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要急老天自有安排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最近把公司干到了悬崖边上。

他来找我喝茶,人坐在我对面,可魂不在。

整个下午,他几乎都在重复一件事:接电话,回信息,处理各种焦头烂额的突发状况。

一会儿是海外仓爆仓,货进不去。

一会儿是物流商涨价,成本失控。

一会儿是平台改规则,流量断崖。

一会儿是核心员工要离职,带走半个团队。

他像一个四处漏水的木桶,拼命地想用十根手指去堵住二十个窟窿。

两泡茶的工夫,他肉眼可见地憔悴下去,眼里的红血丝,像蛛网一样爬满了整个眼球。

我静静地看着他,没说话。

我知道,这时候任何安慰都是苍白的。

他对我说:“康哥,我快顶不住了。

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屁股的烂事。

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开一辆失控的卡车,油门踩到底,刹车失了灵,前面就是万丈深渊。

我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

他抓了抓头发,一绺一绺地掉。

他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拼了命地往前冲,可事情却越来越糟?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给他续上水,说:“你错就错在,太急了。”

他愣住了,像是没听懂。

“急?”他说,“现在这个时代,不急行吗?一步慢,步步慢。

我稍微一停,就会被对手超车,被时代淘汰。快,就是一切。”

我摇摇头。

我说,你这不是快,是“燥”。

心里长了草,风一吹,烧得慌。

我问他:“你吃过文火慢炖的东坡肉吗?”

他不明所以,点点头。

我说:“一块上好的五花肉,处理干净,放进砂锅里,加上黄酒、酱油、冰糖、葱姜,最关键的是什么?”

他想了想:“火候?”

“对,是火候。

你不能用大火,大火一攻,外面焦了,里面还是生的,肉质会变得又柴又硬,神仙也救不回来。”

“必须用最小的火,让它在锅里似开非开,咕嘟咕嘟,慢慢地煨。水汽不能跑,香气要锁住。

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这个过程,你急吗?”

我说:“你不能急。你只能等。

你把所有该做的事情做到位,把所有的料配齐,把火调到最合适的大小,然后,你就把剩下的交给时间。”

“时间会帮你做什么?它会让冰糖和酱油的味道,一丝一丝地渗进肉的纹理里;

它会把肥肉里的油,一点一点地逼出来,让瘦肉去吸收,变得丰腴滋润;

它会让胶质慢慢融化,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

“这个过程,是‘化学反应’,是‘物理变化’。

它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规律。

你再着急,对着砂锅磕头烧香,它也不会为你快一分钟。”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旁边,看好火,别让它灭了,也别让它大了。

这叫‘护持’,不叫‘干预’。”

“你朋友的公司,现在就是一锅用大火猛攻的肉。

看起来热气腾腾,声势浩大,实际上,里面根本没熟,外面已经快糊了。

你所有的‘救火’,都是在火上浇油,让这锅肉坏得更快。”

他沉默了,眼里的焦躁,褪去了一点,换上了一层迷茫。

“可……我该怎么办?停下来等死吗?”

我说:“不是停下来等死。是停下来,先把火调小。”

为什么我们总是这么急?

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对我们喊:“快!快!快!”

三天学会一个技能,七天打造一个IP,一个月实现财富自由。

手机里的短视频,15秒抓不住你的眼球,就会被立刻划走。

一部电影,无数人开着2倍速、3倍速在看,仿佛看完本身就是任务,而不是享受过程。

我们衡量一切的标准,都变成了“效率”和“速度”。

我们焦虑,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立刻、马上、迅速地得到回报。

我们种下一棵树,恨不得第二天就看到它开花结果。

我们爱上一个人,恨不得对方立刻就对自己死心塌地。

我们开始一份事业,恨不得三个月就功成名就,名利双收。

这种“急”,本质上是一种对“规律”的无知和蔑视。

我们天真地以为,靠着一股蛮力,靠着意志的强冲,就可以缩短一切进程,就可以无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节奏。

这是一种“巨婴”心态。

就像一个孩子,想要天上的月亮,他不管月亮有自己的运行轨道,他只知道,我想要,我就必须立刻得到,得不到,我就哭,我就闹。

成年人的世界里,这种哭闹,就变成了自我攻击和向外甩锅。

“为什么我还不够成功?一定是我不够努力!”——这是自我攻击。

“为什么他成功了?一定是他有背景,有资源,运气好!”——这是向外甩锅。

我们很少会静下来想一想:

我是不是在用大火炖肉?

我是不是在冬天播种?

我是不是在逆流中划船?

这种对“规律”的无知,让我们把大量的生命能量,耗费在了与“规律”的对抗上。

就像一个人,拼命地想把一块石头扔到天上去,石头一次次地掉下来,他一次次地更用力地扔。

他很努力,很辛苦,汗流浃背,感动了自己。

但他就是不抬头看一眼,天上没有一根绳子能把石头挂住。

地心引力,就是“老天”的安排。

你所谓的“急”,所谓的“拼”,不过是一场耗尽心力的“行为艺术”。

你不是在创造价值,你只是在表演“我很努力”。

前年秋天,我在云南的易武茶山,住过一段时间。

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做茶。

我借住的那家主人,叫老罗,五十多岁的年纪,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手上全是老茧,但眼睛很亮,像山里的泉水。

老罗做的普洱茶,在圈子里小有名气,很多人开着车,专门跑到这深山里来找他买茶,而且常常还买不到。

他的茶,不愁卖。

但我发现,他一点也不“急”。

别家茶农,采茶都用大剪刀,或者直接用手成片地捋,追求效率,一天能采几百斤鲜叶。

老罗不用。

他只用指甲,掐。

一片一片地掐,只掐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

他说,多一片老叶子,味道就杂了,就对不起这棵树。

他的速度,比别人慢了五六倍不止。

我问他:“老罗,你这样采,一天也采不了多少,成本多高啊。”

他嘿嘿一笑,露出两排被茶渍染黄的牙。

他说:“急什么?茶树长在这里几百年了,它都不急,我急什么?”

茶叶采回来,要摊晾,让水分走掉一部分。

别人家为了快,直接用机器吹。

老罗不,他把茶叶摊在竹席上,放在阴凉通风的屋子里,让它自己慢慢“呼吸”。

这个过程,短则几小时,长则大半天,完全取决于当天的天气,湿度,温度。

没有标准。唯一的标准,是老罗的鼻子和手。

他会时不时地过去,抓一把茶叶,用鼻子闻,用手心感受茶叶的柔软程度。

他说:“这东西,就像人的脾气。

你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它今天想慢点,你就得陪着它慢点。

你催它,它就给你脸色看,出来的茶,会有一股‘怨气’。”

杀青,是普洱茶最关键的工序之一。

一口大铁锅,烧得滚烫,把摊晾好的茶叶丢进去,双手快速地翻炒。

目的是用高温瞬间锁住茶叶里的香气和内质。

这个过程,也就几分钟,但极其考验功力。

温度高了,茶叶炒糊了,有火味。

温度低了,茶叶杀不透,有青味。

我见过老罗杀青,那不像是在炒菜,像是在跟茶叶“对话”。

他的手在滚烫的铁锅里,上下翻飞,茶叶在他手里,仿佛有了生命,在跳舞。

他的表情,极度专注,额头上全是汗,但眼神里没有丝毫的慌乱。

什么时候该扬起来,让热气散一散?

什么时候该压下去,让它受热均匀?

全凭一双手的感觉。

炒好的茶叶,要揉捻。把茶叶里的果胶揉出来,方便后期转化。

别人家早就用上机器了,一锅倒进去,几分钟搞定。

老罗还是用手。

他说:“机器没有心,它不知道哪一根茶叶硬,哪一根茶叶软。

它只会用一样的力气去对付它们。

人手不一样,手是有感觉的。

这片茶叶,我感觉它还很倔,我就多用点力;

那一片,已经很听话了,我就温柔一点。”

“做茶,跟做人一个道理。不能搞一刀切。

得一个一个地去‘看见’,去‘体谅’。”

最后是晒干。

把揉捻好的茶叶,均匀地摊在竹席上,放在太阳底下晒。

这又是件“看天吃饭”的活。

太阳太烈,不行,会把茶叶晒伤,香气跑掉。

没有太阳,阴干,不行,茶叶会发霉。

最好的太阳,是那种“温柔的”,隔着薄薄云层的。

那几天,天气不好,时常下雨。

别家的茶农急得团团转,有的甚至用上了烘干机。

老罗一点也不急。

他就把茶叶摊在屋里,等。

我问他:“万一这雨一直下,茶叶不就坏了吗?”

他说:“坏了就坏了呗。

这说明老天爷今年不想让我做这批茶。

有什么好急的?明年还有嘛。”

他的那种淡然,那种对“规律”的全然臣服,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他不是在消极等待,不是在摆烂。

他在每一个他可以掌控的环节里,都付出了120%的专注和心血。

怎么采,怎么摊,怎么炒,怎么揉……这些是“因”,是他能做的。

至于什么时候出太阳,这个“缘”,他不做任何指望。

有太阳,就感恩。

没太阳,就接受。

他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然后把剩下的,坦然地交给“老天”。

这就是“凡事不要急,老天自有安排”的真正含义。

它不是让你躺平什么都不干,等着天上掉馅饼。

它是让你:

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随缘。

后来,我那个做电商的朋友,听了我的建议。

他回去之后,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公司业务,全面收缩。

砍掉了所有烧钱的、不赚钱的项目。

辞退了三分之二的员工,只留下最核心的骨干。

从市中心高大上的写字楼,搬到了郊区的创业园。

他不再追求规模,不再追求增长率,不再每天盯着后台的数据焦虑。

他把自己从一个焦头烂额的“救火队长”,变成了一个“产品经理”。

他带着剩下的小团队,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只做一件事:打磨一款产品。

从市场调研,到用户访谈,到功能设计,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细节,他亲力亲spired。

他把自己过去几年踩过的坑,吃过的亏,全部变成了这款产品的“养料”。

他不再急着赚钱,他只想做出一款,能让自己真正满意的,能解决用户真实痛点的产品。

这个过程,很难。

很多次,他也想过放弃,也想过重新回到过去那种“赚快钱”的模式里。

但他一想到我跟他讲的“文火炖肉”和“老罗做茶”的故事,他就忍住了。

他学会了“等”。

等一个功能的完善。

等一个供应商的磨合。

等一个市场时机的成熟。

一年后,他的新产品上线了。

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花里胡哨的营销。

但是,产品自己会“说话”。

用过的用户,几乎都成了“自来水”,在各种社交平台推荐。

口碑,像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开来。

订单,开始稳定地增长。

上个月,我们又一起喝茶。

他整个人,状态完全不一样了。

眼神变得笃定,从容,说话不疾不徐。

他说:“康哥,我现在才明白。

以前我不是在做事业,我是在被失控的欲望推着跑。

我以为我在追求成功,其实我只是在逃避失败的恐惧。”

“我每天都很忙,忙着处理各种问题。

但那些问题,都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

因为我太急了,根基没打牢,楼盖得越高,裂缝就越多。”

“现在,我不急了。公司规模是小了,赚的钱也没以前多。

但我每天睡得很踏实。

我知道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那锅‘肉’,添一味对的料,看一炉对的火。”

“我把‘因’种好,至于它能结多大的‘果’,老天爷说了算。

但我知道,只要‘因’是对的,‘果’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他给我看他办公室里挂的一幅字,就四个字:

文火慢炖。

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痛苦,都源于我们的“认知”与“规律”发生了错配。

我们总想用“线性”的努力,去获得“指数”的回报。

我们总想用“短期”的投机,去替代“长期”的耕耘。

这种错配,就像你拿着一张错误的地图,却想走到正确的目的地。

你越努力,跑得越快,离终点就越远。

你会觉得委屈,愤怒,不公。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得不到?”

答案是,你的地图错了。

你需要做的,不是更努力地跑,而是停下来,换一张对的地图。

这张“对的地图”,就是一套正确的“思维模型”。

它能帮你看见事物的“规律”,理解变化的“周期”,识别成长的“节奏”。

比如,“复利效应模型”告诉你,真正厉害的东西,前期都慢得像蜗牛,但一旦越过某个拐点,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这让你有耐心,去坚持做那些“长期而正确”的事。

比如,“第二序思维模型”告诉你,任何决策,都不能只看它的直接后果。

那些由直接后果引发的“连锁反应”,才是决定你最终成败的关键。

这让你在做决定时,不贪图眼前的“快”,而是追求长远的“好”。

比如,“控制二分法模型”告诉你,要把精力聚焦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你的认知,你的行为),而不是浪费在你无法控制的事情上(别人的看法,市场的波动)。

这让你从无谓的焦虑和抱怨中解脱出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双双“看见”的眼睛。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实践、总结这些底层的思维规律。

我发现,无论是经营一家公司,还是经营一段感情,亦或是经营自己的人生,其底层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我把这些年最重要的思考,沉淀成了50个核心的思维模型,整理成了一本电子书,叫《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成功学秘籍,而是一本帮你重塑“道”的认知地图。

它不能帮你一夜暴富,但它能帮你理解财富的规律,让你赚得更心安。

它不能帮你摆平一切,但它能帮你分清什么是“人”的本分,什么是“天”的安排,让你活得更通透。

这本书,就像我为朋友们准备的一锅“文火慢炖”的汤。

料,我尽心备好了。火,也帮你点上了。

剩下的,需要你自己,静下心来,一碗一碗,慢慢地品。

当你不再急于一口气把它喝完,而是细细体味每一口汤里的滋味时,你的身体,你的心,自然会得到滋养。

凡事不要急,成长,也自有安排。

你只管在“因”上,种下对的种子。

剩下的,交给时间。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50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