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去年底突然崩溃了。
他是我圈子里公认的“强人”。
名校毕业,顶级机构出身,30岁出头就自己拉起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基金。
每天见不同的创始人,飞不同的城市,杀伐决断,雷厉风行。
朋友圈里晒的,永远是项目签约的合影,和又打卡了哪个偏远省份的机场。
我们都以为他是一台永动机。
直到那天深夜,他老婆给我打电话,声音都在抖,说他把自己锁在书房,不开灯,不说话,不吃不喝,两天了。
我赶过去,隔着门,听不到任何声音。
最后用备用钥匙打开门,一股浓重的烟味和绝望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蜷缩在落地窗前的地毯上,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像个被抽掉骨头的虾米。
地上,全是烟头。
我没开灯,就在他旁边坐下,也点了一支烟。
沉默了大概半小时,他才开口,声音沙哑得像砂纸在摩擦。
他说,哥,我是不是个废物?
我没接话。
他又说,我最好的兄弟,从大学就好到能穿一条裤子的兄弟,我把他招进来做合伙人,给了他最好的项目,最多的carry。
结果呢?他拿着我的资源,在外面另起炉灶,还把我们最重要的LP给撬走了。
我一个LP,认识七八年了,当亲叔叔一样处着。
逢年过节,我送的礼比给我爸妈的都勤。
前几天还一起喝酒,拍着我肩膀说看好我。转身,就把钱投给了我那个“好兄弟”。
他说,我想不通。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对他们不好吗?
他开始一条条地数,他为那个兄弟扛过什么雷,为那个LP做过多少“分外之事”。
说到最后,他一个大男人,开始掉眼泪。
他说,我感觉全世界都在骗我,我再也信不了任何人了。活着,有什么意思?
我静静地听他说完,把手里的烟摁灭。
我问他,你知道动物园里的老虎,是怎么死的吗?
他愣住了,显然没跟上我的节奏。
我说,老虎,百兽之王,在野外,哪怕遍体鳞伤,只要还有一口气,眼神里都全是杀气。
但把它关进动物园,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它会慢慢得一种病,叫“刻板行为”。
就是日复一日,在笼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眼神空洞,没有半点生气。最后,很多老虎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抑郁”死的。
为什么?
因为它扭曲了老虎的“虎性”。
虎性是什么?是巡视领地,是捕猎,是搏斗,是捍卫自己的王权。
它的快乐和尊严,都建立在“捕猎-获得-征服”这个循环里。
你把它关起来,喂它吃肉,剥夺了它捕猎的“过程”,只给它一个“结果”。
它看似轻松了,但它的“虎性”被压抑了,它的生命系统就紊乱了。
它会觉得,“虎生”毫无意义。
人也一样。
你的痛苦,看似是兄弟的背叛,是LP的倒戈。
但根子上,是你扭曲了人的“人性”,你用对待“家人”的方式,去对待“合作伙伴”。
你用“情感账户”的逻辑,去玩“利益账户”的游戏。
你以为你在跟人打交道。
错了。
你是在跟“人性”这套固定的底层程序打交道。
你对这套程序一无所知,甚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以,当程序运行出必然的结果时,你崩溃了。
你不是被别人搞垮的,你是被自己对人性的“无知”和“错爱”搞垮的。
当你明白了人性,你就不抑郁了。
因为你不再把世界看成一个“应该怎样”的童话镇,而是把它看成一个“事实如此”的生态圈。
你不会再因为老虎吃羊而伤心,也不会因为狐狸狡猾而愤怒。
你会平静地看着这一切,然后思考,作为身在其中的一个物种,我该怎么活。
一、人性第一定律:人人为己,是出厂设置,不是道德缺陷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无私,要善良,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导致我们长大后,会不自觉地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也束缚自己。
一旦别人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无私”,我们就会感到失望、愤怒,觉得“人心不古”。
我那个朋友,就是典型。
他想不通,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好,你还要背叛我?
我说,你搞错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你对他的“好”,是你单方面的“情感投资”。你觉得你是在“雪中送炭”,是在“栽培兄弟”。
但在他眼里,这可能只是“合作绑定”的一部分。你的资源,你的平台,是他完成“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工具。
当他羽翼丰满,或者当他发现一个能让他“价值更大化”的新平台(比如单干),离开你,就是他人性程序里,必然会运行出的选项。
这不是他“坏”。
这是他和你一样,都在遵循一个写在基因里的底层指令: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唯一的区别是,你看重的“利益”里,包含了“兄弟情谊”这种情感价值。
而他看重的“利益”里,可能“金钱”和“事业主导权”的权重更高。
当两种利益诉-求-出现冲突,必然是权重高的那个胜出。
所以,你痛苦,不是因为他“坏”,而是因为你天真。
你以为你在和他谈感情,其实他一直在和你算账。
这个世界,90%以上的关系,本质都是“利益互换”。
这里的“利益”,是广义的。
钱、资源、权力,是硬利益。
情绪价值(开心、被崇拜、被需要)、认知价值(让我变聪明)、陪伴价值,是软利益。
你跟老板,是“能力+时间”换“薪水+平台”。
你跟朋友,是“情绪价值+信息互换”的联盟。
你跟伴侣,是“性价值+情绪价值+繁衍价值+经济价值”的复杂组合。
看透这一点,不是让你变得冷漠无情。
恰恰相反,是让你获得真正的“关系自由”。
你不会再因为别人“不够意思”而内耗。
你会心平气和地接受:每个人,都只是在自己的利益轨道上,做出了最合理的选择。
他的选择伤害了你,不是因为他想伤害你,而是因为伤害你的同时,能让他获益更多。
你该做的,不是坐在原地哭诉“为什么”,而是站起来,冷静地分析三个问题:
在这段关系里,我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对方需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这个价值交换的结构,是否依然稳固?我是否还有“被需要”的价值?
如果关系破裂,我的损失是什么?我该如何建立新的“利益链接”,来弥补这个损失?
当你开始这样思考,你就从一个“情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关系操盘手”。
你不再纠结于“他爱不爱我”,而是思考“我这段关系的价值结构是否健康”。
你不再抱怨“他不帮我”,而是思考“我能给他什么,来换取我想要的帮助”。
这是一种极其“清醒”的活法。
你把所有对外界不切实际的“情感投射”,都收回到自己身上。
你不再指望任何人做你的“救世主”。
你成了自己唯一的“负责人”。
你的内心,会因此变得异常强大,因为你的喜怒哀乐,不再取决于别人的“脸色”,而是取决于你对价值交换的“计算”。
二、人性第二定律:寻求确定性,是写在基因里的生存本能
为什么人会焦虑、抑郁?
一个核心原因,是我们的大脑,极度厌恶“不确定性”。
在远古时期,一片风吹草动的灌木丛,里面可能有一只兔子,也可能有一头狮子。
那些不想太多的“乐观派”原始人,觉得“大概率是兔子”,于是他们被狮子吃了,基因没能流传下来。
而那些“悲观派”,总觉得“万一是狮子呢?”,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他们活了下来。
我们,就是这些“悲观派”的后代。
我们的基因里,就刻着“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最坏结果的预判”。
这在远古是保命的优势。
但在现代社会,成了一种精神内耗的来源。
明天会不会被裁员?
这个项目会不会搞砸?
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我老了会不会没人养?
这些无穷无尽的“不确定”,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我们。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的恐惧,我们开始疯狂地追求“掌控感”。
想掌控伴侣的思想,想掌控孩子的未来,想掌控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一旦事情脱离了我们的掌控,我们就陷入巨大的焦虑和恐慌。
而抑郁,就是“掌控感”彻底丧失后的“习得性无助”。
——“完了,我什么都控制不了,我的人生彻底失控了,我就是个废物。”
我那个朋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他以为自己能掌控兄弟情,能掌控LP的忠诚。当这两个最重要的“掌控点”瞬间崩塌,他的世界就垮了。
怎么破?
答案不在于“如何提升掌控力”,而在于“放弃掌控的执念”。
你要从内心深处,接纳一个残酷的真相: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你无法掌控的。
你能掌控的,只有一件事:你自己的“选择”和“反应”。
这,就是古老的斯多葛哲学的核心智慧,我称之为“控制二分法”。
把所有事,都放进两个篮子里:
一个叫“我能控制的”。
一个叫“我不能控制的”。
比如,一场重要的汇报。
汇报的结果,老板的评价,同事的看法——这些,都属于“我不能控制的”。
你为这些事焦虑,纯属浪费生命。
你能控制的,只有:
你的PPT做了多少遍演练?
你对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做了多少准备?
你汇报时的仪态、语速,是否保持了最佳状态?
把100%的精力,都聚焦在“我能控制的”这个篮子里。
然后,把“我不能控制的”那个篮子,直接扔掉,坦然地接受任何结果。
成了,是老子准备充分,牛逼。
败了,是时运不济,或者能力还有待提升,回去接着练,下次再来。
不内耗,不后悔,不怨天尤人。
这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终极智慧。
我告诉那个朋友,兄弟的背叛,你控制不了。LP的倒戈,你控制不了。市场的风云变幻,你更控制不了。
你现在唯一能控制的,是选择继续躺在地上当一滩烂泥,还是站起来,去拉新的盘子,见新的LP。
把时间花在“想不通”上,就是把能量浪费在“不可控”的黑洞里。
而高手,永远把能量,聚焦在“可控”的刀刃上。
当你真正开始践行“控制二分法”,你会发现你的世界豁然开朗。
你不再跟烂人烂事纠缠,因为你知道,改变他们,属于“不可控”的范畴。
你只会默默远离,把他们当成路边的风景。
你不再为未来过度焦虑,因为你知道,预测未来,属于“不可控”的范畴。
你只会做好当下的每一个准备。
你甚至不再害怕死亡,因为死亡的时间和方式,也属于“不可控”的范畴。
你只会思考,在“可控”的生命里,如何活得更精彩。
你的心,会像一个装了“陀螺仪”的轮船,无论外在的风浪多大,内在始终保持着一种可怕的“稳定”。
这种稳定,是抵御一切抑郁、焦虑的“定海神针”。
三、人性第三定律:我们都活在自己编造的故事里
你有没有想过,你所感知到的“现实”,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现实?
它只是你的大脑,为了让你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而给你“讲”的一个故事。
比如,同样是丢了钱包。
A的故事版本是:“我怎么这么倒霉!社会太乱了,人心险恶!我今天一天都会不顺的!”——他因此愤怒、沮-丧,看谁都不顺眼。
B的故事版本是:“还好只是丢了钱包,人没事就是万幸。
也算是个提醒,以后要更小心。破财消灾嘛。”——他虽然有点郁闷,但很快就调整过来,继续正常生活。
钱包丢了,这是“事实”。
但这个事实如何影响你,取决于你给自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们99%的痛苦,都不是来自事实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事实的“解读”,也就是我们编的那个“故事”。
抑郁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陷入了一个“悲剧故事”的死循环里,并且把它当成了唯一的“现实”。
这个故事的主角,永远是“无助的我”。
故事的情节,永远是“被伤害、被抛弃、被否定”。
故事的结局,永远是“毫无希望”。
当一个人日复一日地,在脑子里单曲循环这个故事,他的神经系统,他的内分泌,都会配合这个故事,让他真切地“感受”到绝望和无力。
他以为他是“感受”到了痛苦。
其实,是他先“编造”了痛苦的剧本,然后他的身体,只是一个敬业的“演员”,在卖力地“演出”这个剧本。
我那个朋友,就给自己编了一个“圣人被小人陷害,全世界都与我为敌”的悲情英雄故事。
他沉浸在这个故事里,自我感动,自我怜悯,然后,动弹不得。
怎么跳出这个故事?
第一步:识别它。
当负面情绪来临时,不要立刻沉浸进去。
像一个旁观者一样,问自己一个问题:“此刻,我的大脑正在给我讲一个什么故事?”
试着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写下来。
比如:“一个不被任何人理解的孤独天才的故事”。
或者:“一个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回报的可怜人的故事”。
当你能“命名”这个故事,你就和它拉开了一点距离。你不再是“剧中人”,而成了“看剧人”。
第二步:解构它。
问自己,这个故事,是100%的“事实”,还是只是一种“可能性”?
有没有其他的“证据”,可以挑战这个故事?
比如,我那个朋友的故事是“全世界都骗我”。
我就问他,你老婆骗你了吗?我骗你了吗?公司里还有没有一两个信得过的人?之前有没有成功合作过的LP?
当他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他那个“全世界都与我为-敌-”的坚固故事,就开始出现裂缝。
他会发现,他的故事,不是“事实”,只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情绪化的“夸张叙事”。
第三步:重写它。
既然原来的故事不是唯一的版本,那我们能不能写一个“新故事”?
一个更有利于我们“活下去”的故事?
这个新故事,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不是盲目乐观。
而是一种更积极、更主动、更能激发行动力的“英雄叙事”。
我帮我那个朋友,重写了一个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一个年轻的将军,在初次大战中,因为轻信,被盟友背叛,损失惨重。但他没有倒下,而是从废墟中站起来,擦干血迹,复盘了这次战役的所有教训。他明白了战争的残酷,不再相信眼泪,只相信力量和筹码。他重整了队伍,制定了更严密的规则,最终,成了一代传奇。”
我问他,你喜欢哪个故事?
你想成为哪个故事的主角?
他沉默了很久,把最后一根烟摁灭,站了起来,走到窗边,拉开了窗帘。
阳光照进来,他眯着眼,说了一句,我该去洗把脸了。
我知道,那一刻,他“活”过来了。
他没有换一个世界。
他只是,换了一个“故事”。
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个被动的故事“消费者”,被大脑这个“自动播放器”推送的各种负-面-故事所折磨。
而真正的强者,是主动的故事“创作者”。
他们夺回了自己人生的“叙事权”。
他们知道,人生不是一部已经写好的悲剧,而是一部等待他们去书写的,充满无限可能的,英雄史诗。
这些关于人性的洞察,关于如何跳出思维陷阱的法则,其实是一套完整的“心智操作系统”。
我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在行走全国的途中,在与上千个鲜活生命的深度交流中,在古今中外的智慧典籍里,不断地观察、提炼、总结,最终,形成了一套由50个核心思维模型组成的系统,我把它写进了《格物之道》 ,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给你标准答案的书。
它是一套“认知工具箱”。
比如,今天我们谈到的“人人为己”,在《格物之道》里,它被拆解成更精细的模型,如“公地悲剧模型”、“信号理论模型”,让你能看懂“内卷”的本质,学会如何传递“信任信号”。
我们谈到的“放弃掌控”,对应着“控制二分法模型”和“反脆弱模型”,教你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不但能活下来,还能变得更强。
我们谈到的“重写故事”,对应着“框架效应模型”、“叙事谬误模型”,让你看清语言的魔力,学会如何重塑自己和他人对现实的感知。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
每一把,都能打开一道你过去看不见的,通往事物本质的暗门。
当你掌握了这整套系统,你就不再需要向外界求助,因为你自己,就成了一台能“自我诊断、自我修复”的精密仪器。
你遇到的任何困惑——无论是职场的、情感的、还是财富的——你都能从工具箱里,找到对应的模型,把它拆解掉,看透它,然后,解决它。
这不是什么“成功学”,这是“清醒学”。
它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它能让你从此告别99%的精神内耗,活得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平静,通透,且充满力量。
如果你觉得,你受够了被情绪和他人掌控的生活,想要夺回自己人生的主导权,可以在我的公号菜单栏里找到它。
当你真正明白了人性,你会发现,你不是变得更“冷酷”了,而是变得更“慈悲”了。
对他人慈悲。
因为你明白了,他所有的“恶”,他所有的“不堪”,都只是他被自身局限的“认知”和根深蒂固的“人性程序”所操控的结果。他不是“坏”,他只是“弱”。他跟你一样,都只是在命运的棋盘上,挣扎求存的可怜人。
你不会再去“恨”他,你只会“怜”他。
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慈悲。
你终于可以放下那个“必须完美”的自己,那个“必须让所有人满意”的自己。
你允许自己有私心,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愤怒,允许自己有搞不定的事。
你不再用“圣人”的枷锁,捆绑自己。
你把自己,当成一个需要被理解、被接纳、被安抚的“普通人”。
你终于,与那个拧巴、内耗、自我攻击的自己,和解了。
所谓的“抑郁”,不过是心灵的一场“重感冒”。
而“人性”,就是那副药的“药引子”。
当你喝下这碗汤药,烧退了,天晴了,你会发现,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人还是那些人。
只是,你看待他们的那双“眼睛”,已经不一样了。
你,自由了。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