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上认识一个朋友,老A。
人是好人,能力也强,但就是干不成事。
不是他干不好,而是每次在关键时刻,他自己先把自个儿给“拧”死了。
有一次,他负责一个对公司至关重要的大项目。
为了这个项目,他带着团队没日没没夜地熬了两个月,方案改了不下三十遍,每个细节都抠到像素级。
为了这个项目,他带着团队没日没没夜地熬了两个月,方案改了不下三十遍,每个细节都抠到像素级。
说实话,那份方案,我看了都觉得惊艳。
逻辑清晰,数据扎实,创意也亮眼。
就等最后的临门一脚——给甲方大老板做汇报。
汇报前一晚,他请我吃饭,人已经有点魔怔了。
他拿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字。
“明天听汇报的有五个人,甲方大老板,据说喜欢宏大叙事,开场我准备用一段排比句,你看气势够不够?”
“他们技术总监是德国留学回来的,严谨,我把所有数据来源和算法模型都做成了附录,万一他问呢?”
“还有他们市场总监,是个女的,据说特别感性,我是不是得准备几个煽情的故事?”
“还有……”
我打断他:“老A,你这方案本身已经95分了,你现在做的这些,是在干嘛?”
他一脸焦虑:“我想提到120分啊!这次机会太重要了,我必须得赢。
万一哪个细节没考虑到,让其中任何一个人不爽,这事就黄了。”
我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没再说什么。
我知道,我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
他已经被“在乎”这两个字绑架了。
结果,你可能也猜到了。
第二天的汇报,一塌糊涂。
后来听他团队的小年轻跟我吐槽,说A总在台上,完全不像平时那个挥洒自如的领导。
他一会儿想讲个故事打动市场总监,结果讲得磕磕巴巴,自己都快不信了。
一会儿又想秀一下严谨,开始背诵复杂的数据定义,听得人昏昏欲睡。
他全程都在看那几个大老板的脸色,试图从他们微小的表情变化里解读出点什么。
眉头一皱,他就心头一紧,赶紧跳到下一个话题;
身体往后一靠,他就觉得对方不耐烦了,说话语速都快了起来。
整个人就像一个信号时断时续的收音机,一会儿是这个台,一会儿是那个台。
充满了刺啦刺啦的噪音,就是没有一个清晰稳定的频道。
两个月的心血,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紧张、混乱、毫无焦点的“四不像”。
他太想赢了,太在乎每个人的看法了,结果他谁也没能说服,反而把自己最核心的优势——那份95分的方案,给讲成了不及格。
这事之后,老A大病一场,躺了一个礼拜。
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付出了120%的努力,却换来了一个负分的结果。
其实,这世上很多事,都坏在这三个字上:
太在乎。
你太在乎一件事,就给了这件事伤害你的权力。
你太在乎一个人,就给了这个人支配你的权力。
我们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累?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够,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
这个黑洞,叫“外部依赖型自我”。
什么意思?
就是你的自我价值感,不是由内而生的,而是建立在外部世界的回应之上。
别人夸你一句,你高兴半天,感觉自己被充电了。
别人否定你一句,或者只是一个不认同的眼神,你就瞬间泄气,开始怀疑人生。
你就像一颗无法自己发光的行星,所有的光和热,都依赖于外界那颗“太阳”——可能是你的老板、你的伴侣、你的客户,甚至是社交网络上一个陌生人的点赞。
当“太阳”照耀你时,你觉得自己光芒万丈。
当“太阳”被乌云遮住时,你就陷入一片冰冷的黑暗。
这种模式的可怕之处在于,你人生的遥控器,亲手交到了别人手里。
你所有的情绪、决策和行为,都在被别人操控,而你却误以为这是“重视”和“追求完美”。
老A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他为什么要把一个95分的方案,改成一个“四不像”?
因为他内心没有一个稳定的“价值内核”。
他不知道自己的方案到底好不好,他需要通过五个甲方的点头来确认“我的方案是好的”。
他的自我价值,必须由外界来盖章认证。
为了得到这个“认证”,他宁愿放弃自己最专业、最自信的判断,去迎合想象中别人的喜好。
他不是在做汇报,他是在乞讨。
乞讨一点认可,乞讨一点安全感。
一个人一旦开始乞讨,他就失去了所有的力量和魅力。
我见过一个做销售的姑娘,业绩特别好,是公司的销冠。
我观察了她很久,发现她身上有一种非常宝贵的特质:钝感。
她从来不会因为客户的拒绝而垂头丧气,也不会因为签了个大单而欣喜若狂。
她的口头禅是:“哦,好的。”
客户说:“你们产品太贵了,我再考虑考虑。”
她说:“哦,好的。
没关系,您先忙,这是我的资料,里面有几个我们帮客户降本增效的案例,您有空可以看看。”
不卑不亢,说完就走。
客户说:“你这个方案不行,完全没理解我的意思!”
她听完,点点头:“哦,好的。
那您看,是我对A部分的理解有偏差,还是B部分的逻辑您觉得不顺?
您方便再给我5分钟,我重新跟您对一下需求吗?”没有情绪,只有问题。
她就像一个顶级的棋手,对方的每一步棋,对她来说都只是一个盘面上的信息。
她要做的,就是根据这个信息,走出自己最优的下一步。
她不“在乎”客户的表扬或批评,她只“在乎”一个问题:
“我如何才能帮他解决问题?”
后来我们熟了,我问她,你被人拒绝、被人骂的时候,真的一点都不难受吗?
她给我讲了个故事。
她说她刚入行的时候,跟老A一模一样。
客户一个皱眉,她能琢t磨一晚上,是不是自己哪句话说错了。
为了签单,客户提什么要求她都答应,姿态放得极低。
结果呢?单子没签几个,人还搞得特别抑郁。
转折点,是她有一次去拜访一个很难搞的客户,被对方当着一群人的面,把她的方案扔在地上,说全是垃圾。
她当时脑子嗡的一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感觉天都塌了。
她冲出写字楼,一个人在马路边哭了半个钟头。
哭完之后,她突然想通了一个道理。
她说:“我发现,我之所以这么痛苦,是因为我觉得他否定我的方案,就是在否定我这个人。
我把我和我的工作,完全捆绑在了一起。”
“但那天我想明白了,方案是方案,我是我。
他说方案是垃圾,OK,可能我的方案确实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或者根本不符合他的需求。
这是‘事’的问题。”
“但这不代表‘我’是垃圾。
我的价值,不需要通过他的认可来证明。”
从那天起,她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建立了一个“内部记分牌”。
什么是内部记分牌?
就是评价自己一天工作的好坏,不再以“今天签了多少单”或者“客户有没有夸我”为标准。
她的标准是:
今天我有没有比昨天更懂我的产品?
今天我有没有至少和一个客户,进行了有价值的沟通(无论成单与否)?
今天面对拒绝时,我有没有保持心态平和,并从中复盘出一点可改进的东西?
你看,这三个标准,所有的一切,都在她自己的掌控之中。
当你的记分牌是内部的,你的心态就稳了。
签单,只是你做对了所有事情之后,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它是一种奖励,而不是你价值的全部。
没签单,也无所谓,我今天的记分牌上三项都打了勾,我就是成功的,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回家睡个好觉。
这,就是从“外部依赖型自我”,向“内部驱动型自我”的转变。
拥有“内部驱动型自我”的人,不是不在乎,而是“在乎”的东西不一样了。
他们不在乎结果,但极度在乎“过程”的质量。
他们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但极度在乎自己是否遵循了“原则”。
我有一个朋友,是国内顶尖的外科医生。
我问过他:“你在做一台长达十几个小时、决定人生死的复杂手术时,会紧张吗?会害怕失败吗?”
他说:“上手术台之前,我会把所有最坏的可能都推演一遍,把所有预案都做到极致。
那一刻,我是‘在乎’的,在乎的是准备得是否周全。”
“但是,一旦无影灯亮起,我拿起手术刀的那一刻,我的脑子里就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病人、没有家属、没有成功、没有失败。
只有血管、神经、组织……只有我手上的每一个动作,切开、分离、缝合……是否精准,是否到位。”
“我的世界,缩小到了手术刀尖那不足一毫米的范围。
那一刻,我是‘不在乎’的。
因为我知道,过度在乎结果,只会让我的手发抖。”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做到我的能力极限。”
这就是宗师级的境界。
把“在乎”,全部倾注在自己能100%掌控的“过程”里。
至于那个你无法100%掌控的“结果”,就把它交给天意。
尽人事,听天命。
前半句,是极度的“在乎”。
后半句,是极度的“不在乎”。
人生的绝大多数痛苦,都源于把这两句的顺序搞反了。
在该“尽人事”的时候,我们往往因为害怕失败而畏首畏尾,投入不足。
在该“听天命”的时候,我们又对结果耿耿于怀,纠结、焦虑、放不下。
我们总是在自己能掌控的地方“不在乎”,在自己掌控不了的地方“太在乎”,完美地活成了一个拧巴的悲剧。
怎么破这个局?
核心就一件事:建立你自己的“精神主权”
你要在内心深处,为自己加冕为王。
你的喜怒哀乐,你的价值判断,你的行动准则,最高解释权和最终裁决权,都必须在你,且只在你一个人手里。
这很难,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在教我们如何放弃这个主权,去换取集体和权威的认可。
“听话”,是很多孩子得到的第一句赞美。
而“听话”的本质,就是交出你的主权。
要拿回这个主权,不是靠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整套系统性的心法和工具,来重塑你的心智操作系统。
这是一个“破而后立”的过程。
你需要一把“思想的手术刀”,精准地切除那些从小被植入的、让你“在乎”别人看法的错误观念。
比如,你为什么会下意识地讨好别人?
往深了挖,可能是因为你童年时,只有在你表现得“乖巧”、满足父母期待时,才能得到爱和关注。
于是你的潜意识里刻下了一个剧本:“我必须满足别人,否则就不配被爱。”
这个剧本不被看见、不被改写,你就算读再多书,也依然会在关键时刻,不由自主地去讨好,去在乎。
你需要一个“认知的锚点”,在情绪的风暴里,帮你稳住心神。
比如,当你因为别人的批评而感到愤怒、羞耻时,这个“锚点”会立刻让你意识到:
我的情绪,只是因为我的“被认可”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这只是一个“需求”问题,而不是一个“我是谁”的问题。
有了这个锚点,你就能从情绪的漩涡里抽身出来,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平静地分析:
“他的批评里,有没有客观有效的信息?
有,就吸收;没有,就扔掉。”
你需要一套“决策的框架”,让你在面临选择时,不再依赖于外界可能的反应,而是依据自己内在的原则。
比如,当你在纠结要不要跳槽去一个看起来很美的公司时,外界的声音会很嘈杂:
“那家公司名气大!”“你现在的工作很稳定!”……
一个好的决策框架,会引导你问自己一些更本质的问题:
“哪个选择,更能让我的核心能力得到成长?”
“哪个选择,更符合我的人生价值观?”
“五年后,我会更感谢今天哪个选择?”
……
这些心法、工具、框架,不是什么玄学,它们是人类顶级智慧的结晶。
多年来,我一直在做的,就是从古今中外的智慧体系中,把这些最底层的“思维模型”挖掘、提炼、并验证出来。
我发现,一个人之所以能活得通透、强大,不在于他比别人更聪明,而在于他掌握了更高维度的思维模型。
当别人还在为“他为什么不喜欢我”而内耗时,掌握了“控制二分法”模型的人,已经清晰地知道,别人的看法在我掌控之外,我唯一能做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
当别人还在纠结“选A还是选B”时,掌握了“决策矩阵”模型的人,已经把各个选项的利弊,按照自己的人生权重,清晰地量化打分,得出了最优解。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给你混乱的大脑,装上了一个个功能强大的APP。
它们能帮你清理垃圾、杀毒、优化性能,让你从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一个主动的“现实创造者”。
我把这些年沉淀下来的,最核心的50个思维模型,整理成了一套电子书,名字叫《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
这套书的目的,不是给你任何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递给你50把钥匙。
当你遇到人际关系的困扰时,你可以用“汉隆的剃刀”这把钥匙,斩断不必要的猜忌;
可以用“非对称作战”这把钥匙,找到你在关系中的独特优势。
当你面临事业瓶颈时,你可以用“第一性原理”这把钥匙,回归初心,找到破局点;
可以用“复利效应”这把钥匙,让你看清长期坚持的力量。
《格物之道》的核心,就是帮你建立起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内部记分牌”和“精神主权”。
它会引导你,一步步地,把向外求索的目光,收回到自己的内心。
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自洽、圆融时,你就会发现,那个曾经困扰你许久的问题——“太在乎”,消失了。
不是你刻意去“不在乎”,而是你根本“没空在乎”。
你的全部心神,都聚焦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体验、创造、成长。
就像那个销冠姑娘,她不是不在乎客户,而是更在乎“如何帮客户解决问题”。
就像那个外科医生,他不是不在乎病人的生死,而是更在乎“如何把每一个手术步骤做到极致”。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在乎”。
是把有限的生命能量,从毫无意义的外部评判和结果焦虑中抽离出来,百分之百地投入到你能掌控的过程和原则之中。
当你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
你越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反而越会尊重你的态度。
你越不执着于某个结果,好的结果反而越容易不期而遇。
你越不试图去控制关系,你在关系中反而越有吸引力和主导权。
这,就是“道”。
它看似矛盾,却是宇宙运行的至理。
就像手里攥沙。
你攥得越紧,沙子流失得越快。
当你轻轻地把手摊开,你会发现,全世界的沙子,都在你的掌心。
所以,别再问“我该如何才能不在乎”了。
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问题是:“我应该把我的‘在乎’,放在哪里?”
把它放在你的每一次呼吸里,而不是别人每一次的掌声里。
把它放在你今天的每一个行动里,而不是明天的每一个未知里。
把它放在你内心的准则里,而不是世界喧嚣的标准里。
从今天起,为你自己活。
为你自己,建立一个坚不可摧的王国。
然后,你会发现,你不是不在乎了。
而是这个世界,终于开始在乎你了。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 版权声明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