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几个老友喝茶。
其中一个,我们叫他老K,是做工程的,管着上百号人,在工地上说一不二,雷厉风行。
可一提到他儿子,一个刚上小学的男孩,他就瞬间从“指挥官”变成了“投降兵”。
他端着茶杯,眉头拧成一个川字,说,真不知道怎么了,这孩子最近就像个“破坏大王”。
你跟他说话,他爱答不理,但你一转身去忙自己的事,他就开始搞事情。
你正在打电话,他非要凑过来大声唱歌。
你在看一份文件,他把水彩颜料“不小心”洒在上面。
你刚拖干净的地,他穿着沾满泥的鞋子“啪嗒啪嗒”跑个来回。
老K说,我跟他讲道理,他要么就瞪着眼睛不说话,要么就说“我不是故意的”。
我发火吼他,他就“哇”地一声哭出来,哭得你心烦意乱,最后还得去哄他。
最让他崩溃的是前天晚上。
他加了一宿的班,赶一份重要的标书,凌晨三点才睡。
早上七点,被儿子的尖叫声吵醒。
冲到客厅一看,他昨天刚买的一个限量版高达到地支离破碎。
儿子手里拿着高达的一条腿,脸上是一种既害怕又得意的复杂表情。
老K说,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的血“嗡”地一下就冲到了头顶。
我没忍住,过去抓着他,照着屁股就是几巴掌。
孩子愣住了,没哭,就那么看着我。
过了一会儿,才憋出一句话:我就是想看看它能不能像电视里那样变形……
老K把杯子里的茶一饮而尽,声音里满是疲惫和无力。
他说,少康,你说这孩子是不是天生就是来跟我作对的?
我管得住上百个工人,怎么就管不住这一个才到我腰高的小屁孩?
我没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续上茶,问了他一个问题。
我说,老K,你有没有在野外见过一种植物,为了能晒到太阳,拼命从石头的缝隙里钻出来,长得歪歪扭扭,奇形怪状?
老K愣了一下,说,见过啊,怎么了?
我说,你会觉得这棵植物“不听话”、“故意捣乱”吗?
他说,那怎么会?它那是为了活命啊,为了阳光。
我笑了。
我说,你看,你对一棵植物,都能抱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慈悲。
为什么面对你的孩子,就只剩下了评判和愤怒?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尤其是那些让我们头疼的“坏”行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就像那棵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植物,姿势虽然不好看,但它的方向,永远是指向“阳光”的。
这个“阳光”,就是他内心最深处、最迫切的“需求”。
孩子的语言系统发育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他无法像成年人一样,清晰地表达“爸爸,我感觉被你冷落了,我需要你的关注”,或者“妈妈,我今天在幼儿园受了委屈,我需要你的安慰”。
他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行为”。
行为,是孩子最原始、最诚实的语言。
所以,当一个孩子开始出现所谓的“问题行为”时,他不是在向我们“挑衅”,而是在用他唯一会的方式,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父母,都当了“差评师”,而不是“翻译官”。
我们习惯于第一时间给行为贴上标签:
“不听话”、“没礼貌”、“故意捣乱”、“自私自利”、“谎话连篇”。
然后,我们就开始动用我们的“权力”,去“纠正”这个行为。
讲道理、指责、惩罚、吼叫、甚至打骂。
我们就像一个蹩脚的医生,病人说头疼,他就给个锤子,想把“头疼”这个症状敲掉。
他从来没想过去探究一下,这个“头疼”背后,到底是没睡好,还是脑子里长了个瘤子。
我们花了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去对抗那个“行为”本身,却花了不到百分之一的时间,去思考那个行为背后的“需求”。
结果呢?
我们累,孩子也累。
我们委屈,孩子也委屈。
亲子关系,就在这种日复一日的“行为战争”中,被消耗得千疮百孔。
我们总抱怨,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
其实,是我们自己,亲手关上了那扇通往他内心的门。
我有一个朋友,在上海做高管,女儿上初中,是别人眼里的“天之骄女”,成绩优异,多才多艺。
但有段时间,她发现女儿开始偷家里的钱。
一开始是十块二十块,后来发展到一百两百。
她又震惊又痛心。
她想不通,自己家境优渥,女儿每个月的零花钱是同学的好几倍,她为什么要偷钱?
她第一反应,就是女儿学坏了,被外面的坏孩子带坏了,或者染上了什么不良嗜好,比如去游戏厅,或者……早恋?
她把女儿叫到书房,关上门,像审犯人一样盘问。
“说!钱花到哪里去了?”
“你是不是跟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了?”
“你要是不说实话,我就把你所有的卡都停了!”
女儿一开始还辩解,说自己没拿。
在妈妈咄咄逼人的质问和连环的“罪名”下,她彻底崩溃了。
她开始哭,开始沉默,最后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拒绝和妈妈有任何交流。
朋友彻底没辙了,打电话给我,问我该怎么办。
我告诉她,你现在要做的,不是继续“审问”,而是“道歉”。
为你的“有罪推定”道歉,为你的“不信任”道歉。
然后,你要做的,是当一个“倾听者”,而不是“法官”。
她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做了。
那天晚上,她没有再提钱的事,而是给女儿端去一杯热牛奶,坐在她床边,跟她聊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她讲自己小时候因为嘴馋,偷过家里一毛钱去买糖吃,被外婆发现后,心里是多么害怕。
讲着讲着,她哭了。
女儿看到妈妈哭了,也哭了。
就在那种柔软而悲伤的氛围里,女儿终于说出了真相。
原来,她们班里有个女孩,家庭条件很困难,妈妈生了重病,连午饭钱都经常没有。
班里有些同学因此嘲笑她、孤立她。
女儿觉得她很可怜,就偷偷把自己的零花钱给她,后来零花钱不够了,就开始拿家里的钱。
她之所以不敢告诉妈妈,是因为她觉得,妈妈一直希望她是一个“完美”的女儿,只和成绩好的同学玩,不要去管那些“乱七八糟”的闲事。
她怕妈妈知道了,会骂她“拎不清”,会不准她再跟那个女孩来往。
“偷钱”这个行为,像一把锋利的刀,刺痛了母亲的心。
但行为背后那个“需求”呢?
是对弱者的“同情”,是维护同学尊严的“善良”,是对妈妈“不理解”的“恐惧”。
这些,才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而真实的部分。
如果我那个朋友,继续当她的“法官”,用她的权威和愤怒,去砸那座“行为的冰山”,结果会怎样?
她也许能暂时制止“偷钱”这个行为。
但她会把女儿心底最珍贵的“善良”和“同情”一起冻住。
她会让女儿得出一个结论:善良是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是会被妈妈惩罚的。
下一次,当女儿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她会选择视而不见,会选择明哲保身。
一个精致的、冷漠的利己主义者,就这么被“培养”出来了。
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拒绝做那个“翻译官”,拒绝去看一看,那刺眼的行为背后,到底藏着一颗怎样柔软的心。
四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行为翻译官”呢?
这需要我们放下三样东西。
第一,放下我们的“面子”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孩子的行为反应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那个行为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让我们“没面子”。
在亲戚朋友面前,孩子不大方、不叫人,我们觉得丢脸。
在商场里,孩子哭闹打滚要买玩具,我们觉得尴尬。
在老师面前,孩子被告状说上课不守纪律,我们觉得无地自容。
我们的情绪,第一时间不是指向“孩子怎么了”,而是指向“我该怎么办”。
这份对“面子”的执着,像一副有色眼镜,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孩子的真实需求,而是我们自己被冒犯的“尊严”。
我曾经在一次旅行中,住在一个古镇的客栈里。
客栈老板娘有个四五岁的儿子,特别调皮。
有个客人刚入住,行李箱还没打开,那孩子就跑过去,把一杯酸奶倒在了人家的行李箱上。
那个客人是个年轻姑娘,脸色当时就变了。
我心想,这下完了,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结果,那个老板娘走过去,第一件事,不是去骂她的孩子,而是非常诚恳地向那个姑娘道歉。
她说,对不起姑娘,弄脏了你的箱子,我马上给你清理,所有因此产生的费用都由我来承担。
安抚好客人后,她才蹲下来,看着她的儿子,语气很平静地问:
“宝宝,你是不是很想帮阿姨把行李箱变得更漂亮?”
那个孩子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
老板娘笑了,摸摸他的头说:
“你的想法很好,很有创意。
但是酸奶是用来喝的,它会让箱子变得黏糊糊的。
下次你想让什么东西变漂亮,可以先来问问妈妈,妈妈跟你一起想办法,好不好?”
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吼叫,没有一次拉扯。
一场即将爆发的冲突,就这么被她化解了。
我后来跟她聊天,我说你脾气真好。
她说,哪有什么好脾气。
只是我知道,他那个年纪,分不清“帮忙”和“捣乱”的区别。
在他看来,他是在用他最喜欢的东西(酸奶),去欢迎一个新来的客人。
这是他的“示好”,是他的“社交货币”。
我如果当着客人的面打他骂他,我倒是保住了“面子”,赢回了一个“会教育孩子”的名声。
但我儿子呢?
他会觉得,示好是错的,分享是错的,他会变得不知所措,下一次,他可能就缩回去了,变成一个冷漠的孩子。
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内心重要?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放下我们的“疲惫”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极其消耗心力的“劳动”。
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白天在职场上厮杀,应对着KPI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晚上回到家,常常已经是身心俱疲。
这时候,我们最渴望的,是安静,是休息,是“别来烦我”。
而孩子,恰恰是那个最不懂“察言观色”的存在。
他才不管你今天是不是受了老板的气,签没签下那个大单。
他只知道,他等了你一天,他有很多话想跟你说,有很多游戏想跟你玩。
于是,我们最疲惫的时刻,往往是孩子需求最旺盛的时刻。
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
当一个疲惫的成年人,面对一个精力旺盛、需求满满的孩子,我们的“心力账户”是严重透支的。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几乎不可能有耐心和智慧去做一个“翻译官”。
孩子的多问一句,在我们听来,就是“挑战”。
孩子的磨蹭一下,在我们看来,就是“对抗”。
孩子的无心之失,在我们眼里,就是“故意”。
我们所有的反应,都会被“疲惫”这个放大器,放大成“愤怒”和“不耐烦”。
我们成了“一点就着”的煤气罐。
我认识的一个妈妈,她跟我说,她最怕的就是下班回家,推开门的那一瞬间。
她说,只要一想到回家就要面对孩子的哭闹、老公的沉默和一堆干不完的家务,她就在公司楼下,宁愿在车里多坐半个小时。
那半个小时,是她一天当中,唯一属于自己的时间。
后来我给她提了个建议。
我说,你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地方,哪怕是公司的卫生间,花十分钟时间,做一个“情绪隔断”。
闭上眼睛,深呼吸。
告诉自己,工作的角色,已经结束了。
现在,我要切换到“妈妈”和“妻子”的角色。
把工作中的烦躁、压力、疲惫,都暂时“打包”,放在门外。
这十分钟,就是给你的“心力账户”做一次紧急充值。
她说,她试了。
效果出奇地好。
当她不再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她发现,孩子的哭闹,好像没那么刺耳了。
老公的沉默,好像也没那么可恨了。
她开始有心力去观察,孩子今天为什么哭闹?
是因为白天跟小朋友闹矛盾了?还是因为想念妈妈了?
她开始有能量去沟通,问问老公,今天工作是不是不顺利?
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你看,环境没变,人也没变。
只是因为她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情绪缓冲区”,让自己从一个“枯竭”的状态,回到了一个“有电”的状态。
她就有能力,去看见那些被疲惫所掩盖的“真相”。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在要求自己去理解孩子之前,请先学会“放过”自己。
累的时候,就承认自己累了。
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很累,需要先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后,我全身心地陪你。
这份“坦诚”,比你带着情绪的“伪装陪伴”,质量要高一百倍。
这份“边界”,也是在教孩子,如何尊重和体谅他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放下我们的“执念”
这个“执念”是什么?
是我们头脑中那个“理想孩子”的范本。
他应该懂事、听话、成绩好。
他应该大方、自信、有礼貌。
他应该独立、坚强、不给大人添麻烦。
我们拿着这个“范本”,像一个拿着标准答案的考官,去批改我们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孩子。
这里不对,扣分。
那里不符,划掉。
我们总想把孩子“修正”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却忘了他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他有他自己的生命轨迹和成长节奏。
我们总想把自己的遗憾,在孩子身上弥补。
我们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希望孩子去实现。
我们自己没达到的人生高度,希望孩子去企及。
这种执念,就是亲子关系里,最沉重的“枷锁”。
它让我们看不见孩子本来的样子。
我曾经用了很多年,去探究人性、商业、乃至万事万物背后的规律。
我发现,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经营企业,亦或是处理两性关系,其底层的“心法”都是相通的。
那就是,你必须先学会“看见真实”,而不是活在“你的想象”里。
你连问题都看不清,怎么可能找到答案?
我把这些年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整理成了一套思维模型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里面没有育儿的“标准答案”,因为它根本不存在。
它提供的是一套“认知工具箱”。
比如,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孩子这个“行为”背后,最底G的、不可动摇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是生存?是爱?是链接?还是价值感?
比如,用“逆向思维”去思考,我想要一个“不哭闹”的孩子,那么,我应该提供一个怎样的“环境”和“满足”,才能让“哭闹”这个行为变得没有必要?
再比如,用“系统思维”去思考,孩子的问题行为,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它是整个“家庭系统”动力失衡的一个“症状”和“警报”。
这个警报,在提醒系统的哪个部分需要被调整?是夫妻关系?还是我自己的内在状态?
这50个思维模型,就像50把不同形状的钥匙,它们不能直接帮你打开“孩子心门”这把锁,但它们能教会你,如何去“看懂”这把锁的内部结构,然后,你自己去“配”出那把独一无二的钥匙。
这个过程,就叫“格物”。
去探究事物的原理,去看见真相。
当你学会了“格物”,你会发现,教育孩子,不再是一场“权力斗争”,而是一场迷人的的“探索之旅”。
孩子不再是你需要去“改造”的对象,而是引领你去“看见”更深层自己的“向导”。
他用他的“不完美”,来疗愈你童年时的“未被满足”。
他用他的“小问题”,来映照你人生中的“大课题”。
这是一场相互成就的旅程。
回到开头老K的故事。
那天喝完茶,我对他说,你先别急着去“修好”你那个高达,也别急着去跟你儿子“算账”。
你今天回家,什么都别做。
就做一件事。
把你那个已经稀巴烂的高达,用一个漂亮的盒子装起来,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然后,等你儿子放学回来,你把他拉到跟前,认真地告诉他:
“儿子,爸爸想过了,这个高达,是爸爸的宝贝,但爸爸不应该把它放在你很容易就能拿到的地方,这是爸爸的失误。”
“你把它弄坏了,爸爸非常非常心疼,也很生气。
但是,爸爸更不应该因为生气就打你,这是爸爸的错,爸爸向你道歉。”
“这个坏掉的高达,爸爸不扔掉,也不修复了。
我们就把它摆在这里,让它提醒爸爸,第一,爸爸的宝贝要自己放好;
第二,无论多生气,都不能打自己的宝贝儿子。”
老K当时听得目瞪口呆。
他说,这……这能行吗?那我做老子的威严何在?
我说,你那点“威严”,除了能换来孩子的“恐惧”和“疏远”,还能换来什么?
你试试看,用一次“真诚”,去交换孩子的“信任”。
上周,老K给我发了条信息。
他说,他照我说的做了。
他儿子当时的表情,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是一种极度震惊、不敢相信,然后慢慢化为了泪水。
但那不是委屈的泪,而是一种被理解、被接纳后,如释重负的泪。
那天晚上,儿子睡觉前,主动跑到他书房,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
“爸爸,对不起。
我爱你。”
老K在信息的最后说:
原来,管住一百个人,靠的是制度和权力。
而赢得一个孩子的心,靠的,仅仅是一次弯腰,和一句“对不起”。
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那棵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歪歪扭扭的小树。
它所有的努力,不过是为了离头顶那片温暖的阳光,更近一点。
而我们,作为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看见它的努力,然后,小心翼翼地,帮它搬开那块压在它身上的石头。
仅此而已。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