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一个做电商的朋友老A,火急火燎地来找我。
说是找我,其实就是隔着屏幕,倾泻了他积攒了几个月的焦虑。
他给我发了一张截图,是他的日程表,用密密麻麻的荧光笔划满了各种标记。
从早上7点到凌晨2点,每一刻钟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你看,我比高考时还努力,每天睡不到五个小时,连吃饭都在看数据。团队都快被我卷疯了。”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销售额就是上不去?新品推不动,老品利润下滑,感觉四处漏风,到处都是窟窿。”
“我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员,扑灭了东边的火,西边又烧起来了。每天睁开眼就是打仗,闭上眼都是窟第一章的幻灯片。”
“我快被时间榨干了,是不是我的时间管理方法不对?”
我看着他那张五彩斑斓的日程表,像一张画满了符咒却无法镇压混乱的道符。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
我给他讲了一个我在乡下看到的故事。
村口有个老木匠,一辈子只做一种板凳。不用一颗钉子,全靠卯榫结构。
他每天只做两张板凳。
上午一张,下午一张。
日上三竿才开工,太阳偏西就收摊。
有人劝他,老师傅,你这手艺,多好的机会。
开个网店,搞个直播,一天卖几百张,几年就能发大财。
老木匠点上一袋旱烟,慢悠悠地说:
“几百张?那木头就不听话了,卯榫也会有脾气。我这一双手,一天只能跟两张板凳的木头交上心。多了,心就乱了,做出来的东西,就没了魂。”
我对老A说,你看看你那张表,像不像一个想在一天之内,跟几百块木头“交心”的木匠?
你不是被时间榨干了。
你是被自己内心的混乱,耗尽了所有的能量。
时间是最公平的,它从不亏欠任何人。
你觉得时间不够用,本质上,是你自己先乱了阵脚。
人为什么会乱?
我观察下来,无非是三种“心”在作祟。
第一种,是“贪心”,什么都想要。
很多人的忙碌,是一种“囤积式”的忙碌。
看到别人做短视频火了,自己也想开个账号,每天琢磨脚本。
听到朋友炒股赚了,自己也想开个户头,天天盯着K线图。
公司里的项目,A也想抓,B也想管,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能露脸的机会。
就像一个饥不择食的饿汉,看到任何能吃的东西都想往嘴里塞,也不管肚子能不能装下,肠胃能不能消化。
结果呢?
每个视频都拍得像流水账,没人看。
股票追涨杀跌,成了“活体韭菜”。
项目多头管理,一团乱麻,最后哪个都没干好。
你占有的资源、信息、机会越多,它们并不会自动转化成你的优势。
相反,它们会像无数条绳索,将你的精力切割成碎片。
每一件事你都浅尝辄止,每一个领域你都了解皮毛。
你看起来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长。
你看起来四面出击,其实是四处溃败。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
你把它均匀地撒在十个目标上,每个目标上分到的,就只有十分之一的力气。
这十分之一的力气,连把土刨开一个印子都不够,更别说打一口深井了。
真正的厉害,不是“我全都要”。
而是“我只要这个”。
懂得放弃,比懂得争取,要高级得多。
因为放弃,意味着专注。
而专注,本身就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第二种乱,是“慌心”,信息过载导致的内心慌乱。
你有没有算过,你一天要接收多少信息?
早上醒来,先刷半小时短视频,看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
上班路上,听各种“三分钟读完一本书”的音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
工作间隙,在无数个微信群里爬楼,生怕错过什么“内部消息”和“行业动态”。
晚上回家,继续追剧、看直播、刷八卦。
你以为你在学习,在社交,在与世界同步。
其实,你只是在被动地、毫无防备地,把你最宝贵的“注意力”能量,拱手让人。
这些信息,99%都是噪音。
它们像精神鸦片,用短暂的刺激和新鲜感,让你上瘾。
你不断地刷,不断地看,大脑皮层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但这种兴奋是廉价的、虚假的。
它没有在你的内心构建起任何有价值的认知体系,只是在不断地消耗你的心神。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自己有几个明显的症状:
越来越难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看一页书就想去摸手机,写一段话就想去刷网页。
记忆力变差,脑子里像蒙了一层雾。很多事转头就忘,学过的东西毫无痕迹。
情绪波动变大,更容易焦虑和烦躁。因为你见识了太多“别人的成功”和“世界的剧变”,反观自身,全是压力。
这就是精神上的“熵增”。
一个封闭的系统,若没有外来能量的输入,必然会从有序走向混乱。
你的大脑就是这个系统。
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让各种杂乱的信息涌入,而不进行主动的、深度的思考和加工(这就是负熵流),你的心智世界,必然会变成一片垃圾场。
一个内心是垃圾场的人,怎么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建造出宏伟的宫殿?
你连静下来的能力都没有,又谈何支配时间?
第三种乱,是“碎心”,执行层面的习惯性“切换”。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
正在写一个方案,突然跳出一个邮件提醒,立马点开回复。
回完邮件,看到收藏夹里的一个链接,顺手点了进去,开始看一篇文章。
文章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又去搜索引擎查,不知不觉半小时过去了。
等他再回到方案上时,思路已经断了,得花好长时间才能重新接上。
这种“多任务并行”的工作方式,被很多人奉为“高效”的象征。
这是本世纪最大的谎言之一。
人的大脑,根本就不支持真正的“并行处理”。
你所谓的“多任务”,其实是在多个任务之间进行高速的“串行切换”。
每一次切换,都有巨大的“认知成本”。
就像你每次启动一台冷掉的发动机,都需要消耗额外的燃料和时间来预热。
你以为你在节省时间,实际上,你把大量的能量,都浪费在了“重启”和“预热”的过程中。
一天下来,你感觉自己忙得脚不沾地,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
但实际上,你在每个任务上的“有效工作时间”少得可怜。
你只是在享受那种“我很忙”的虚假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和刷短视频带来的快感,本质上是一样的。
都是在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维上的懒惰”。
因为,静下心来,一次只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到极致,是痛苦的,是需要巨大的定力和意志力的。
而不断地切换任务,就像不断地吃零食,虽然不顶饱,但轻松、愉快,能暂时缓解你对“正餐”的恐惧。
这种“碎心”的习惯,会让你慢慢丧失深度工作的能力。
你做的所有事,都只会停留在表面。
你永远无法体会到,那种沉浸在一个领域里,不断深挖,最终挖到甘泉时的巨大喜悦和成就感。
你的时间,就在这一次次的无效切换中,被磨损、被消耗,最终化为乌有。
那么,如何从混乱中,建立起内在的秩序?
这并非是去学什么花里胡哨的时间管理技巧。
那都是术。
本源在心。
你需要做的,不是去“管理”时间,而是去“净化”你的内心。
三个步骤,或者说,三种修行。
第一,修“定”,给欲望做减法。
拿出一张纸,把你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写下来。
想学英语、想练书法、想做自媒体、想减肥、想研究投资……
然后,开始划掉。
用最苛刻的标准,只留下那一两件,对你的人生真正具有“复利效应”的事情。
什么是复利效应?
就是这件事,你做得越久,它的回报就越高,并且能为你其他方面赋能。
比如,写作。它能倒逼你深度思考,建立知识体系,打造个人品牌。
比如,编程。它能训练你的逻辑思维,让你掌握一个与未来世界对话的语言。
比如,深耕你的主业。成为你所在领域里,那最顶尖的5%。
其他的,无论看起来多么诱人,无论别人做得多么风生水起,都要狠下心,划掉。
告诉自己:那不是我的战场。
这很难,我知道。
这需要你对抗自己的贪婪,对抗外界的诱惑,对抗那种“万一错过了”的恐惧。
但这恰恰是强大的开始。
当你把所有的能量,都聚焦在一个点上时,你才能实现“压强式”的成长。
就像用放大镜把阳光汇聚于一点,才能点燃一张纸。
分散的阳光,再多也只是温暖而已。
当你不乱要的时候,你的世界,就开始变得清爽、有力。
第二,修“静”,给信息筑高墙。
你的注意力,是你身上最宝贵的资源,没有之一。
它比你的时间、金钱都重要。
因为钱没了可以再赚,时间没了,你的注意力还在,你就有翻盘的可能。
注意力一旦耗散,你就成了一个废人。
所以,你必须像一个最吝啬的国王,去捍卫你的注意力。
为它建造一个固若金汤的“信息护城河”。
主动地、有意识地去选择你接收什么信息。
批量卸载手机上那些消磨时间的APP。只留下必要的通讯和工作软件。
退出绝大部分无关紧要的微信群。一个信息源的价值,不取决于它有多“内部”,而取决于它能否引发你的深度思考。
用主动搜索,代替被动投喂。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接受推送。
每天安排固定的“失联时间”。比如晚上9点后,断开网络,不看手机。把这段时间,留给自己,用来阅读一本真正的书,或者和家人说说话,或者只是单纯地发发呆。
当你开始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并没有错过任何“重要”的事情。
太阳照常升起,地球照常转动。
你只是隔绝了那些无关的噪音。
你的内心,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宁静。
像一池浑水,当外界的搅动停止后,泥沙会慢慢沉淀,水会变得清澈见底。
只有在这份清澈里,你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这份宁静,就是你对抗外界一切不确定性的“定海神针”。
第三,修“一”,给行动穿根线。
回到那个老木匠的故事。
他一天只做两张板凳。
上午,他全部的身心,都在那第一张板凳上。
木头的纹理、卯榫的深浅、刨子的角度、打磨的力道……他与它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禅定”的状态。
也是效率最高的状态。
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专注力。
把一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小单元”。
然后,像穿珠子一样,一次只拿起一颗,心无旁骛地把它穿到线上。
再拿起下一颗。
比如写一篇长文。
不要想着“我要写完5000字”。
而是,“这一个小时,我只做一件事:搭好文章的框架。”
下一个小时,“我只做一件事:写好第一个部分。”
关掉所有不相关的网页,手机静音放到另一个房间。
给自己设定一个“番茄钟”,在25分钟或50分钟内,不允许自己做任何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事。
这个过程,初期会很痛苦。
你的大脑会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不断地闹着要去玩手机、刷网页。
你要像一个严厉而慈爱的家长,一次次地、温柔而坚定地,把它拉回来。
“我知道你想玩,但现在是工作时间。等这件事做完了,我给你时间玩。”
当你把这种“单元化”和“专注”的模式,变成一种习惯。
你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和“心流”体验。
时间仿佛消失了。
你沉浸在任务本身,忘记了焦虑,忘记了外界的纷扰。
几个小时过去,你抬起头,发现完成的工作量,比你过去一整天胡乱切换着干的还要多。
而且,质量极高。
更重要的是,你非但不觉得疲惫,反而精神饱满,内心充满喜悦。
因为你不是在“消耗”能量,而是在“创造”能量。
深度、专注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精神滋养”。
说到底,所谓的“时间不够用”,从来都不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是一个认知问题。
是我们内心的“贪、慌、碎”,导致了我们外在的“忙、乱、穷”。
想从根上解决,就要重塑你看待世界、管理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
这套操作系统,不是几个简单的技巧,而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思维模型。
它能帮你认清自己的“能力圈”,让你不再盲目扩张欲望;它能让你理解“熵增定律”,从而警惕信息的侵蚀;它能让你运用“控制二分法”,把精力聚焦在能掌控的事情上……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把这些散落在古今中外智慧典籍中的顶级思维模型,进行提炼、验证和系统化的梳理。
我将其中最核心、最实用的50个模型,整理成了这本电子书《格物之道》 ,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告诉你“该做什么”的说明书,而是一套帮你“学会如何思考”的工具箱。
比如,面对选择时的“机会成本模型”,能让你看清每一个放弃的代价;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第一性原理”,能帮你穿透表象直达本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反脆弱模型”,能让你在波动中反而获益……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
它们能帮你打开一扇扇认知的大门,让你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自己的困境,找到破局的关键。
它们能帮你清理心智的垃圾,建立起内在的秩序,让你在混乱的世界里,拥有一个安稳、清澈的内核。
这套系统,我已经打磨了很久。
它改变了我,也改变了很多读者的生活轨迹。
它不能帮你变出一个“25小时”来,但它能让你在现有的24小时里,活出过去48小时的深度和效率。
因为,当你的内心不再混乱,你的能量就不再内耗。
每一分精力,都能用在“创造”上。
这时,你会发现,时间真的,绰绰有余。
前几天,我又想起了那个老木匠。
有人问他,一辈子就做这一种板凳,不觉得枯燥吗?
老木匠笑了,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牙。
他说,怎么会呢?
每一块木头的脾气都不一样。今天这块,纹理有点拧巴,我得顺着它的性子来;明天那块,质地特别密,下刀就得更果断。
每天都是新的。
做了一辈子板凳,其实是跟木头,跟自己,交了一辈子心。
我突然就懂了。
当一个人,找到了那件值得自己倾注一生的事情,并且以一种“禅定”的方式,日复一日地去做它。
时间,对他来说,就不是一条催命的鞭子。
而是一条流淌的河。
他不是在与时间赛跑,而是在与时间共舞。
他的生命,不是在被动地“消耗”,而是在主动地“创造”。
他做的每一张板凳,写的每一行代码,医治的每一个病人,教育的每一个孩子……都在为这个世界,增加一点点的“有序度”。
他的人生,因此变得厚重、丰盈、充满意义。
他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因为他的每一刻,都活在了“当下”。
每一刻,都是圆满。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苦,恰恰在于,我们活在“别处”。
活在对过去的悔恨里,活在对未来的焦虑里,活在与别人的比较里。
我们的身体在这里,心却在千万里之外的某个念头里,四处漂泊,不得安宁。
一颗漂泊的心,如何能驾驭时间的骏马?
所以,朋友,别再抱怨时间了。
也别再疯狂地去追赶它。
试着慢下来,静下来。
清理你内心的杂草,关掉外界的噪音,找到那件让你一想起来,就两眼放光的事情。
然后,一次只做一点点。
用全部的身心,去打磨它,体会它,与它融为一体。
当你这么做时,你会发现,你不是在“用”时间。
你,本身,就成为了时间。
成为了那条从容不迫、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河。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