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真的是一瞬间消失的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朋友老A,最近像变了个人。

几个月前,你但凡在他身边坐十分钟,就能感受到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怨气”。

不是怨天尤人那种外放的怨,而是一种向内坍缩的能量黑洞。

他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打开一个财经App,盯着某只股票的分时图,眼神空洞。

那只股票,是他曾经的明星创业项目的竞争对手,如今市值一骑绝尘。

然后,他会开始无意识地复盘。

“如果当时那个技术负责人我没有放走……”

“如果B轮融资时,我们没有那么傲慢,接受那个附加条款……”

“如果产品上线前,我们多做一轮灰度测试……”

这些话,我听了不下五十遍。

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分毫不差。

他就像一台被锁死的复读机,困在自己搭建的记忆囚笼里。

老A曾经是圈子里的明星。

名校毕业,大厂背景,踩着人工智能的风口,拉起一支顶配团队,做出的产品惊艳了半个行业。

最风光的时候,媒体称他为“下一个百亿先生”。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次致命的技术路线误判,叠加一轮突如其来的资本寒冬。

他的公司,那座他用青春和热血浇筑的大厦,在短短半年内,从璀璨到崩塌。

失败是创业的常态,我们都懂。

但老A的“坎”在于,他差一点就成了。就差那一口气。

这种“一步之遥”的失败,比彻头彻尾的惨败,更磨人,更诛心。

它会在你心里种下一个叫“不甘心”的魔鬼。

这个魔鬼,就是执念。

那段时间,老A的生活彻底停摆了。

老婆劝他出去旅行散心,他说没心情。

我们叫他出来喝酒,他来了,三杯下肚,就开始新一轮的“如果……”。

他甚至找人算过命,拿着自己和竞争对手的八字去合,想从玄学上证明对方的成功只是“运气好”。

他整个人,被那场失败“锚定”了。

像一艘船,在曾经触礁的地方,放下了沉重的铁锚,任凭海面潮起潮落,风景变幻,它都纹丝不动,只在原地锈迹斑斑。

他所有的生命能量,都在为一个已经死去的结果,做无休止的“陪葬”。

他坚信,只要自己复盘得足够彻底,就能找到那个“唯一的真凶”,就能在脑子里“赢”回来。

可他越用力,那执念的绳索就勒得越紧。

我看着他,就像看着一个在流沙里拼命挣扎的人,越动,陷得越深。

我没怎么劝过他。

因为我知道,对于一个深度执念的人,任何语言上的“想开点”、“往前看”,都是苍白的噪音。

你没在他那个坑里待过,你的所有安慰,在他听来,都像是站着说话不腰腰疼的风凉话。

你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更不可能拉起一个自己不想站起来的人。

直到上个月,我拉着他去了一趟云南。

没有去大理丽江,而是钻进了一个靠近边境的千年古寨。

寨子不大,藏在山坳里,一条清澈的溪流穿寨而过。

我们找了家临溪的客栈住下,每日无所事事,就是喝茶,发呆,看山。

老A依旧是那副丢了魂的样子。

第三天下午,我们顺着溪流往上游走,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听到一阵极富节奏的“叮叮当当”声。

声音是从一个不起眼的吊脚楼里传出来的。

我们走过去,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一块大青石上,借着从木窗透进来的天光,捶打着手里的银器。

那是一位银匠。

他面前摆着一张矮木墩,上面放着各种形态的锤子和錾子。

他没理会我们,甚至眼皮都没抬一下,全部心神,都在手里的那块银片和那把小锤上。

他的动作,不快,但极稳。

一锤,一锤,又一锤。

每一锤的落点、力道,都像是经过了精密计算,却又透着一股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阳光下,汗珠从他黝黑的额头滑落,银片上,细密的锤印像鱼鳞一样,在光线下闪烁着温润的涟涟。

我们就这样站着,看了足足半个小时。

没有交流,整个空间里,只有那清脆、绵密、仿佛能敲进人心里去的锤打声。

老A一开始还抱着手臂,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慢慢地,他的身体放松下来,眼神也从一开始的游离,变得专注。

他看的,不再是热闹,而是门道。

终于,老人停下来,拿起银片,对着光,眯着眼,仔细端详。

老A忍不住,轻声问了一句:

“老师傅,您这得敲多少下,才能成一个镯子啊?”

老人放下银片,抬起头,看了我们一眼,眼神清澈得像门前那条溪。

他笑了笑,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牙齿。

“敲多少下?记不得咯。”

“我们这行,论的不是敲多少下,而是每一锤,在不在它该在的地方。”

说完,他指了指木墩上一块已经成型的银器,那上面布满了数万个细小的锤印。

“你看,这成千上万锤,有一锤敲错了地方,力道不对,这片银子就‘死’了,后面再怎么补,都别扭。”

“可你要是每一锤都对了,敲着敲着,它自己就‘活’了,就成了它该有的样子。”

老A愣住了,追问:“那您怎么知道,每一锤都是对的呢?不会敲错吗?”

老人又笑了,拿起小锤,轻轻掂了掂。

“哪有不会错的。

刚学徒的时候,十锤里有八锤是错的,师傅的骂声比这锤子声还响。”

“敲得多了,错得多了,手就有了记性。

心也静了。”

“到了后来,你就不去想对错了。

你不想着要把它敲成什么样,也不想上一锤敲得好不好,更不想下一锤会不会敲坏。”

“你的眼睛里,只有当下这一个点。

你的手里,只有这一锤的力道。”

“你只管敲。物有物的纹理,人有人的呼吸,锤子下去,人、锤、物,三家合成一家,它自然就对了。”

老人说完,不再理我们,又低下头,开始了新一轮的捶打。

“叮,叮,叮……”

那声音,像山谷里的晚钟,一下一下,撞在老A的心上。

回去的路上,老A一言不发。

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那个能量黑洞,似乎有了一丝光。

晚上,我们在客栈的露台上喝茶。

他沉默了很久,突然开口,说的不是他的公司,也不是他的对手。

他说:

“我好像明白我错在哪了。”

“我一直以为,我的失败,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关键决策’的错误导致的。

所以我不停地复盘,想找到那个‘致命一锤’。”

“我把自己当成了上帝,以为只要找到了那个错误,在脑子里修正了它,我就能推演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成功的结果。”

“但那个老银匠点醒我了。”

“根本就没有什么唯一的‘致命一锤’。

我的失败,是我在过去那几年的无数个‘当下’里,成千上万锤,一点一点敲出来的。”

“我当时的每一锤,可能都带着浮躁,带着傲慢,带着对资本的幻想,带着对风口的迷信。

我的心,根本没在那块‘银片’上。”

“我输的不是某一个点,而是整个过程。是那无数个被我忽略、被我敷衍的‘当下’,累积起来,最终给了我一个‘必然’的结果。”

“而我这大半年,更可笑。

我停掉了人生所有其他的锤子,抱着那个已经被我敲‘死’了的废品,天天研究它当初是怎么死的。

我研究得越透彻,那个‘死’字,就刻得越深。”

“我所有的能量,都在跟一个‘尸体’较劲。”

他说这番话的时候,很平静。

没有了之前的激动和不甘,就像在说别人的故事。

我知道,那一刻,他的执念,那个捆绑了他大半年的魔鬼,真的消失了。

不是被他战胜的,不是被他想通的。

而是在他看到另一种生命状态,另一种坐标系时,那个他原来以为天大的、唯一的坐标系,瞬间就变得渺小,甚至可笑。

于是,他自己就从那个坐标系里,走出来了。

执念,到底是什么?

从能量的角度看,执念,就是一个“认知能量的闭环”。

你的全部心智,都围绕着一个点(失去的恋人、错过的机会、受过的伤害)疯狂运转,形成一个自我加强的能量漩涡。

你越是关注它,给它的能量就越多,它就变得越强大,越能控制你。

就像老A,他不断复盘,就是在不断给那个叫“失败”的能量团,喂养料。

为什么说道理劝不动?

因为道理,是在这个闭环之外的,根本进不去。你的能量场,是封闭的。

那为什么执念会“一瞬间”消失?

那一瞬间,发生的不是“说服”,而是“看见”。

是你的整个认知坐标系,发生了瞬间的崩塌和重建。

老A的坐标系,原来只有一根轴,轴的一端是“成功”,另一端是“失败”。他被钉死在了“失败”那一端。

而老银匠,给他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坐标系。

这个坐标系里,没有“成功/失败”这个维度,只有“过程/当下”。

老银匠的一生,就是对“过程”的极致诠释。

他的人生价值,不在于最终敲出了多少个“成功”的镯子,而在于那数十年如一日,每一锤的专注、投入和心手合一。

当老A的脑子里,突然多出了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甚至更高级的生命价值坐标系时,他原来那个单一的、脆弱的坐标系,就自动瓦解了。

这是一种“锚点置换”。

他原来的认知之锚,死死地抛在“结果”上。

老银匠让他看到了,锚,还可以抛在“过程”上。

一旦锚点换了,整艘船的方向,自然就变了。

之前那个让你死去活来的“巨浪”,在新航向上,可能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水花。

这就是“顿悟”。

不是你想通了什么,而是你看见了什么。

看见了更大的世界,看见了不同的活法,看见了你原来那个问题的“不值一提”。

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痛苦,都源于这种“认知坐标系的单一化”。

一个女孩子失恋了,痛不欲生。

她的坐标系里,只有“拥有他/失去他”这一根轴。她的世界,塌了。

可如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人生还有“自我成长”、“事业成就”、“探索世界”等等无数根更精彩的轴。

当她把人生的意义,从“爱情”这一个篮子里,分到更多篮子里去的时候,那个“失去他”的痛苦,就被稀释了。

一个中年人,没能在40岁评上高管,郁郁寡欢。

他的坐标系里,只有“职级高/职级低”。

可如果他看到,有人40岁辞职去种地,把一片荒原变成花园,活得自洽而丰盛。

有人40岁开始学一门乐器,在音乐里找到了灵魂的安宁。

他会突然发现,“职级”,只是社会这部巨大机器给你设定的一个游戏数值而已。

你可以不玩这个游戏,你可以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

执念的消失,往往不是因为我们找到了“答案”,而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全局”,发现原来的那个问题,根本“不是个问题”。

这是一种升维。

就像二维世界里的一只蚂蚁,被一个圆圈困住了,它怎么走都出不去,这就是它的执念。

你作为三维世界的我们,只需要轻轻把它拿起来,放到圈外。

对它来说,就是“一瞬间”,它就出来了。

那个“看见”的瞬间,就是一次自我提拎的“升维”。

这种顿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它的背后,是一套可以被刻意练习的底层心法。

你不可能总是指望生命中,恰好出现一位“老银匠”来点化你。

你必须学会,做自己的“银匠”,主动为自己构建更多元的认知坐标系,主动去“看见”更大的世界。

这,就是“格物”。

格,是探究,是衡量,是校准。

物,是你眼前的困境,是你内心的执念,是你所面对的整个世界。

在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我用了50个思维模型,来系统地阐述这套“主动升维,破除执念”的方法论,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书里提到的“第一性原理”模型,就是一把最锋利的解剖刀。

它教你层层剥开执念对象被赋予的情绪、意义和故事,把它还原成最赤裸裸的“事实”本身。

老A如果懂得用第一性原理,他会发现,那场“失败”,剥到最后,就是一堆数据、几份合同、一些代码的组合。

那个让他痛苦万分的“意义”,其实是他自己后加上去的。

再比如,“控制二分法”模型。这是古罗马斯多葛学派的智慧,它清晰地告诉你,要把世界分为“你能控制的”和“你不能控制的”两部分。

老A的痛苦,就在于他耗费了100%的能量,去作用于那个他100%不能控制的“过去”。

而这个模型,会像一个扳道工,强行把你的能量,切换到“你能控制的”轨道上来——你的当下,你的念头,你的下一个行动。

还有“逆向思维”模型。当你被一个执念困住,觉得“没有它我就活不下去”时,逆向思维会让你去思考一个截然相反的问题:

“如果我主动选择不要它,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能获得什么?”

这种思考,本身就是在创造一个新的、没有执念的平行世界,让你提前“看见”另一种可能性。

这50个模型,就像50个不同维度的“坐标系”。

你掌握得越多,你的认知维度就越丰富。

你遇到问题时,能调用的“解题思路”就越多。

你不会再轻易地被任何单一的价值体系所绑架,不会再把人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篮子里。

因为你知道,这个世界是多维的,人生是立体的。

此路不通,换条路走便是。

此轴不灵,换个轴活便是。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干啥就干啥,而是你不想干啥,就能不干啥。

真正的强大,不是你战胜了多少执念,而是你压根,就不会再轻易地产生执念。

从云南回来后,老A变了。

他不再复盘过去,也不再打听对手的消息。

他把那套算命的资料付之一炬,跟我说:

“我以前总想让天命给我一个交代,现在我明白,我的命,就在我的每一锤里。”

他解散了心里那个“复仇者联盟”,开始跑步,看书,陪伴家人。

两个月后,他加入了一个做农业科技的朋友的团队,从零开始,研究土壤改良和智慧灌溉。

前几天我们一起吃饭,他聊起大棚里的番茄长势,聊起不同菌种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眼睛里有光。

那种光,我见过。

和山谷里那个老银匠,低下头,看他手里那块银片时的光,一模一样。

是专注,是投入,是心无旁骛。

执念消失的那一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山没变,水没变,你失去的依然失去,你失败的依然失败。

但你看待世界的眼睛,变了。

那一刻,不是结束。

而是你,真正的生命的开始。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