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能量,是如何被耗光的?
前段时间,跟一个做咨询的朋友A聊天。
她在上海,年入七位数,朋友圈光鲜亮丽,出入都是顶级的写字楼和酒店。
照片里的她,永远妆容精致,笑容得体,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
我们有几年没见了,这次难得碰上。
我以为会看到一个神采奕奕的女强人。
但坐在我对面的她,虽然还是那副精英打扮,眼神里却透着一种深深的藏不住的疲惫。
就像一盏开到最亮的灯,灯罩是华丽的,但里面的钨丝,已经快要烧断了。
聊了一会儿,她忽然没头没脑地问我:
少康,你说,一个人活着,是不是就像演戏?
我每天早上醒来,就开始给自己上妆,不仅是脸上的妆,更是心里的妆。
见客户,我要扮演一个无所不知的专家;
带团队,我要扮演一个永远从容、打不倒的领导;
发朋友圈,我要扮演一个热爱生活、品味卓绝的精英;
甚至回家,在父母面前,我要扮演一个让他们骄傲、从不叫苦的女儿。
她说,我感觉自己像个提线木偶,剧本是别人写的,观众是所有人,我只是在拼命扮演那个叫“A”的角色。
每天最放松的时刻,是深夜回到家,关上门,卸完妆,把自己扔进沙发里。
那一刻,幕布落下,观众散场,我才敢让自己的脸垮下来。
那种感觉,不是累,是“空”。
好像身体里有什么东西,被一整天的表演,一点点抽干了。
我问她,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正在为一个“人设”活着?
她愣了一下,然后用力地点点头,眼圈一下就红了。
她说,就是这个词,“人设”。
我快要被这个人设压垮了。
我发现,A的困境,是当下无数人的缩影。
很多人都感觉自己能量很低,每天都很疲惫,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去医院检查,身体没毛病。
看各种文章,说要早睡早起,要锻炼,要吃好喝好。
这些都对,但都只是“术”的层面。
很多人真正的能量消耗,不在于身体,而在于精神。
根本原因就四个字:
表演状态。
当你长期处于一种“表演状态”,你的能量,就像一个底部有裂缝的泳池,一边拼命注水,一边不停地漏。
你做的所有努力,都只是在延缓池子变空的速度,却无法从根本上堵住那个漏点。
这种表演,不是演员在舞台上的那种,而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对“自我”的扮演。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剧本。
这个剧本,可能是“一个好妻子应该温柔体贴”;
可能是“一个成功的男人应该沉稳多金”;
可能是“一个高情商的人应该处处让人舒服”。
我们拿着这个剧本,强迫自己去演绎一个并非本色的角色。
这个过程,会启动一个极其耗能的“后台程序”。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大脑是一个双核处理器。
一个健康的、真实的人,两个核心都在处理“当下”这件事。
吃饭就是吃饭,工作就是工作,能量是聚焦的。
而一个处于表演状态的人,他的处理器是这样工作的:
核心一: 用来处理当下的事,比如跟人聊天,写方案。
核心二: 用来运行一个叫“自我监视器”的程序。
这个监视器在干嘛?
它在时刻扫描:
“我现在的表情得体吗?”
“我这句话说得够不够水平?”
“对方听了会不会不高兴?”
“这个动作符不符合我的人设?”
“别人会怎么看我?”
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先在脑子里经过这个监视器的审查和“P图”,然后才输出。
你不仅是演员,你还是自己的导演、摄像、场务、剧本审查。
你等于同时在打两份工。
一份是生活本身。
一份是“扮演一个正在生活的人”。
你说,能量能不低吗?
更可怕的是,这种表演状态,会带来三个致命的后果。
第一个后果:能量内耗
前面说了,这是最直接的。
就像一部手机,你什么都不干,开着几十个后台APP,电量也会刷刷地掉。
“表演”就是你心智里最耗电的那个APP。
你不敢表达真实的愤怒,因为“人设”是平和的。
于是,你就要耗费巨大的能量,去压抑这股怒火。
你明明不懂,却不敢问,因为“人设”是专业的。
于是,你就要耗费巨大的能量,去掩饰自己的心虚。
你明明很累,想拒绝一个聚会,但不敢,因为“人设”是合群的。
于是,你就要耗费巨大的能量,去挤出一个笑脸。
这些被压抑、被掩饰、被伪装的情绪和想法,并不会消失。
它们会变成一种“情绪内债”,在你的身体里不断地累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直到有一天,以一种更具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
比如,莫名其妙的崩溃大哭,或者对最亲近的人恶语相向。
因为,你在外面把能量都演光了,回到家,你连演一个“正常人”的力气都没有了。
第二个后果:感官钝化
一个人长期表演,会慢慢失去对生活的“真实触感”。
什么意思?
当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我看起来怎么样”的时候,你就没有精力去感受“我感觉怎么样”了。
你和朋友去一家很棒的餐厅吃饭。
你的第一反应不是“哇,这个菜闻起来好香,尝一口”,而是“我得先找个好角度拍照,P个图,配一段有品位的文案发朋友圈”。
这顿饭,你不是用味蕾在吃,而是用摄像头在“吃”。
你没有真正享受到食物的美好,你只是在为你的“精致生活”人设,收集一张可以发朋友圈的素材。
你跟家人去海边度假。
你不是去感受海风的吹拂,海水的温度,沙子的柔软。
你满脑子想的是,“我得在这里拍出松弛感的照片,证明我是一个会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人”。
你的身体在海边,但你的心,在你的朋友圈观众那里。
久而久之,你的所有感官,喜怒哀乐,都会变得像隔着一层毛玻璃。
你看什么都灰蒙蒙的。
你吃什么都味同嚼蜡。
你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把生活当成一场戏,你从一个“体验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生命这条鲜活的河流,从你身边流过,你却连一捧水都没有喝到。
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空虚和疲惫。
第三个后果:关系脆弱
靠“人设”吸引来的一切关系,都是沙滩上的城堡。
看起来很美,但一个浪打过来,就全塌了。
因为对方爱的,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你扮演的那个角色。
你用“温柔体贴”的人设,赢得了一段感情。
那你就要永远扮演下去。
有一天你累了,你想发点脾气,想表达一点真实的需求,对方可能会说:“你变了,你以前不是这样的。”
你用“无所不能”的人设,赢得了一群追随者。
那你就要永远无所不能。
有一天你犯了错,露出了脆弱的一面,那些曾经的崇拜者,可能会第一个跳出来踩你一脚。
“原来你也不过如此。”
维系一个“人设”,就像踮着脚尖走路。
你踮得了一时,踮不了一世。
总有一天,你会累,会想让脚跟落回地面。
而那一刻,所有因为你踮着脚才能够到你的人,都会离你而去。
这种关系的脆弱性,会让你陷入一种更深的不安。
你不敢做真实的自己,因为你害怕失去。
但你越表演,你和真实的关系就越远,内心的不安全感就越强。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那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表演状态”?
没有人天生喜欢戴着面具生活。
追溯根源,往往来自两个字:
匮乏。
一种是“爱的匮乏”。
很多人的童年,得到的都是“有条件的爱”。
“你考了100分,妈妈才爱你。”
“你乖乖听话,爸爸才喜欢你。”
这就在我们心里种下了一个最底层的信念:
“真实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
“我必须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样子(优秀、听话、懂事),才能换来爱和认可。”
于是,“表演”就成了我们从小学会的,一种换取生存资源的本能。
长大后,虽然我们不再需要靠父母的认可来生存,但这个模式,已经被刻进了骨子里。
我们把对父母的讨好,无缝切换成了对领导、对伴侣、对所有人的讨好。
我们渴望被爱,但我们内心深处,又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扮演一个“更完美的自己”,来获得一点点可怜的安全感。
另一种匮乏,是“价值的匮乏”。
我们身处一个巨大的“社会评分系统”里。
你的价值,似乎可以被量化成:你的收入、你的职位、你房子的面积、你朋友圈的点赞数。
这套系统,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逼着我们每个人都去卷,去竞争一个更好的分数。
为了拿到高分,你就必须扮演那个符合“高分标准”的角色。
你不敢停下来,因为后面的人在追赶。
你不敢犯错,因为一次失误可能让你分数清零。
我们把自己的价值感,完全“外包”给了这套外部的评分系统。
别人的评价,成了我们给自己定价的唯一标准。
当一个人内心没有笃定的“自我价值”时,他就只能靠外界的掌声来证明自己存在。
而为了赢得掌声,他不得不去表演。
所以,你看,低能量,只是一个表象。
它的根,是内在的匮乏感和价值感的缺失。
那要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找回自己的能量?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会很痛苦。
因为它相当于让你把已经和血肉长在一起的面具,一点点撕下来。
这个过程,我称之为“归真”。
归于真实。
有三个步骤,或者说,三个心法,可以去尝试。
第一步:觉察,给表演按下暂停键
你不需要立刻改掉什么。
你只需要开始“看见”。
看见你正在表演。
比如,在会议上,你明明有个不同的想法,但你害怕被否定,于是你习惯性地准备附和领导。
就在你开口的前一秒,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句:
“停。我看见了。我为了显得合群,正准备说一句违心的话。”
你不用非得把那个不同的想法说出来。
你只需要“看见”自己的表演欲,看见它背后的恐惧。
这个“看见”的动作,就像在演员和角色之间,楔入了一个小小的缝隙。
你开始意识到,你,不是那个角色。
你只是在扮演他。
每天这样练习,在各种你想表演的瞬间,在心里“叫停”一下。
“我看见了,我又想发一张P了很久的照片,来证明我过得很好。”
“我看见了,我明明不想去,但为了维持老好人的人设,我正准备答应。”
光是“看见”,就能拿回一大部分能量。
因为你从一个“不自知的演员”,变成了一个“清醒的观察者”。
这本身就是一种解脱。
第二步:格物,找到你的“恐惧扳机”
“觉察”之后,你要开始向内探寻。
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到底在怕什么?”
这个向内探究、追问本质的过程,就是“格物”。
格物,不仅是探究万事万物的道理,更是探究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背后的根源。
但这个过程,对很多人来说是困难的。
因为我们习惯了向外看,不具备向内审视的思维工具。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把那些晦涩的古老智慧和现代科学的洞见,熔炼成一套普通人能用的“心法地图”。
我把其中最核心的50个思维模型,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当你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而不敢做自己时,你可以用里面的【控制二分法】模型问自己:别人的看法,是我能控制的,还是我不能控制的?
答案很明显,是不能控制的。
那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把宝贵的能量,耗费在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情上吗?
当你把这个模型刻在脑子里,你会发现,你对外界评价的恐惧,会大大降低。
再比如,当你因为一次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时,你可以用里面的【均值回归】模型提醒自己:
任何极端的表现,最终都会回归平均。
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你永远失败,它只是一个随机波动。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把手术刀,帮助你精准地解剖自己的恐惧和执念,看清它们虚幻的本质。
它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套工具,让你学会自己给自己做“心理手术”。
当你通过“格物”,一层层剥开自己的恐惧,你会发现,那些你以为能吞噬你的猛虎,不过是一只只纸老虎。
你内心的力量,就开始一寸寸地生长出来。
第三步:创造,建立你的“内核作品”
一个人真正的自信和能量,从哪里来?
不是来自外界的掌声,而是来自“我能创造”的笃定。
我称之为“作品心态”。
你不需要一下子就扔掉所有人设,那不现实。
但你可以开始,把你的精力,从“经营人设”,转移到“打磨作品”上来。
这个“作品”,可以是一项具体的技能,比如写代码、做设计、做好一道菜。
也可以是一段高质量的关系,一个健康有活力的身体,一个整洁温馨的家。
关键在于,把评价体系,从“别人觉得我好不好”,切换到“我有没有把这件事本身做好”。
当你沉浸在“创造”中,你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
那一刻,你是没有“自我”的,没有监视器,没有表演。
你和你的“作品”融为一体。
那个过程,非但不耗能,反而是极其“补能”的。
就像一个顶级工匠,在雕琢一块木头。
他所有的专注力,都在木头和刻刀上,他享受那个过程,他会忘记时间,忘记饥饿。
你开始把写好一个方案,当成一个作品去打磨,你会从工作的枯燥中,找到创造的乐趣。
你开始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个作品去投入,你会从亲子关系中,获得巨大的滋养。
慢慢地,你人生的重心,就从“我是谁”,变成了“我做了什么”。
你的价值感,不再依赖于外界的评分,而是建立在你一个个亲手创造的,“作品”之上。
这个由“作品”构建起来的内核,是坚不可摧的。
这时候,你就不需要“人设”了。
因为你的作品,就是你最好的名片。
你也不再害怕做真实的自己。
因为你的价值,不依附于任何人的评价。
你敢于表达愤怒,因为你知道,你的价值不会因为一次冲突而受损。
你敢于承认不懂,因为你知道,你的价值在于持续学习和创造。
你敢于拒绝别人,因为你知道,你的能量,要优先供给你的“作品”。
到那时,你会发现,你的能量,像一口泉眼,开始从内向外,源源不断地涌出。
你不再需要用华丽的灯罩去伪装,因为你自己,就成了一个发光体。
最后,想对A,也想对每一个感觉被“人设”耗空的朋友说:
人生不是一场需要完美演技的剧本。
它是一片可以自由创作的荒原。
你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演好一个别人给你定义的角色。
而是为了用你或笨拙、或天真、或勇猛的笔触,画出独一无二的,属于你自己的生命轨迹。
卸下妆容,不是为了暴露瑕疵。
而是为了让真正的光,从你生命里,透出来。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