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个表哥,又把店关了。
这是他五年里,关掉的第三家店。
前天晚上,一大家子人吃饭,他喝了点酒,面色坨红,攥着酒杯,反反复复就是那几句话:
“这世道,真不是人干的。”
“我算是看透了,现在的人,心都坏了。”
“员工个个是贼,顾客个个是鬼,没一个好东西。”
他老婆在旁边给他夹菜,想堵他的嘴,被他一把推开,“你懂个屁!”
一桌子人,没人敢接话。
我默默听着。
五年前,他开第一家店,是搞汽车精洗的。
那时候,这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客单价高,利润可观。
他投了三十多万,盘了个不错的门面,设备都是进口的。
干了不到一年,倒了。
他说,是隔壁新开的洗车店搞价格战,把他挤垮了。
别人15块普洗,他200块精洗,谁还来?
三年前,他又雄心勃勃,开了一家私房菜馆。
请了个据说在星级酒店干过的大厨,装修得古色古香,包厢名都是“潇湘馆”、“翰墨轩”,很有格调。
撑了一年半,又黄了。
他说,是败给了那些外卖平台。
年轻人宁愿在家吃着塑料餐盒里的料理包,也不愿来店里体验真正的美食。
平台抽成又高,做得越多,亏得越多。
去年,他搞起了少儿编程。
这是风口,他坚信。
加盟了国内一个挺有名的品牌,租了写字楼,花大价钱做了推广。
这次更快,八个月就烧光了所有钱,关门大吉。
他说,是“双减”政策闹的,一纸文件下来,整个行业都废了。
他每次失败,都能找到一个清晰、具体、且不容置喙的“罪魁祸首”。
价格战的对手、不懂欣赏的顾客、贪婪的平台、无情的政策……
他像一个精准的狙击手,总能一枪命中那个导致他满盘皆输的“敌人”。
饭局上,他还在滔滔不绝地痛斥着这个世界的不公。
我看着他,脑子里没有同情,也没有鄙夷,只有一个念头清晰地浮现出来:
这些年,我见过所有认知水平比较低,或者说,活得很辛苦、很拧巴的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惊人的一致性。
这个一致性,跟他们读了多少书,赚了多少钱,甚至跟他们聪不聪明,都没有绝对关系。
这个共性就是:
他们习惯用“孤立的点”,去解释一个“动态的面”。
什么意思?
你看我表哥。
在他眼里,开洗车店失败,这个“果”,是由“对手搞价格战”这一个“因”导致的。
这是一个点。
开餐馆失败,这个“果”,是由“外卖平台冲击”这一个“因”导致的。
这是另一个点。
搞培训失败,这个“果”,是由“双减政策”这-个“因”导致的。
这又是-个点。
他的世界,就像一张白纸上,散落着无数个孤零零的黑点。
每一个黑点,都是一个独立的、线性的、A导致B的简单因果关系。
他看不到这些点与点之间,有任何联系。
他更看不到,在这些点的背后,其实是一张巨大而复杂的、由无数根线交织而成的“网”。
这张网,才叫“现实”。
我问他:“哥,你开洗车店的时候,有没有算过你的客户,有多少比例是真的需要‘精洗’,而不是‘洗干净就行’?
他们的消费习惯,能支撑你多久?”
他愣了一下:“想那么多干嘛?好东西,自然有人买单。”
我又问:“你开餐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的目标客群,他们的用餐场景是什么?
是商务宴请,还是家庭聚会?你的菜品结构、定价策略、服务流程,跟这个场景匹配吗?
大厨的手艺,真的能成为唯一的护城河吗?”
他有点不耐烦:“菜好吃不就行了?哪有那么复杂。”
我最后问:“你搞编程培训,有没有研究过,家长们让孩子学这个,真正的底层焦虑是什么?
是升学,是跟风,还是真的为了培养逻辑思维?
当政策把‘升学’这条路堵死后,你这个项目对他们的吸引力还剩多少?有没有备用方案?”
他把酒杯重重地往桌上一放,眼睛瞪着我:
“你小子是来看我笑话的?说这些马后炮有啥用?我运气不好,你懂吗?点儿背!”
我闭嘴了。
我说的这些,在他听来,全是“马后炮”。
因为在他的认知模型里,一个问题的出现,必然对应着一个单一的、外部的、坏人式的“肇事者”。
他需要找到这个“坏人”,然后心安理得地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它身上。
这样一来,他自己就成了那个“无辜的受害者”。
成为受害者,是会上瘾的。
因为它能带来两大“好处”:
第一,情感上的解脱。
“不是我的错,是世界的错”,这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安慰。
他不需要面对自己的愚蠢、懒惰、无知,不需要承受那种“我搞砸了”的撕裂般的痛苦。
第二,思考上的懒惰。
既然错不在我,那我自然也就不需要反思、不需要复盘、不需要去研究那个复杂得要命的“系统”了。
他只需要等“坏人”消失,或者换个没有“坏人”的地方,就可以重新开始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能一次又一次,以惊人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风口”,然后又以同样的方式,撞得头破血流。
他不是运气不好,他是认知模式的囚徒。
一个习惯于“点状思考”的人,他的世界是破碎的。
他们看待健康,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今天胃不舒服,吃点胃药;明天失眠了,来片安眠药。
他不会去想,胃病和失眠之间有没有联系?
是不是最近的压力、饮食结构、作息规律这个“生活系统”出了问题?
他们看待教育,是“成绩不好,就去补课”。
孩子数学差,报个数学班;英语弱,请个家教。
他很少会去思考,孩子的学习状态,是不是跟家庭氛围、亲子关系、他的自我价值感这个“成长系统”息
息相关?
他们看待婚姻,是“出了问题,就是你变了”。
我们总吵架,一定是你不够爱我了;你对我没耐心,肯定是外面有人了。
他不会去审视,两个人的沟通模式、价值排序、能量状态、原生家庭影响所构成的这个“关系系统”,是哪个环节先开始锈蚀的。
他们活在一个“打地鼠”式的世界里。
问题一冒头,就拿起锤子,“Duang”地一下砸过去。
砸掉了这个,下一个又从别处冒出来。
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疲于奔命的救火。
而且,他们会把这种思维模式,传染给身边最亲的人。
我表嫂,就是个例子。
每次表哥创业失败,她嘴上抱怨,但行动上,却一次次地拿出自己的积蓄,甚至回娘家借钱,去支持他“东山再起”。
她的逻辑也是点状的:
“丈夫有难处了(问题点),我作为妻子,就应该无条件支持他(解决方法)。”
她看不到,这种“无条件支持”,其实是破坏了夫妻关系里一个最重要的“反馈系统”。
它让我表哥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失败,承担最惨痛的后果。
他花的钱,很大一部分不是他自己挣来的,所以他不心疼。
他亏掉的,是妻子的安全感,是孩子的教育金,是整个家庭的未来。
这种没有“痛感”的失败,不会带来任何真正的成长。
反而,会让他产生一种“反正有人给我兜底”的幻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表嫂的“善良”,变成了“纵容”。
这种“点状善良”,最终酿成的,是整个家庭的“系统性悲剧”。
那么,如何才能跳出这种“点-状思维”的陷阱?
答案是,建立“网状思维”,或者说,“系统思维”。
就是强迫自己,不再把问题看作一个“点”,而是看作一张“网”上的一个“节点”。
你需要做的,不是用锤子去砸那个节点,而是像一个侦探一样,顺着连接这个节点的那些“线”,去摸清整张网的结构。
听起来很玄?我用一个最生活化的例子给你翻译一下。
我爱做菜,也爱研究做菜。
在我看来,一个顶级厨子,和一个只会照着菜谱做菜的“厨房小白”,根本区别就在于:
小白是“点状思维”:盐放5克,糖放3勺,酱油来一点。
他只知道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
你让他换一口锅,换一种灶,甚至换一个牌子的酱油,他做出来的菜,味道可能就千差万别。
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而大厨,是“系统思维”:
他拿到一块肉(核心要素),他会立刻开始构建一个系统。
这块肉的肥瘦程度(变量A),决定了他要用什么火候(变量B)去激发它的香气。
今天的气温和湿度(环境变量),决定了腌制的时间(变量C)需要做何种调整。
配菜是酸的还是甜的(关联要素D),决定了主菜的调味方向(变量E)是需要平衡还是突出。
食客的口味偏好(用户需求),决定了最终出品的咸淡和辣度(输出结果F)要落在哪个区间。
你看,在他脑子里,做一道菜,不是一个“步骤序列”,而是一个包含了无数变量、相互关联、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盐多一点,可能会让肉的脱水加剧;火大一分,可能会让美拉德反应提前。
每一个操作,都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他不是在“执行指令”,他是在“管理系统”。
所以,高手做什么,都有一种“通感”。
我时常觉得,管理一家公司,经营一段婚姻,教育一个孩子,甚至治理一个国家,其底层的逻辑。
和炒好一盘鱼香肉丝,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都是在深刻理解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洞察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精准的干预。
去推动整个系统,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去演化。
这种“系统思维”一旦建立,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会发现,很多让你愤怒、痛苦、纠结的事情,瞬间变得不值一提。
比如,你遇到一个不讲理的客户,或者一个甩锅的同事。
过去,你可能会很生气,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点状思维,归因于人品)。
现在,你会想:“他为什么会这样?是他所在的岗位,让他必须这么做才能自保?
还是公司的考核机制,鼓励了这种行为?
或者,这是不是这个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规则’?”(系统思维,归因于结构)。
当你开始这么想的时候,你的情绪就先平复了一大半。
因为你不再是跟一个“坏人”在战斗,你是在观察一个“系统”的运转。
你的视角,从一个身在其中的“棋子”,瞬间提升到了一个俯瞰全局的“棋手”。
你会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个系统里,找到最优的生存策略。
是向上反馈,推动规则改变?还是建立防火墙,避免被他影响?
或者干脆换个系统,去一个更健康的环境?
你看,你的所有能量,都从“内耗”和“抱怨”,转向了“分析”和“解决”。
人,一下子就变得通透、从容了。
这,就是认知升级带来的最大红利——内心的自由。
当然,从“点状思维”到“系统思维”的跨越,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刻意地训练。
怎么练?我给你三个最简单,却也最有效的方法:
第一,凡事多问“为什么”,至少问五遍。
当一个问题出现时,别急着下结论,或者找“罪人”。
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往里问。
“客户投诉我们产品不好用。”
第一问:为什么不好用?——“他说操作太复杂了。”
第二问:为什么会觉得复杂?——“因为很多功能,隐藏得很深。”
第三问:为什么要隐藏那么深?——“因为我们想让界面看起来简洁。”
第四问:为什么要追求简洁?——“因为这是目前主流的设计趋势。”
第五问:这种趋势,真的适合我们这类功能性极强的产品和我们的目标用户吗?——“……”
你看,问到第五遍,问题的本质,可能就从“客户挑剔”,变成了“我们的产品战略和设计理念,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
持续地追问,能强迫你从“单一归因”,走向“结构归因”。
第二,把时间轴拉长看问题。
当你陷入一个困境时,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
“在一年前,这个问题存在吗?当时是什么样的?”
“在一年后,这个问题会演变成什么样?我希望它变成什么样?”
这个简单的思想实验,能帮你瞬间建立起“动态”的视角。
你会发现,很多眼下看似天大的事,在一年的时间尺度上,不过是浪花一朵。
你也会发现,很多问题的根源,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埋下了。
而你现在的每一个决定,也都在塑造着未来的走向。
这能让你从“应激反应”,转变为“战略布局”。
第三,学会在脑子里画“关系图”。
遇到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别只用文字去想。
拿出一张纸,一支笔。
把所有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要素”,都像“关键词”一样写下来,用圆圈圈起来。
比如,思考“如何提升销售额”,你可能会写下:
产品、价格、渠道、营销、销售团队、客户服务、品牌、竞争对手……
然后,开始用线条,把这些你认为有关联的要素,连接起来。
比如,你发现“销售团队的激励制度”,可能会影响“客户服务的质量”,进而影响“品牌口碑”,最终又反过来作用于“产品销量”。
当你把这张“关系图”画出来的时候,你就拥有了一张简陋的,但属于你自己的“系统地图”。
你会清晰地看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才知道,你的资源和精力,应该投入到哪个“关键节点”上,才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种训练,会非常非常辛苦,甚至让你头痛。
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倾向于“认知吝啬”,喜欢简单、线性的解释。
而系统思维,是反直觉、反本能的。
它要求你对抗懒惰,拥抱复杂。
这恰恰是拉开人与人之间认知差距的根本所在。
这些年,我把自己对于商业、人性、社会运行规律的观察和思考,都沉淀了下来。
我发现,所有复杂的现象背后,都有一些共通的、可以被掌握的“思维模型”。
它们就像一把把钥匙,能帮你打开一扇扇通往事物本质的大门。
我把其中最核心、最普适的50个模型,整理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成功学秘籍,而是一套帮你重塑思维底层操作系统的“心法”。
比如,书里的“反馈循环模型”,会告诉你世界上的“利滚利”和“恶性循环”是如何形成的;“第二序思维模型”,会训练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决策之后的连锁反应;而“熵增定律”,则会让你理解为何万物都需要持续投入能量去对抗混乱和衰败。
《格物之道》里的每一个模型,都是一把手术刀,帮你解剖这个复杂的现实世界,让你从一个被动的“问题承受者”,升级为一个主动的“系统驾驭者”。这趟旅程不会轻松,但它会赋予你一种罕见的、不动声色的力量。
真正的成长,不是习得更多的知识碎片,而是完成底层认知操作系统的迭代。
当你的操作系统,从只会处理“点”的DOS系统,升级到能够处理复杂“网络”的Windows或macOS时,你人生中90%的烦恼,都会自动消失。
因为你会发现,它们根本就不是“你的”烦恼。
它们只是某个系统运转时,必然会溅到你身上的一点泥水。
你不会再去怨恨那点泥水,更不会跟它较劲。
你要做的,是看清楚这条路的全貌,然后,优雅地撑起一把伞,或者,干脆换一条更干净的路走。
想明白这一点,人才算真正开始成熟。
共勉。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