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别人喜欢不是因为你很优秀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我有个读者,叫A-Lin,去年在线下见过一面。

非常“优秀”的一个姑娘。

985硕士,毕业进了头部券商,三年做到小组负责人。

年薪,是她们当地平均工资的几十倍。

穿戴,永远是精致得体的。

妆容,一丝不苟。

谈吐,引经据典,逻辑清晰,任何一个话题抛过去,她都能迅速抓住核心,然后给出一二三。

她身上有一种紧绷的能量场,像一把拉满了的弓,或者说,像一根调到标准音高之上的琴弦。

总之,你跟她坐在一起,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感觉自己得说点什么有水平的话,才配得上这场对话。

饭局上,她永远是表现最得体,观点最犀利,总结最到位的那一个。

但她很苦恼。

她说,少康老师,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被真心喜欢?

她说,公司里,下属怕我,同事敬我,但没人跟我交心。

有什么饭局,能不叫我,就不叫我。

情场上,遇到的男人,要么想利用她的资源,要么在她面前唯唯诺诺,毫无生命力。

她说,她感受不到那种棋逢对手的爱,也感受不到被人捧在手心里的宠。

她就像个活体的“优秀”样本,被陈列在玻璃展柜里,供人瞻仰,却无人敢去触摸。

她问我,我到底哪里做错了?

我这么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好,不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爱和尊重吗?

为什么结果恰恰相反?

我看着她那双写满困惑又极其要强的眼睛,给她讲了个故事。

我说,你去过博物馆吧?

你见过那些被顶级工匠打磨得光可鉴人的大理石雕像吗?

完美,高贵,闪耀着冰冷的光泽。

你会赞叹,会敬畏,会觉得它价值连城。

但你不会想去拥抱它。

因为你知道它很硬,很冷。

抱上去,你会觉得咯人。

那你再想想,你家里那把用了好几年的木头椅子,或者那个旧沙发。

上面可能有猫抓的痕迹,有不小心滴上去的咖啡渍,扶手被磨得油光发亮。

它不完美,甚至有点破。

但下班回家,你最想做的,就是陷进那个沙发里,或者瘫在那把椅子上。

你觉得放松,安全,被包裹。

我说,A-Lin,你现在活成了一尊大理石雕像。

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给自己抛光,让自己看起来更完美,更昂贵。

但人际关系的本质,不是“瞻仰”,而是“链接”。

链接,需要温度,需要缝隙,需要一种“我可以把你抱在怀里”的安全感。

完美,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因为完美,意味着“我不需要你”。

而喜欢,很多时候,源于一种“我需要你”的信号。

很多人对“喜欢”这件事,有个根本的误解。

以为它是一种基于“价值评估”的理性判断。

就像我们去买东西,A比B性能好,价格还便宜,所以我“喜欢”A。

于是我们拼命地把自己的“性能参数”往上堆:

更高的学历,更牛的职位,更贵的包,更完美的腹肌。

我们把自己活成了一份“产品说明书”,期待别人按图索骥,给出“喜欢”的好评。

但人不是商品。

人与人之间的“喜欢”,尤其是那种发自内心的、长期的亲近感,它不是一个“评估过程”,而是一个“感受过程”。

别人靠近你,他感受到了什么?

是压力,还是放松?

是威胁,还是安全?

是被评判,还是被接纳?

一个极度优秀且时刻在“展示”优秀的人,带给周围人的感受是什么?

是压力,是威胁,是被评判。

你的优秀,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别人的不优秀。

你的自律,像一根鞭子,抽打着别人的不自律。

你的正确,像一个法官,审判着别人的不正确。

没有人喜欢常年活在镜子、鞭子和法官的阴影之下。

哪怕你什么都没说,你存在的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能量压制”。

我之前给一个创业公司做顾问。

创始人是个技术天才,顶级程序员,代码洁癖。

他对产品要求极高,一个像素的偏差都不能忍。

结果呢?

团队死气沉沉。

没人敢在他面前提新想法,因为大概率会被他用缜密的逻辑批得体无完肤。

没人敢主动承担有挑战的任务,因为怕搞砸了,被他那双“扫描bug”的眼睛盯着。

招来的优秀人才,待不久就走了。

留下的,都是些只会听指令的“工具人”。

公司毫无创新活力。

他也很痛苦,跑来问我怎么办。

我说,你下次开会,别急着抛出你的完美方案。

你先说,我最近遇到个难题,想了很久,没什么头绪,大家帮我出出主意。

他照做了。

一开始,会议室里死一般寂静。

他顶着尴尬,又重复了一遍,说,这事儿挺难的,我是真没招了。

要不,咱随便聊,说错了也没关系,就当头脑风暴。

终于,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怯生生地提了个想法。

在以前,这个想法有三个明显的漏洞,创始人可能当场就指出来了。

但这次,他忍住了。

他说,哎,这个角度有意思,你再具体说说?

这句话,像一个破冰船的船头。

会议室的冰面裂开了一条缝。

渐渐地,第二个、第三个人开始发言。

虽然很多想法很幼稚,但创始人始终没有打断,只是引导,追问,偶尔说一句“这个点启发了我”。

那次会,是他们公司成立以来,开得最长,也是能量最流动的一次。

会后,好几个员工给他发信息,说今天开会感觉真好。

你看,他只是把自己的“完美”收起来一点,把“我很强,我全对”的能量场,切换成了“我需要帮助,我也有搞不定的时候”。

他让渡出去的,是“权威”;

收获回来的,是“人心”。

他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场域,让别人的智慧和能量,有了流淌进来的空间。

人们不是因为他“依然很强”而开始喜欢他。

人们是因为他“主动示弱”,让大家感受到了“被需要”和“安全”,才开始愿意亲近他。

“被需要”,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情绪价值”。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感。

而“被需要”,就是价值感最直接的体现。

你帮同事解决了一个软件难题,你老婆让你帮忙拧开一个酱菜瓶子,你儿子让你给他讲睡前故事。

在这些瞬间,你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是被这个世界所“需要”的。

这种感觉,很爽。

而一个“完美”的人,恰恰剥夺了别人这种“爽”的感觉。

你什么都会,什么都自己搞定。

别人想帮你,都找不到下手的地方。

久而久之,大家在你面前,就只剩下一种“无力感”。

而人,会下意识地远离那些让我们感到“无力”的人和环境。

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人性。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该追求优秀了?

当然不是。

这又掉进了另一个极端。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优秀”本身,而在于你如何“使用”你的优秀。

你的优秀,是用来“武装”自己的铠甲,还是用来“照亮”别人的灯塔?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模式。

铠甲模式,核心是“防御”和“展示”。

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要把所有“勋章”都挂在外面。

用一身盔甲,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别人看到的,是一个强大、坚硬、没有缝隙的“战士”。

这种模式下,你所有的能量都是向内的,用来维护这个“完美人设”。

你很累,别人也很累。

灯塔模式,核心是“引领”和“给予”。

灯塔很高,很亮,很强大。

但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向漆黑的大海炫耀自己有多亮。

它的存在,是为了给迷航的船只,指引一个方向,提供一个坐标。

它在说:我在这里,你可以依靠我,朝我这里来,是安全的。

你看,能量是向外辐射的。

一个活在“灯塔模式”下的优秀者,他不会让你感到压力,而会让你感到希望。

他会用他的专业,帮你解决问题,而不是用他的专业,来凸显你的无知。

他会用他的资源,为你赋能,而不是用他的资源,来衬托你的贫瘠。

他会用他的远见,为你提示风险,而不是等你看错之后,再来一句“我早就说过”。

他的优秀,变成了一种“服务”,一种“给予”。

他让你觉得,靠近他,是“有利可图”的。

这种“利”,可以是现实的利益,更可以是“情绪”上的利益。

比如,让你感到安心,感到被启发,感到有趣,感到被看见。

我认识一个做投资的大哥,身家很高,但你跟他聊天,会觉得如沐春风。

他很少谈自己今年又投中了哪个独角兽。

他更喜欢聊,最近读了什么有趣的书,看了哪个好玩的纪录片,甚至,他会饶有兴致地问你,你老家有什么特色小吃?

你们那儿的年轻人,现在都玩什么?

他总能找到你身上最有料、最闪光的地方,然后用好奇的、欣赏的眼光,把你那个点的“光”给激发出来。

跟他聊完,你不会觉得“他好牛逼,我好渺小”。

你只会觉得“原来我也挺有意思的,我的生活也挺精彩的”。

他像一个能量的“放大器”,放大了你的价值感。

你说,这样的人,谁会不喜欢?

他的“优秀”,已经内化了。

不再需要通过“说”和“展”来证明。

他把所有的能量,都用在了“让别人感觉良好”这件事上。

这是一种顶级的智慧,也是一种顶级的善良。

从“铠甲模式”切换到“灯塔模式”,需要一个关键的动作:

放下“证明自己”的执念。

当你不再需要向外界证明什么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看见”别人。

你的心,才能从“自我”这个狭小的监牢里,解放出来。

你才能把关注点,从“我怎么样”,转移到“他怎么样”。

他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他此刻的需求是什么?

我能为他做点什么?

当你开始这样想问题的时候,你的“人缘”,想不好都难。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太“功利”了,太“有心机”了。

难道人与人之间,就不能有点纯粹的喜欢吗?

当然有。

但我们得先搞清楚,这种“纯粹的喜欢”,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它往往发生在我们卸下所有社会身份,回归“动物属性”的时候。

什么意思?

人,首先是动物。

动物的本能是什么?

趋利避害。

靠近那些让我们感觉“安全、温暖、愉悦”的同类。

远离那些让我们感觉“危险、冰冷、紧张”的同类。

你仔细回想一下,你最喜欢、最离不开的那些朋友。

是不是在你最狼狈,最不堪的时候,见过你,并且没有嘲笑你,没有离开你的人?

是不是那个可以让你在他面前,毫不顾忌地抠脚、打嗝、说脏话的人?

是不是那个你跟他吐槽完老板、痛骂完老公之后,他只会跟你同仇敌K,而不会跟你讲一堆“你应该XXX”的大道理的人?

这些关系的核心,不是“优秀”,而是“接纳”。

是“看见”。

看见你的脆弱,你的不堪,你的不完美。

并且,用他的行为告诉你:没关系,这些,我都知道,但我还在。

这份“看见”和“接纳”,就是我们能给出去的最宝贵的情绪价值。

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自己也得是个“有缝隙”的人。

你得敢于暴露自己的脆弱、不堪和不完美。

A-Lin后来又找过我一次。

我说,你下次团建,别再聊什么宏观经济、行业趋势了。

你就跟大家聊聊,你最近追的剧,吐槽一下里面的狗血剧情。

或者,你跟大家请教一下,哪款空气炸锅最好用。

再或者,你就老老实实地承认,说,我其实挺羡慕你们的,感觉你们总能玩到一块儿去,我好像不太会跟人打交道,你们以后有活动,能不能带带我?

我跟她说,你试试看,把那尊“大理石雕像”的外壳,敲开一条缝。

让别人看看,里面也住着一个会偷懒,会犯傻,会迷茫,需要温暖的,活生生的人。

后来,她给我发信息。

说她真的尝试了。

有一次加班,她给大家点了奶茶,然后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最近看上一个包,为了攒钱买包,这个月得少喝两杯奶茶了,今天这顿我请,下个月就得你们请我了。

她说,就在那一瞬间,她感觉办公室的气氛,突然就“软”了下来。

一个女同事马上凑过来说,是哪款包啊?

我看看。

另一个男同事开玩笑说,A总,你还差这点钱啊?

她说,那是她第一次,在公司里,被人用一种“朋友”的语气开玩笑。

她没有感觉到被冒犯,反而觉得,很温暖。

她暴露了一个小小的“欲望”(想买包),一个微不足道的“窘境”(得省钱)。

这个“缝隙”,瞬间就拉近了她和所有人的距离。

它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不是神,我跟你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有贪嗔痴念。

这个信号,翻译过来就是:我,是安全的。

所以你看,让人产生好感的,从来不是你的“神性”,而是你的“人性”。

不是你的完美,而是你的真实。

不是你的强大,而是你愿意在安全的边界内,适度地展示你的脆弱。

这种“示弱”,不是让你自暴自弃,不是让你放弃追求优秀。

它是一种更高阶的“社交智慧”。

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能量交换。

你通过暴露一个无伤大雅的缺点,向对方递过去一个“信任”的橄榄枝。

你通过请求一个力所能及的帮助,给予了对方一个“展示价值”的机会。

一来一回,关系的“能量流”就转起来了。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都藏在一些底层的思维模型里。

比如“信号理论模型”告诉我们,你刻意展示的“完美”,其实是在发射“我很强,离我远点”的信号;

而你不经意流露的“瑕疵”,反而是在发射“我很真实,可以靠近”的信号。

很多人际关系的困局,事业的瓶颈,本质上都是因为我们脑子里的“思维模型”出了问题。

我们用一个错误的、或者低效的模型,去处理复杂的人性问题、社会问题,结果必然是处处碰壁。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把我学习、观察、验证过的,那些能真正解决问题的顶级思维模型,进行梳理和总结。

我发现,无论是商业决策、家庭关系,还是个人成长,其底层的智慧都是相通的。

我把其中最核心的50个,整理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技巧手册,而是一本帮你重塑“道”的思维心法集。

比如今天聊的“喜欢”的问题,在书里,你可以通过“安全边际模型”去理解为何要保留“不完美”的余地,通过“信息不对称模型”去洞察为何“示弱”能打破交流壁垒,通过“非对称作战模型”学习如何用你的“柔软”去赢得人心。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能帮你打开那些看似无解的“心智牢笼”。

它不能代替你走路,但能给你一张足够清晰的“人生地图”,让你知道自己在哪,要去哪,以及,该走哪条路。

回到最初的问题。

被别人喜欢,到底是因为什么?

我想,核心是两个字:“舒服”。

让人跟你在一起,感到“舒服”。

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它意味着,你拥有一个稳定、自洽的内核,所以你不需要向外索取认同。

它意味着,你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所以你能理解并接纳他人的不完美。

它意味着,你拥有富足的能量,所以你能自然而然地向外给予,无论是知识、情绪,还是帮助。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让人舒服”的人?

停止做加法,开始做减法。

减掉那些“武装”你的头衔、标签、人设。

减掉那些“证明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减掉那些“评判他人”的冲动和习惯。

把那个层层包裹的自己,剥得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真实。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奋力去“扮演”一个优秀的人时,你反而活成了一个“可爱”的人。

一个优秀的人,会赢得“敬畏”。

一个可爱的人,才会赢得“喜欢”。

人生在世,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来自全世界的敬畏,而是三五个能让你彻底放松、做回“废物”的可爱的人。

而吸引他们的唯一方式,就是你自己,先成为那个“可爱”的,而非“完美”的人。

放下成为“神”的执念,坦然地做一个“人”。

有软肋,有缺憾,有七情六欲,有悲欢离合。

饿了就想吃,累了就想睡,不开心了会骂人,看到美好的事物会心动。

这样的你,也许不“优秀”,但一定很“生动”。

而生动,比完美,性感多了。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9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