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而不从是职场最聪明的对抗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上周,收到一个读者的私信,准确说,是一封长长的“血泪史”。

小伙子叫他小A吧,名校毕业,能力出众,进了一家很多人挤破头想进的大厂。

跟我年轻时一样,心气高,眼里容不得沙子。

觉得工作嘛,就是拼能力,讲逻辑,谁有道理听谁的。

结果,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的直属领导,一个我称之为“气球人”的家伙——肚子空空,全靠吹气和受气撑着。

每天的工作不是研究业务,而是研究领导的领导喜欢听什么话,琢’磨同级部门谁的黑锅可以拿来甩。

小A提交的方案,明明数据详实、逻辑严谨,到了领导那,被批得一文不值。

理由匪夷所思:“这个方案太直接了,没有给B部门留面子。”

“你这个数据太漂亮了,让老板觉得我们以前的工作都是狗屎吗?”

更绝的是,领导自己提个想法,颠三倒四,毫无逻辑。

小A当着团队的面,耿直地指出了三个致命的逻辑漏洞。

领导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没说话。

那次会议后,小A的日子就难过了。

项目报告,他的名字被排到最后;

重要的跨部门会议,他被“遗忘”了;

甚至连下午茶,点的都是他过敏的芒果。

小A憋着一肚子火,感觉自己像个困在玻璃瓶里的斗士,有力气,有想法,但处处碰壁,动弹不得。

他在信的末尾问我:

“哥,我是不是错了?

难道在职场,对的就是错的,错的才是对的?

我真的受不了了,每天都在写了删、删了又写的辞职信草稿里煎熬。

除了“要么忍,要么滚”,真的没有第三条路吗?”

看着他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

那时候,我也是这么一腔热血,觉得世界非黑即白。

遇到不公,第一反应就是拍案而起,正面硬刚。

结果呢?头破血流,成了团队里最“不合群”的那个刺头,有能力,但没人敢用你。

我回了小A八个字:

“顺势而为,从心而出。”

他秒回:“哥,不懂。”

我没再多解释。

因为我知道,这种智慧,不是靠一两句话能点透的。

它是一种内功,需要一个“场”来让你慢慢悟。

今天,我就把这个“场”铺开,我们聊聊职场里那条最隐秘,也最高明的第三条路——顺而不从。

什么叫“顺而不从”?

字面意思,顺着他,但不听从他。

这听起来很矛盾,像是一种精神分裂。

但实际上,这是东方智慧里极高的一种境界。

我喜欢把它比作“水”。

水,遇到石头,它不会用鸡蛋碰石头的姿态去硬撞。

它会顺着石头的轮廓,温柔地把它包裹起来,然后从旁边绕过去,继续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

水的形态是“顺”的,它随方就圆,不与任何障碍物发生刚性冲突。

但水的方向是“不从”的,它的目标永远是最低处,是汇入大海,这个终极目标,任何石头都无法改变。

职场也是一样。

那个“气球人”领导,那个不合理的制度,那些办公室政治,就是你前进路上的“石头”。

刚毕业的年轻人,血气方刚,总想着一脚把石头踢开,或者一头把石头撞碎。

这是“刚”。

结果往往是石头没碎,自己的脚和头先碎了。

还有一部分人,被磨平了棱角,觉得反抗不了,那就躺平吧。

石头让我停,我就停。

领导说一,我绝不说二。

这是“从”。

结果是,你成了石头边上的一滩死水,毫无生机,最终蒸发。

而“顺而不从”,是水的智慧。

“顺”,是顺应人性,顺应规则,顺应那个让你不舒服的“势”。

它要求你放下姿个人的情绪和对错观,把职场当成一个需要解谜的游戏场。

领导的愚蠢、同事的自私、客户的刁难,都只是游戏里的NPC(非玩家角色)和关卡设定。

你的任务不是去批判NPC为什么这么设定,而是研究他们的行为模式,然后找到最高效的通关方法。

“不从”,是内心的不盲从,目标的不动摇,底线的不退让。

它要求你在任何时候都清楚地知道:

我来这里,最终是为了什么?我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的底线在哪里?

你的身体和语言可以柔软,但你的精神内核必须坚硬如钢。

“顺”是术,是方法,是让你在复杂的环境里活下来,并且活得舒服的润滑剂。

“不从”是道,是目的,是让你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和妥协里,不迷失自己,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压舱石。

只“顺”不“从”,是油腻的老油条。

只“从”不“顺”,是天真的愣头青。

只有“顺而不从”,才能成为一个既能融入环境,又能改变环境的“破局者”。

我给小A讲了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很多年前,我还在一家公司做项目经理。

当时的老板是个典型的技术狂人,能力超强,但情商基本为负。

他经常在半夜三点给你打电话,不是因为什么紧急情况,就是因为他突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

有一次,我们一个项目已经到了收尾阶段,客户都很满意了。

老板半夜打电话给我,说他觉得A模块的底层架构可以换成一种更前沿的技术,这样“更酷”。

我当时一听,头都炸了。

换底层架构?意味着整个模块要推倒重来,测试、文档、交付日期,全部都要延期。

而那个所谓的“更酷”的技术,并没有在性能上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提升,只是老板个人的技术洁癖发作。

当时团队里一个新来的小伙子,跟我当年一样,一听就炸了。

在第二天的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跟老板一条条地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这个决定有多愚蠢,会给项目带来多大的灾难。

老板的脸当场就黑了。

技术狂人最恨别人质疑他的技术判断。

那次会议不欢而散。

后来呢?老板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已经给那个小伙子判了死刑。

那个项目结束后,小伙子就被以“沟通能力不足”的理由,调到了一个边缘部门。

而我,是怎么做的?

那天晚上接到电话,我第一句话是:“老板,这个想法太牛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您在技术上的前瞻性,真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先“顺”,把他的情绪价值拉满。

让他觉得,我是“自己人”,是懂他、崇拜他的。

然后,我接着说:“您这个思路给了我很大启发。

我现在马上召集核心成员,我们连夜研究一下,怎么把您的这个天才构想,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时间落地。

明天早上九点,我给您一个详细的方案。”

你看,我没有说“不”,也没有说“好”。

我说的是“我们研究一下怎么落地”。

这就是“不从”的开始。

那天晚上,我带着团队,根本没去研究怎么“换架构”,而是做了两件事:

第一,把老板这个“新构想”的价值,最大程度地“榨干”。

我们讨论的是,这个新技术虽然不适合用在这个项目上,但它能不能作为我们下一个项目的技术储备?

能不能写成一篇技术分享,提升团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第二,做了一个详细的“风险报告”,注意,不是“反对报告”。

报告里,我用最详尽的数据,把“换架构”这件事,翻译成了老板能听懂的语言——成本。

“如果要换,我们需要增加XX人/天的工作量,项目延期XX天,预算超支XX万。

同时,由于新技术的不稳定性,有XX%的风险会导致线上事故,按照合同,我们将赔付客户XX万。”

整个报告,没有一个字在说“老板你错了”,全是在客观地、专业地、量化地分析“代价”。

第二天早上,我把两份东西一起交给了老板。

一份是《关于XX新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与应用白皮书》,把他那个想法拔高到了战略层面。

另一份是《XX项目架构升级的量化风险评估》。

老板看了十分钟,然后抬头跟我说:“嗯,这个白皮书想法不错,你们整理一下,下周给全公司做个分享。

至于这个项目,还是按原计划来吧,稳定压倒一切。”

一场风暴,就这么过去了。

那个跟我一起熬夜的团队,不仅没有因为老板的“瞎指挥”而内耗,反而因为那份“白皮书”,拿到了当季度的“技术创新奖”。

而我,既保住了项目,又保住了团队,还让老板觉得,我是一个既懂他,又能替他“把想法落地”的得力干将。

这就是“顺而不从”。

“顺”的是他的情绪,是他的面子,是他的权威。“

不从”的是他那个不合理的指令,是我要对项目结果负责的那个“心”。

我把水绕过了石头,还顺便从石头上带走了一些青苔,滋养了我自己的土地。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到“顺而不从”呢?

这里面有三“顺”三“不从”的六字心法。

先说三“顺”:顺情绪,顺程序,顺人性。

第一,顺情绪:提供“情绪价值”,是职场最高级的润滑剂

你要明白,任何领导,首先是个人,是人,就有被尊重、被认可、被看见的需求。

尤其是在下属面前,他的“权威感”是他的生命线。

当领导提出一个很傻的指令时,你的第一反应绝对不能是“这太傻了”。

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老板/领导,您这个想法角度很新颖/很有启发/考虑得很周到。”

先肯定,再肯定,再肯定。

这不是拍马屁,这是“沟通同步”。

就像你要跳上一辆行驶的火车,你得先跟它保持同样的速度,才能安全地上去。

你直接反驳,就是以静止的状态去撞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结果只能是你被撞飞。

先把他的情绪顺了,让他觉得你们在“同一辆车”上,他才会给你开口说第二句话的机会。

记住,职场上,60%的沟通,是情绪,40%才是内容。

情绪不顺,内容说得再有道理,也是噪音。

第二,顺程序:尊重“程序正义”,是保护你自己的金钟罩

什么意思?

就是流程上,要做到无可挑剔。

领导让你做一件你觉得不对劲的事,比如,让你去催促另一个部门。

你明知道会得罪人,而且也催不动。

直接拒绝?“领导,这事我干不了。”——这是愣头青。

默默接受,然后去硬催?“领导让我来的。

”——这是甩锅侠,死得更快。

正确的做法是,先答应下来:“好的领导,我马上去办。”

然后,把这件事“程序化”。

发一封正式的邮件,抄送相关的所有人,包括你的领导。

“尊敬的XX领导,根据XX领导在XX会议上的指示,关于XX项目,我们需要贵部门在XX时间前提供XX支持。

目前项目进度……,如无法按时获得支持,可能会产生XX影响。

烦请尽快回复,谢谢!”

你看,你做了吗?做了。

你攻击任何人了吗?没有。

你只是在陈述事实,走一个“标准流程”。

这封邮件发出去,压力就从你一个人身上,转移到了那个部门,以及你领导的身上。

如果事情办成了,是你的功劳。

如果事情没办成,责任也不是你的,因为你已经尽到了“程序性”的告知义务。

这就是“顺程序”。

把所有不合理的、有风险的指令,都用“阳光下的程序”去执行一遍。

这个过程,既是执行,也是风险隔离。

第三,顺人性:看透“利益诉求”,才能找到真正的钥匙

你必须深刻地理解,你领导的行为,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什么。

他为什么会提那个愚蠢的要求?

不是因为他傻,而是因为那个要求能满足他某个更深层的“利益”。

可能是为了向他的老板表功;

可能是为了抢占某个部门的地盘;

可能是为了掩盖他之前的某个失误。

你不要去跟他的“行为”对抗,你要去理解他行为背后的“诉G”。

理解了,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药”。

就像我那个老板,他要换架构,诉求不是真的要“换”,而是要彰显他的“技术逼格”。

那我给他的“解药”,就是一份能彰显他逼格的“白皮书”,而不是跟他争论换架构的对错。

所以,当领导让你做一件“蠢事”时,你要像个侦探一样在心里问自己:

“他做这件事,到底想得到什么?他最怕失去什么?”

想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拿出既能满足他的“利益”,又能保住你的“目标”的替代方案。

这就是顺人性。

顺着他的欲望去思考,而不是逆着他的指令去行动。

说完了三“顺”,我们再来说更核心的三“不从”:不从心,不从标,不从道。

第一,不从心:你的心,是你最后的堡垒。

这是“顺而不从”的根基。

你可以假装顺从,但你的内心,绝对不能真的“从”了。

很多人,一开始是假装顺从,演着演着,就真信了。

领导的PUA,听多了就觉得“我是不是真的不行?”;

不合理的规则,遵守久了就觉得“世界本该如此”。

最后,自己也变成了那个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怎么守住这颗心?

你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内在评价体系”。

你要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价值,不是由你的领导决定的,而是由你的能力、你的作品、你在市场上的稀缺性决定的。

领导的批评,如果是对的,那就吸收;

如果是错的,那就当成耳旁风。

他说你不行,你心里要有个声音告诉自己:“那是他的认知局限,不是我的问题。”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疏离感”。

身体在办公室,但你的灵魂,在高处俯瞰着这一切,看着那个叫“领导”的NPC和那个叫“我”的角色在演戏。

当你能做到这一点时,你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内耗和情绪波动了。

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只是游戏,而你,是那个清醒的玩家。

第二,不从标:永远别忘了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领导给你的,是“任务”(Task)。

而你自己心里要有的,是“目标”(Objective)。

“任务”是把这个报告做了。“

目标”是这个报告要达到什么效果。

“任务”是去跟客户开会。

“目标”是在会上拿到客户的确认。

愚蠢的领导,经常会给你一个“妨碍目标”的“任务”。

比如,让你在报告里,删掉一个虽然真实、但不好看的数据。

这个“任务”你顺不顺?

当然要顺。

口头上先答应:“好的领导,我马上处理。”

但你心里的“目标”没有变:这份报告要真实、有效地反映项目情况,并为下一步决策提供支持。

所以,你“不从标”的做法是:

你可以提交一个“美化版”的报告给领导,满足他“面子”的需求。

但你手里,必须攥着一份“真实版”的报告。

在关键的时候,用“私下沟通”或者“补充说明”的方式,把真实情况传递给需要知道的人。

或者,你可以换一种呈现方式。

那个不好看的数据,你不用数字,用趋势图。

趋势是向上的,只是某个点掉了下来。

这样既呈现了事实,又不会那么刺眼。

这就是“创造性执行”。

表面上,你完成了领导的任务。

实际上,你用更聪明的方法,实现了你自己的目标。

守住目标,你才不会在繁杂的指令中,迷失方向。

第三,不从道: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

“顺”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法律和道德。

我们可以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一些灵活的策略,但绝不能突破做人的底K。

让你做假账,让你欺骗客户,让你出卖同事……这些,是红线,是高压线,一步都不能退。

这不是“顺”,这是同流合污。

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抱有任何幻想,也不需要什么“智慧”了。

直接、明确、毫不含糊地拒绝。

并且,开始默默地收集证据,然后寻找下一个码头。

因为一个要求你“从道”的平台,已经不是“石头”了,而是一个“粪坑”。

你待在里面,只会被淹没和同化。

守不住“道”,你所有的“术”都会变成助纣为虐的工具,你的人生,也就从根上烂掉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格物之道》里,我花了很多篇幅去写的一个核心思维模型——“控制二分法”。

这个古老的斯多葛哲学智慧告诉我们,要把世界上的事,清晰地划分为两类:

我们能控制的,和我们不能控制的。

我们不能控制什么?

天气,出身,别人的看法,以及,你那个“气球人”领导的愚蠢。

为这些你不能控制的事情生气、焦虑、愤怒,是世界上最大的能量浪费。

我们能控制什么?

只有一件事: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反应。

面对领导的愚蠢,你可以选择硬刚,被撞得头破血流;

你可以选择躺平,变成一滩死水;

你也可以选择“顺而不从”,像水一样,柔软地绕过,坚定地前行。

你看,虽然你无法选择你的领导,但你可以选择你应对他的“姿态”。

这个“姿态”,就是你的自由,就是你的修行,就是你比他高明的地方。

“顺而不从”的本质,就是把能量从“抱怨外部”转向“建设内部”。

它需要你调用一系列的思维模型。

比如,你需要“第二序思维”,去预判硬刚的连锁反应;

你需要“信息不对称”的意识,去洞察领导背后的利益诉求;

你需要“反脆弱”的能力,在一次次不合理的指令中,锻炼自己的应变和创造力。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套内功心法。

单独看一个,可能只是个小技巧。

但当你把它们系统地掌握,融会贯通时,你就能在任何复杂的局面下,瞬间看透本质,找到最优解。

我把这些年,自己摸爬滚打,从无数的坑里总结出来的50个这样的底层思维模型,都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教你具体的“一招一式”,而是帮你重塑你的“思维操作系统”。

从最底层的“清扫心智”,到“决策模型”,再到“系统思维”和“博弈与概率”,最后归于“智慧圆融”。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递给你一套工具,让你自己去“格物”,去探究万事万物背后的规律。

当你掌握了规律,你就不再需要问别人“我该怎么办”,因为你已经拥有了自己生成答案的能力。

职场只是我们人生修行的一个道场。

你在这里学会的“顺而不从”,可以用在与伴侣的沟通上,可以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甚至可以用在你与自己命运的相处上。

最后,说回小A。

那天我跟他聊完后,他没再提辞职的事。

上个月,他给我发了条信息,说他们部门因为一个新项目,跟另一个强势部门起了冲突,剑拔弩张。

他的“气球人”领导,本能地想甩锅、想退缩。

小A用我教他的方法,先是把领导一顿“猛夸”,说他“高瞻远瞩,早已看透了合作的风险”,然后话锋一转,说“正因为风险大,才更需要您这样的帅才坐镇指挥,我们这些小兵在前面冲,也需要您在后面给我们撑腰啊!”

几句话,把领导架到了“主帅”的位置上,让他退无可退。

然后,小A带着团队,把所有可能的风险点,合作的模式,利益的分配,都做成了详细的方案,让领导去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

整个过程,他把面子和决策权,都给了领导。

但项目的实际走向,却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最后,项目大获成功。

领导在全公司大会上,点名表扬了小A,说他“有大局观,善于啃硬骨头”。

小A说:“哥,那一刻,我好像有点懂‘顺而不从’了。

我没跟他吵,没跟他闹,但我保护了我的团队,拿到了我想要的结果。

最爽的是,他夸我的时候,还真以为那是他自己的功劳。”

我笑了。

这,就对了。

真正的对抗,不是在台面上跟你的对手一决生死。

而是,在对手看不见的地方,完成你自己的布局,实现你自己的目标,甚至,让对手心甘情愿地,为你的目标服务。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当你还在纠结于“对错”时,高手已经在思考“利弊”了。

当你还在纠结于“利弊”时,宗师已经在布局“势能”了。

“顺而不从”,就是从“对错”的陷阱里爬出来,学会用“利弊”做武器,最终去积累和引导“势能”的顶级智慧。

送给每一个,曾经或正在玻璃瓶里挣扎的你。

别再硬刚了,那是消耗。

也别躺平了,那是放弃。

学着像水一样去战斗吧。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24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