻开始写作。 不用等准备好了,就从业余水平开始,每周写一篇,把自己工作中的思考、案例分析,都沉淀下来,发布出去。

把所有无效的社交和娱乐时间,都砍掉。 用这些时间,去系统地读书、学习、上专业课,为写作提供弹药。

当这张“逆向规划图”出来之后,她整个人都平静了。

她说:“老师,我之前感觉像在浓雾里开车,不知道该往哪儿走。现在,我感觉雾散了,我看到了远方的灯塔,也看清了脚下的路。”

她不再纠结于眼前那几条看似诱人的小路。

因为她知道,那些路,都通向不了她真正想去的罗马。

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可怕之处。

它能赋予你一种穿越时间和迷雾的洞察力,让你做出最符合你长远利益的决策。

使用正向思维的人,他们的人生是被一个个“机会”牵着走的。今天有个好工作,就去了;明天有个风口,就追了。他们活得很努力,也很被动。

而使用逆向思维的人,他们的人生,是被一个清晰的“目标”拉着走的。他们会主动放弃很多在别人看来是“好机会”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那不是自己想要的。

他们活得更笃定,更主动。

他们不是在“选择”人生,而是在“设计”人生。

逆向思维,不仅可以用来规划人生,更可以用来经营亲密关系。

很多人在感情中,也是“正向思维”。

今天吵架了,就想怎么哄好。

纪念日到了,就想买什么礼物。

感觉平淡了,就想去哪里旅游,创造点激情。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用逆向思维怎么看感情?

先问自己:一段能持续30年、50年,并且彼此滋养的亲密关系,它的终点是什么样子的?

大概是: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共同成长,有说不完的话,也能舒服地沉默。

好,那么,再倒过来问:什么东西,会100%地摧毁这种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找到了婚姻中的“末日四骑士”:

批评、鄙视、辩护、冷战。

只要这四样东西,在你们的关系中频繁出现,那么无论你们曾经多么相爱,最终都极大概率会走向破裂。

你看,这就是一张“婚姻的死亡地图”。

一个懂逆向思维的人,他在经营感情时,思考的重点就不是“今天要做什么,才能让对方更爱我?”

而是“今天我要避免做什么,才不会伤害我们的关系?”

他会把“不说伤害对方的话”,放在“说漂亮的情话”之前。

他会把“认真倾听对方的烦恼”,放在“准备昂贵的礼物”之前。

他会把“发生矛盾时不翻旧账、不人身攻击”,作为两人相处的铁律。

因为他们知道,一段好的关系,不是靠某几次的“高光时刻”建立起来的,而是靠无数次的“平淡日子”里,没有互相伤害,慢慢积累起来的。

做加法,很容易。送一束花,说一句我爱你,都能让感情升温。

但这种升温,就像往炉子里添了一把干草,烧得旺,灭得也快。

而做减法,很难。克制自己批评的欲望,压下自己辩护的冲动,在冷战的边缘主动沟通,这需要极大的自制力和智慧。

但这才是真正地在为感情的炉子,“添炭”。

它烧得不旺,但火力持久,能让一锅水,慢慢地沸腾。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能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的夫妻,往往不是最浪漫的,但一定是彼此伤害最少的。

他们用逆向思维,避开了所有通往“分手”、“离婚”的雷区,剩下的那条路,自然就是“白头偕老”。

这就是一种朴素,但极其深刻的智慧。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种思维方式太理性,太“功利”,缺少了点人生的乐趣。

恰恰相反。

逆向思维,才是通往真正自由和内心宁静的道路。

为什么?

因为它能帮你过滤掉世界上99%的噪音。

这个时代,最大的痛苦来源,就是信息过载和选择过剩。

各种声音都在告诉你: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应该买什么样的东西。

如果你用正向思维,你会疲于奔命。

今天有人说搞短视频能赚钱,你就去学剪辑。

明天有人说考个证能加薪,你就去报班。

后天朋友圈都在晒去某个地方旅游,你也心动了。

你的精力,被无数个看似正确的方向,撕扯得粉碎。

而一个逆向思维者,他的内心是极其安静的。

因为他早就定义好了自己的“终点”。

所有与这个终点无关的信息,在他看来,都是噪音。

所有与这个终点无关的机会,在他看来,都是干扰。

他不是没有欲望,而是他的欲望,经过了“逆向工程”的筛选和提纯,变得非常聚焦。

他只做那些,能让他离终点更近的事情。

这种状态,道家称之为“清静”,佛家称之为“无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拥有强大的“精神内核”。

一个拥有精神内核的人,是可怕的。

因为你无法用世俗的标准去“定义”他,无法用外在的诱惑去“控制”他。

他活在自己的坐标系里,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他早已看见的未来。

他看起来可能很“慢”,很“笨”,甚至很“不合群”。

但在时间的复利下,他会远远地把那些追逐风口的“聪明人”,甩在身后。

这种“以慢为快”,才是人生最高级的活法。

这种“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其实只是构建强大精神内核的第一步。

它能帮你确立方向,规划路径。我称之为“逆向思维”,这是我多年来反复验证、总结的思维模型之一。

但光有地图还不够,你还需要指南针,需要交通工具,需要识别天气的能力。

比如,在你逆向规划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无数个需要决策的岔路口,这时你就需要“决策矩阵模型”来帮你量化选择;

在你倒推出一个宏伟的计划后,你还需要“第二序思维”去预判这个计划可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在你开始行动前,你更需要“安全边际模型”为你的人生装上安全气囊。

这些思考工具,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套完整的“心法系统”。

我花了十几年时间,遍读中西经典,结合无数现实案例的观察与亲身实践,最终将这些最底层的智慧,提炼、归纳成了50个环环相扣的顶级思维模型,汇集在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逆向思维”,只是其中的第11个模型,属于“决策优化”这个阶段。在它之前,还有10个“清扫心智”的地基模型,比如用“奥卡姆剃刀”砍掉复杂的念头,用“第一性原理”直抵问题的核心。

地基不稳,任何规划都是空中楼阁。

这50个模型,从清扫心智、优化决策,到洞察系统、驾驭概率,再到最后的智慧圆融,它构成了一个人认知升级的完整阶梯。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说明书,而是一本帮你重塑“道”的内功心法。

它不会给你任何具体问题的答案,但它会给你一把能解开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如果你渴望拥有一种更清醒、更主动、更自洽的人生,这套心法系统,或许能帮你节省十年以上的摸索时间。

最后,我想给你留一个马上就能用的小练习。

今天晚上,在你临睡前,花10分钟,不要去想“明天要做什么”。

而是去想象“明天晚上,当我躺在床上时,我感觉今天过得特别充实、特别有成就感”。

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

“为了获得这种‘充实感’和‘成就感’,明天有哪三件事,是必须完成的?”

把这三件事写下来。

第二天,你就集中所有精力,先去完成这三件事。

坚持一周,你再回头看,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你不再被待办事项清单推着走,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创造你想要的“每一天”。

而无数个你想要的“今天”,最终,会构成一个你想要的“一生”。

真正的高手,都是从终点,往回看自己的人生的。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79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