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读者,叫A-Lin,去年在线下见过一面。
非常“优秀”的一个姑娘。
985硕士,毕业进了头部券商,三年做到小组负责人。
年薪,是她们当地平均工资的几十倍。
穿戴,永远是精致得体的。
妆容,一丝不苟。
谈吐,引经据典,逻辑清晰,任何一个话题抛过去,她都能迅速抓住核心,然后给出一二三。
她身上有一种紧绷的能量场,像一把拉满了的弓,或者说,像一根调到标准音高之上的琴弦。
总之,你跟她坐在一起,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感觉自己得说点什么有水平的话,才配得上这场对话。
饭局上,她永远是表现最得体,观点最犀利,总结最到位的那一个。
但她很苦恼。
她说,少康老师,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被真心喜欢?
她说,公司里,下属怕我,同事敬我,但没人跟我交心。
有什么饭局,能不叫我,就不叫我。
情场上,遇到的男人,要么想利用她的资源,要么在她面前唯唯诺诺,毫无生命力。
她说,她感受不到那种棋逢对手的爱,也感受不到被人捧在手心里的宠。
她就像个活体的“优秀”样本,被陈列在玻璃展柜里,供人瞻仰,却无人敢去触摸。
她问我,我到底哪里做错了?
我这么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好,不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爱和尊重吗?
为什么结果恰恰相反?
我看着她那双写满困惑又极其要强的眼睛,给她讲了个故事。
我说,你去过博物馆吧?
你见过那些被顶级工匠打磨得光可鉴人的大理石雕像吗?
完美,高贵,闪耀着冰冷的光泽。
你会赞叹,会敬畏,会觉得它价值连城。
但你不会想去拥抱它。
因为你知道它很硬,很冷。
抱上去,你会觉得咯人。
那你再想想,你家里那把用了好几年的木头椅子,或者那个旧沙发。
上面可能有猫抓的痕迹,有不小心滴上去的咖啡渍,扶手被磨得油光发亮。
它不完美,甚至有点破。
但下班回家,你最想做的,就是陷进那个沙发里,或者瘫在那把椅子上。
你觉得放松,安全,被包裹。
我说,A-Lin,你现在活成了一尊大理石雕像。
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给自己抛光,让自己看起来更完美,更昂贵。
但人际关系的本质,不是“瞻仰”,而是“链接”。
链接,需要温度,需要缝隙,需要一种“我可以把你抱在怀里”的安全感。
完美,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因为完美,意味着“我不需要你”。
而喜欢,很多时候,源于一种“我需要你”的信号。
很多人对“喜欢”这件事,有个根本的误解。
以为它是一种基于“价值评估”的理性判断。
就像我们去买东西,A比B性能好,价格还便宜,所以我“喜欢”A。
于是我们拼命地把自己的“性能参数”往上堆:
更高的学历,更牛的职位,更贵的包,更完美的腹肌。
我们把自己活成了一份“产品说明书”,期待别人按图索骥,给出“喜欢”的好评。
但人不是商品。
人与人之间的“喜欢”,尤其是那种发自内心的、长期的亲近感,它不是一个“评估过程”,而是一个“感受过程”。
别人靠近你,他感受到了什么?
是压力,还是放松?
是威胁,还是安全?
是被评判,还是被接纳?
一个极度优秀且时刻在“展示”优秀的人,带给周围人的感受是什么?
是压力,是威胁,是被评判。
你的优秀,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别人的不优秀。
你的自律,像一根鞭子,抽打着别人的不自律。
你的正确,像一个法官,审判着别人的不正确。
没有人喜欢常年活在镜子、鞭子和法官的阴影之下。
哪怕你什么都没说,你存在的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能量压制”。
我之前给一个创业公司做顾问。
创始人是个技术天才,顶级程序员,代码洁癖。
他对产品要求极高,一个像素的偏差都不能忍。
结果呢?
团队死气沉沉。
没人敢在他面前提新想法,因为大概率会被他用缜密的逻辑批得体无完肤。
没人敢主动承担有挑战的任务,因为怕搞砸了,被他那双“扫描bug”的眼睛盯着。
招来的优秀人才,待不久就走了。
留下的,都是些只会听指令的“工具人”。
公司毫无创新活力。
他也很痛苦,跑来问我怎么办。
我说,你下次开会,别急着抛出你的完美方案。
你先说,我最近遇到个难题,想了很久,没什么头绪,大家帮我出出主意。
他照做了。
一开始,会议室里死一般寂静。
他顶着尴尬,又重复了一遍,说,这事儿挺难的,我是真没招了。
要不,咱随便聊,说错了也没关系,就当头脑风暴。
终于,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怯生生地提了个想法。
在以前,这个想法有三个明显的漏洞,创始人可能当场就指出来了。
但这次,他忍住了。
他说,哎,这个角度有意思,你再具体说说?
这句话,像一个破冰船的船头。
会议室的冰面裂开了一条缝。
渐渐地,第二个、第三个人开始发言。
虽然很多想法很幼稚,但创始人始终没有打断,只是引导,追问,偶尔说一句“这个点启发了我”。
那次会,是他们公司成立以来,开得最长,也是能量最流动的一次。
会后,好几个员工给他发信息,说今天开会感觉真好。
你看,他只是把自己的“完美”收起来一点,把“我很强,我全对”的能量场,切换成了“我需要帮助,我也有搞不定的时候”。
他让渡出去的,是“权威”;
收获回来的,是“人心”。
他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场域,让别人的智慧和能量,有了流淌进来的空间。
人们不是因为他“依然很强”而开始喜欢他。
人们是因为他“主动示弱”,让大家感受到了“被需要”和“安全”,才开始愿意亲近他。
“被需要”,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情绪价值”。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感。
而“被需要”,就是价值感最直接的体现。
你帮同事解决了一个软件难题,你老婆让你帮忙拧开一个酱菜瓶子,你儿子让你给他讲睡前故事。
在这些瞬间,你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是被这个世界所“需要”的。
这种感觉,很爽。
而一个“完美”的人,恰恰剥夺了别人这种“爽”的感觉。
你什么都会,什么都自己搞定。
别人想帮你,都找不到下手的地方。
久而久之,大家在你面前,就只剩下一种“无力感”。
而人,会下意识地远离那些让我们感到“无力”的人和环境。
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人性。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该追求优秀了?
当然不是。
这又掉进了另一个极端。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优秀”本身,而在于你如何“使用”你的优秀。
你的优秀,是用来“武装”自己的铠甲,还是用来“照亮”别人的灯塔?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模式。
铠甲模式,核心是“防御”和“展示”。
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要把所有“勋章”都挂在外面。
用一身盔甲,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别人看到的,是一个强大、坚硬、没有缝隙的“战士”。
这种模式下,你所有的能量都是向内的,用来维护这个“完美人设”。
你很累,别人也很累。
灯塔模式,核心是“引领”和“给予”。
灯塔很高,很亮,很强大。
但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向漆黑的大海炫耀自己有多亮。
它的存在,是为了给迷航的船只,指引一个方向,提供一个坐标。
它在说:我在这里,你可以依靠我,朝我这里来,是安全的。
你看,能量是向外辐射的。
一个活在“灯塔模式”下的优秀者,他不会让你感到压力,而会让你感到希望。
他会用他的专业,帮你解决问题,而不是用他的专业,来凸显你的无知。
他会用他的资源,为你赋能,而不是用他的资源,来衬托你的贫瘠。
他会用他的远见,为你提示风险,而不是等你看错之后,再来一句“我早就说过”。
他的优秀,变成了一种“服务”,一种“给予”。
他让你觉得,靠近他,是“有利可图”的。
这种“利”,可以是现实的利益,更可以是“情绪”上的利益。
比如,让你感到安心,感到被启发,感到有趣,感到被看见。
我认识一个做投资的大哥,身家很高,但你跟他聊天,会觉得如沐春风。
他很少谈自己今年又投中了哪个独角兽。
他更喜欢聊,最近读了什么有趣的书,看了哪个好玩的纪录片,甚至,他会饶有兴致地问你,你老家有什么特色小吃?
你们那儿的年轻人,现在都玩什么?
他总能找到你身上最有料、最闪光的地方,然后用好奇的、欣赏的眼光,把你那个点的“光”给激发出来。
跟他聊完,你不会觉得“他好牛逼,我好渺小”。
你只会觉得“原来我也挺有意思的,我的生活也挺精彩的”。
他像一个能量的“放大器”,放大了你的价值感。
你说,这样的人,谁会不喜欢?
他的“优秀”,已经内化了。
不再需要通过“说”和“展”来证明。
他把所有的能量,都用在了“让别人感觉良好”这件事上。
这是一种顶级的智慧,也是一种顶级的善良。
从“铠甲模式”切换到“灯塔模式”,需要一个关键的动作:
放下“证明自己”的执念。
当你不再需要向外界证明什么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看见”别人。
你的心,才能从“自我”这个狭小的监牢里,解放出来。
你才能把关注点,从“我怎么样”,转移到“他怎么样”。
他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他此刻的需求是什么?
我能为他做点什么?
当你开始这样想问题的时候,你的“人缘”,想不好都难。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太“功利”了,太“有心机”了。
难道人与人之间,就不能有点纯粹的喜欢吗?
当然有。
但我们得先搞清楚,这种“纯粹的喜欢”,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它往往发生在我们卸下所有社会身份,回归“动物属性”的时候。
什么意思?
人,首先是动物。
动物的本能是什么?
趋利避害。
靠近那些让我们感觉“安全、温暖、愉悦”的同类。
远离那些让我们感觉“危险、冰冷、紧张”的同类。
你仔细回想一下,你最喜欢、最离不开的那些朋友。
是不是在你最狼狈,最不堪的时候,见过你,并且没有嘲笑你,没有离开你的人?
是不是那个可以让你在他面前,毫不顾忌地抠脚、打嗝、说脏话的人?
是不是那个你跟他吐槽完老板、痛骂完老公之后,他只会跟你同仇敌K,而不会跟你讲一堆“你应该XXX”的大道理的人?
这些关系的核心,不是“优秀”,而是“接纳”。
是“看见”。
看见你的脆弱,你的不堪,你的不完美。
并且,用他的行为告诉你:没关系,这些,我都知道,但我还在。
这份“看见”和“接纳”,就是我们能给出去的最宝贵的情绪价值。
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自己也得是个“有缝隙”的人。
你得敢于暴露自己的脆弱、不堪和不完美。
A-Lin后来又找过我一次。
我说,你下次团建,别再聊什么宏观经济、行业趋势了。
你就跟大家聊聊,你最近追的剧,吐槽一下里面的狗血剧情。
或者,你跟大家请教一下,哪款空气炸锅最好用。
再或者,你就老老实实地承认,说,我其实挺羡慕你们的,感觉你们总能玩到一块儿去,我好像不太会跟人打交道,你们以后有活动,能不能带带我?
我跟她说,你试试看,把那尊“大理石雕像”的外壳,敲开一条缝。
让别人看看,里面也住着一个会偷懒,会犯傻,会迷茫,需要温暖的,活生生的人。
后来,她给我发信息。
说她真的尝试了。
有一次加班,她给大家点了奶茶,然后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最近看上一个包,为了攒钱买包,这个月得少喝两杯奶茶了,今天这顿我请,下个月就得你们请我了。
她说,就在那一瞬间,她感觉办公室的气氛,突然就“软”了下来。
一个女同事马上凑过来说,是哪款包啊?
我看看。
另一个男同事开玩笑说,A总,你还差这点钱啊?
她说,那是她第一次,在公司里,被人用一种“朋友”的语气开玩笑。
她没有感觉到被冒犯,反而觉得,很温暖。
她暴露了一个小小的“欲望”(想买包),一个微不足道的“窘境”(得省钱)。
这个“缝隙”,瞬间就拉近了她和所有人的距离。
它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不是神,我跟你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有贪嗔痴念。
这个信号,翻译过来就是:我,是安全的。
所以你看,让人产生好感的,从来不是你的“神性”,而是你的“人性”。
不是你的完美,而是你的真实。
不是你的强大,而是你愿意在安全的边界内,适度地展示你的脆弱。
这种“示弱”,不是让你自暴自弃,不是让你放弃追求优秀。
它是一种更高阶的“社交智慧”。
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能量交换。
你通过暴露一个无伤大雅的缺点,向对方递过去一个“信任”的橄榄枝。
你通过请求一个力所能及的帮助,给予了对方一个“展示价值”的机会。
一来一回,关系的“能量流”就转起来了。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都藏在一些底层的思维模型里。
比如“信号理论模型”告诉我们,你刻意展示的“完美”,其实是在发射“我很强,离我远点”的信号;
而你不经意流露的“瑕疵”,反而是在发射“我很真实,可以靠近”的信号。
很多人际关系的困局,事业的瓶颈,本质上都是因为我们脑子里的“思维模型”出了问题。
我们用一个错误的、或者低效的模型,去处理复杂的人性问题、社会问题,结果必然是处处碰壁。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把我学习、观察、验证过的,那些能真正解决问题的顶级思维模型,进行梳理和总结。
我发现,无论是商业决策、家庭关系,还是个人成长,其底层的智慧都是相通的。
我把其中最核心的50个,整理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技巧手册,而是一本帮你重塑“道”的思维心法集。
比如今天聊的“喜欢”的问题,在书里,你可以通过“安全边际模型”去理解为何要保留“不完美”的余地,通过“信息不对称模型”去洞察为何“示弱”能打破交流壁垒,通过“非对称作战模型”学习如何用你的“柔软”去赢得人心。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能帮你打开那些看似无解的“心智牢笼”。
它不能代替你走路,但能给你一张足够清晰的“人生地图”,让你知道自己在哪,要去哪,以及,该走哪条路。
回到最初的问题。
被别人喜欢,到底是因为什么?
我想,核心是两个字:“舒服”。
让人跟你在一起,感到“舒服”。
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它意味着,你拥有一个稳定、自洽的内核,所以你不需要向外索取认同。
它意味着,你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所以你能理解并接纳他人的不完美。
它意味着,你拥有富足的能量,所以你能自然而然地向外给予,无论是知识、情绪,还是帮助。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让人舒服”的人?
停止做加法,开始做减法。
减掉那些“武装”你的头衔、标签、人设。
减掉那些“证明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减掉那些“评判他人”的冲动和习惯。
把那个层层包裹的自己,剥得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真实。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奋力去“扮演”一个优秀的人时,你反而活成了一个“可爱”的人。
一个优秀的人,会赢得“敬畏”。
一个可爱的人,才会赢得“喜欢”。
人生在世,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来自全世界的敬畏,而是三五个能让你彻底放松、做回“废物”的可爱的人。
而吸引他们的唯一方式,就是你自己,先成为那个“可爱”的,而非“完美”的人。
放下成为“神”的执念,坦然地做一个“人”。
有软肋,有缺憾,有七情六欲,有悲欢离合。
饿了就想吃,累了就想睡,不开心了会骂人,看到美好的事物会心动。
这样的你,也许不“优秀”,但一定很“生动”。
而生动,比完美,性感多了。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