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我所能”与“敬我不能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人的崩溃,是从试图掌控一切开始的。

前阵子,朋友老吴的公司倒了。

请他吃饭,约在江边一家很安静的馆子。

他比去年见时老了十岁不止,头发白了一半,眼神里全是散不掉的疲惫。

三杯酒下肚,他话匣子才打开。

他说,你知道吗,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凌晨一点,我还在检查第二天要发给客户的方案,一个错别字、一个像素点,我都不能容忍。

早上六点,我已经坐在公司,把所有下属昨天的工作报告全部看完,然后用红笔标出他们每一个可能犯错的地方。

他觉得员工的创意不行,就自己熬夜做。

他觉得销售的话术不行,就自己写稿子让销售背。

他甚至觉得保洁阿姨地拖得不够亮,都忍不住要上去亲自示范一下。

他试图成为公司的上帝,掌控每一个细节,预判每一种风险,堵住每一个漏洞。

他说,我把公司当成一艘船,我就是那个船长。

我以为只要我拼尽全力,堵住所有漏水的缝,就能让这艘船乘风破浪。

结果呢?

船还是沉了。

压垮他的不是市场的惊涛骇浪,而是他自己。

员工被管到窒息,优秀的人纷纷离职,留下来的成了只会等指令的木偶。

他自己,因为长期紧绷,身体垮了,心脏搭了两个支架。

公司资金链一紧张,他再也没有精力去融资、去想新出路,脑子里只有一团浆糊。

他端起酒杯,一口闷了,眼圈通红。

“我就是不明白,我已经尽了我所有的力气,为什么还是这个结局?

难道‘尽我所能’这句话,是错的吗?”

我看着他,也看着窗外滔滔不通的江水。

我跟他说,老吴,你不是错在“尽我所能”,你是错在“尽你所能”的范围,无限扩大到了“敬你不能”的领域。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用“尽我所能”的劲头,去对抗那些你“不能”左右的东西。

你把自己活成了一张拉满的弓,弓弦没断,已经是奇迹了。

我们这一代人,是被“人定胜天”和“努力就能成功”这类话喂大的。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尽我所能”。

考试要考第一,工作要当销冠,创业要当老板,孩子要上名校。

仿佛人生是一场无限责任的游戏,只要你不够成功,就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这种信念,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激发人的潜能,创造奇迹。

但如果把它奉为唯一的真理,它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诅咒。

因为它默认了一个前提:世界是线性的,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

可真实的世界,是线性的吗?

根本不是。

真实的世界,充满了各种我们无法控制的变量:

运气、时机、别人的选择、宏观的趋势、意外的事件……

当一个人,把“尽我所能”的范围,从自己能控制的事情,扩大到全世界时,悲剧就开始了。

就像老吴。

他能控制什么?

他能控制自己几点上班,能控制自己怎么审阅方案,能控制自己怎么跟客户沟通。这是他的“所能”。

他不能控制什么?

他不能控制员工是不是真的认同他的理念,不能控制市场突然刮起什么风,不能控制竞争对手拿到了哪笔投资,更不能控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这些,都是他的“所不能”。

他最大的问题,就是试图用100%的掌控欲,去消除那1%的不确定性。

他以为这是对公司负责,实际上,这是在对抗规律,对抗那个远比他强大的“天”。

你见过哪个农民,因为担心明天不下雨,就今天不播种了吗?

不会。

一个智慧的农民,会“尽我所能”地选种、犁地、施肥、除草。

然后,他会“敬我不能”地把收成,交给老天。

下雨,他感恩。

干旱,他接受,然后想办法补救。

他不会因为天不下雨,就去指着老天爷骂,把自己活活气死。

“尽我所能”,是耕耘因果里的“因”。

“敬我不能”,是接受因果里的“果”。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句话的真义,不是让你当个傻子只管埋头干,而是让你把心力,从无法控制的“收获”上,收回到你能百分之百掌控的“耕耘”上来。

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是区分一个“努力的普通人”和一个“清醒的高手”的分界线。

到底什么是我们“不能”的?

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你的烦恼至少能少掉80%。

我把它分为三类:

第一类:已经发生的过去

很多人痛苦的根源,是反复咀嚼过去。

“如果我当初选了另一个专业就好了。”

“如果我当初没跟那个人结婚就好了。”

“如果我当初抓住了那个风口就好了。”

这种精神内耗,就像一个人掉进沼泽,他越是挣扎,陷得越深。

过去的一切,都属于“沉没成本”。

你投入的时间、金钱、感情,无论多少,都已经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它,然后从这个“事实”出发,去想下一步。

我有个读者,三十五岁,离异带娃,工作也遇到了瓶颈。

她每天都活在悔恨里,悔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会看错人,悔恨为什么没有早点出来搞事业。

她问我怎么办。

我说,你能不能,给自己办一场“过去的葬礼”?

把所有“如果当初”的念头,都写在一张纸上,然后烧掉。

告诉自己,那个活在悔有里的你,今天已经“死”了。

从明天开始,你是一个全新的、站在“离异带娃,工作瓶颈”这个新起点上的人。

你的“所能”,不是去改变过去,而是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你能为你的孩子做什么,你能为你的事业做什么。

把所有用来悔恨的能量,都收回来,用到当下的每一个选择里。

后来,她真的这么做了。

她不再抱怨,开始研究各种搞钱的副业,开始花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一年后,她跟我说,她感觉自己像换了个人,充满了力量。

这就是“敬我不能”的力量。

这个“不能”,就是那个回不去的过去。

你敬它,不是认怂,而是对生命能量的最高级别的珍惜。

第二类:别人的课题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概念,叫“课题分离”。

意思是,你要分清楚,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你唯一能负责的,是自己的课题。

别人的课题,你既干涉不了,也不应该去干涉。

这能解决人生中90%的人际关系烦恼。

比如,你教育孩子。

“尽我所能”地为他提供好的教育资源,高质量地陪伴他,言传身教地告诉他什么是对的。

这是你的课题。

但是,他最终能不能听进去,愿不愿意努力,能不能考上好大学,那是他的课题。

你把自己的课题做好了,就要学会放手,尊重他的生命轨迹。

你把他逼疯了,把自己逼疯了,结果往往更糟。

那种控制,不是爱,是披着爱之外衣的恐惧。

再比如,你在乎别人的看法。

你“尽我所能”地把事情做好,真诚待人。这是你的课题。

但别人怎么评价你,喜不喜欢你,是不是在背后议论你。那是他的课题。

你永远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和嘴巴。

你越是想证明自己,越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就越是面目全非。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是他能搞定所有人,而是他清晰地知道,我只管做好我的事,至于你怎么看我,那是你的事,恕不奉陪。

“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这两句话,能治愈一半以上的精神内耗。

第三类:宇宙的规律

世界运行,是有其自身规律的。

就像太阳东升西落,江河日夜奔流。

这些规律,就是“道”。

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比如,规律本身。

我认识一个做投资的大佬,身价几十亿。

他有个习惯,每年都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历史、物理、哲学。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是在寻找那些不变的规律。

比如物理学里的“熵增定律”,它告诉我,任何一个封闭系统,不持续输入能量,最终都会走向混乱和死亡。

这让他明白,一个公司,如果躺在功劳簿上,不持续创新,不持续吸纳人才,衰败是必然的。

一个家庭,如果不持续投入情感和沟通,关系变淡也是必然的。

他敬畏这个规律,所以他永远保持开放,永远在给他的系统“负熵流”。

再比如,周期。

万物皆有周期。经济有周期,行业有周期,一个人的运气,甚至情绪,都有周期。

真正的高手,都懂周期的力量。

他们在春天播种(低谷期布局),在夏天耕耘(成长期加码),在秋天收获(巅峰期变现),在冬天休息(衰退期蛰伏)。

他们不会在冬天,去幻想夏天才有的果实。

他们“尽我所能”地在每个季节,做对的事。

然后,“敬我不能”地去等待季节的轮替。

而大部分人,恰恰相反。

总是在市场最火热的“秋天”冲进去,以为能捞一把,结果迎面撞上“冬天”的寒风。

不懂周期,你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只是在逆天而行。

过去、他人、规律。

这三样,就是我们人生版图里,“敬我不能”的核心疆域。

尊重它们,不是让你躺平,恰恰相反,是为了让你省下所有浪费的力气,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去打磨你真正“能”做好的那些事。

“尽我所能”和“敬我不能”,不是两块孤立的板子,而是一个太极图,是阴阳互生,动态流转的。

它们的边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所能”的边界不断扩大的过程。

你今天“不能”做的事,通过学习、练习,明天可能就“能”了。

比如你不会演讲。

这在当下,属于你的“不能”。

你尊重这个事实,不打肿脸充胖子。但你没有止步于此。

你开始“尽我所能”——去报个演讲班,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去分析优秀演讲者的视频,一次次地在小范围里试讲。

慢慢地,演讲这件事,就从“不能”的区域,划入了“能”的区域。

你的能力圈,就这样扩大了一圈。

这就是成长的本质:用“尽我所能”的行动,去蚕食“敬我不能”的领地。

这是一个主动进击的过程。

但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智慧,是反过来的。

是清醒地认识到,有一些你曾经“能”做到的事,现在已经变成了“不能”,并且有勇气把它划入“敬我不能”的范畴。

这叫“战略性放手”。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是国内顶尖的广告创意人。

在那个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他拿奖拿到手软,呼风唤雨。

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

传播的逻辑全变了。

不再是大创意、大制作,而是短平快的网感、是算法推荐、是直播带货。

他非常痛苦。

他用他过去“能”的方法,去做现在的事,感觉处处碰壁。

他“尽我所能”地去学习、去熬夜,但就是找不到感觉。

他病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他想通了。

他把自己过去那些引以为傲的技能,郑重地放进了“敬我不能”的盒子里。

他承认,那个时代过去了,那个“能”呼风唤雨的自己,也过去了。

然后,他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新时代里,我到底还“能”做什么?

他发现,他对人性、对审美的底层理解,并没有过时。他的经验和人脉,依然是宝贵的资产。

于是他转型做了品牌顾问,不再去卷一线的创意执行,而是用他的经验和智慧,去给那些新消费品牌做顶层战略的把关。

他活得比以前轻松多了,收入也更高了。

他做的,就是挣脱了“沉没成本”的枷锁。

他敬畏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然后,在新的现实之上,找到了自己新的“所能”。

这种“退”,不是认输,而是“进”的开始。

就像一个拳手,收回拳头,是为了下一次更猛烈的出击。

所以,你看,人生的智慧,就在于这场动态的舞蹈。

一方面,你要有“愚公移山”的劲头,用“尽我所能”去拓展你的能力边界。

另一方面,你又要有“随遇而安”的通透,用“敬我不能”去接纳那些你改变不了的现实。

什么时候该攻,什么时候该守?

这中间的切换,靠的不是情绪,而是清醒的“认知”。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如何练习这种智慧?

给你一个我用了多年的,极简但极有效的方法。

我称之为“能量分割法”。

拿一张纸,画一条竖线,分成左右两栏。

左边,写下“我能做的”(尽我所能)。

右边,写下“我不能的”(敬我不能)。

现在,把你脑子里所有让你焦虑、烦躁、痛苦的事情,都拿出来,拆解一下,放进这两个篮子里。

比如,你为孩子的学习焦虑。

右边“我不能的”篮子里,你可以写:

无法改变孩子天生的禀赋和兴趣点。

无法替他写作业、替他考试。

无法保证他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

无法控制老师怎么看他,同学怎么对他。

左边“我能做的”篮子里,你可以写:

我能营造一个安静、适合学习的家庭环境。

我能调整自己的情绪,不用焦虑去“污染”他。

我能花时间研究一下,比吼叫更科学的沟通方法。

我能带他多去博物馆、科技馆,开拓他的视野。

我能以身作则,让他看到父母也在持续学习。

写完之后,你要跟自己做一个约定:

把100%的注意力、时间和精力,都聚焦在左边这个“我能做的”列表上。

每当你的大脑,又开始滑向右边的列表,开始为那些“不能”的事情而内耗时,就温柔但坚定地把它拉回来。

对自己说一句:“这是我不能掌控的,我尊重它,然后,放手。”

这个练习,你做得越多,你的大脑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肌肉记忆。

你会发现,你不再是一个被情绪拖着走的受害者,而是一个手握方向盘的清醒驾驶员。

你不再抱怨路况(敬我不能),而是专注于如何把好自己的方向盘,踩好自己的油门和刹车(尽我所能)。

在工作中,也可以这么用。

项目遇到困难了。

右边“不能的”:

市场大环境不好。

客户公司的流程特别慢。

竞争对手在打价格战。

左边“能做的”:

我能不能比对手响应客户更快一点?

我能不能把我们的服务细节做得更到位一点?

我能不能主动跟客户多沟通一次,化解他的疑虑?

我能不能复盘一下,这次困难里,有哪些经验可以吸取,下次避免?

把抱怨和担忧的时间,都拿来做左边列表里的事。

你会发现,当你把“所能”做到极致时,很多你原以为“不能”的局面,竟然也开始松动了。

因为你通过“尽我所能”,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资源、机会、信任,自然会向你倾斜。

你改变不了风向,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船帆。

这就是“尽我所能”与“敬我不能”的辩证法。

它们不是让你二选一,而是让你学会,在每一个当下,都做出那个最明智的能量分配。

这种清醒的取舍,就是自由。

这种区分“能”与“不能”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底层的思维能力。

它需要一套清晰的、可以依靠的思维框架,来帮助我们看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凭感觉和情绪。

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做的,就是将这些思考的工具,系统化地整理出来。

我把那些经过验证的、能帮我们做出更优决策的思维方式,梳理成了50个核心的思维模型,汇集在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什么成功学秘籍,而是一套帮你校准“认知”的工具箱。

比如我们今天谈到的“尽我所能”与“敬我不能”,在书里对应的就是“控制二分法”和“影响力圈模型”。

它会教你如何更精确地画出那条边界。

再比如,如何避免对过去悔恨?对应的“沉没成本模型”会给你一副理性的铠甲。

如何看懂规律和周期?

“熵增定律”和“均值回归模型”会给你一双看见未来的眼睛。

这套体系,是我用来对抗人生不确定性的“压舱石”。

它帮助我,在顺境时不狂妄,在逆境时不消沉,始终把能量聚焦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冰冷的机器,恰恰相反,是让你在拥有了看透本质的“金刚手段”之后,能生发出更柔软、更坚定的“菩萨心肠”。

因为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你征服了多少东西,而是来自你深刻地理解了你与世界的关系,然后,在其中找到了那个游刃有余的、自洽的位置。

最后,想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话题。

尽我所能,是对生命过程的极致尊重。

敬我不能,是对生命结果的全然臣服。

愿我们,都能在这“一尽一敬”之间,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辽阔,活出那个舒展、通透的自己。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05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