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稳了世界才不晃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几天,收到一个读者的私信,洋洋洒洒几千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快要崩盘的无力感。

我把她的情况浓缩一下:

老公最近工作不顺,回家总是拉着一张脸,不是嫌饭菜不可口,就是嫌孩子太吵。

她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说错就点燃了火药桶。

公司里,新来的领导是个急脾气,天天催进度,改方案。

她每天加班到深夜,感觉身体被掏空,精神也绷成了一根随时会断的弦。

孩子上小学,成绩中不溜,老师三天两头在群里暗示要家长多上心,最好报个补习班。

她一看各种班的收费,再看看自己的工资条,焦虑得整夜失眠。

她说,感觉自己就像狂风暴雨里的一片叶子,被生活抽得团团转,完全身不由己。

整个世界都在晃,她快要撑不住了。

我看完,回了她一句话:

世界没晃,是你自己不稳。

这句话很残忍,但却是真相。

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苦,根源都在于,把自己活成了一只“风向标”。

老公的情绪是风,一吹,你就跟着转。

领导的评价是风,一吹,你就跟着转。

孩子的成绩是风,一吹,你也跟着转。

朋友圈里谁又升职加薪、谁又环游世界,更是风,吹得你心里五味杂陈。

你把自身情绪和价值的开关,交到了别人手里。

别人一按,你就亮了;别人再一按,你就灭了。

你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成了对外界刺激的被动反应。

这样的状态,别说世界晃,就是一阵微风,都能让你天旋地转。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向外求。

求一个稳定的伴侣,求一份安稳的工作,求一个确定的未来。

可他们忘了,唯一能给你兜底的,不是任何人,任何事,而是你那个稳如磐石的“精神内核”。

什么叫精神内核?

就是你内心深处,那套不因外界风吹草动而改变的。

关于“我是谁”、“我要什么”、“什么对我最重要”的底层操作系统。

你稳了,世界才不晃。

放弃“被定义权”,拿回人生的“定价权”

我有个朋友老林,前段时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

他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干到中层,年薪百万,有房有车,是我们圈子里公认的“成功人士”。

可他辞职了。

跑去景德镇租了个小院子,学起了做陶瓷。

消息传开,他家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

父母骂他不孝,亲戚说他脑子坏了,老同事惋惜他自毁前程。

他老婆也快崩溃了,天天跟他吵,说他自私,不管老婆孩子死活。

那段时间,老林就像活在风暴中心。

我们几个朋友约他吃饭,都替他捏把汗。

结果他一出现,状态好得出奇。

人瘦了点,黑了点,但眼神里有光,那种光,我们认识他十几年都没见过。

他说,以前在大厂,每天开会、做PPT、追KPI,忙得像个陀螺。

赚的钱是多,但没有一天是为自己活的。

他觉得自己是谁?是“张总”,是“XX项目负责人”,是“年薪百万的精英”。

这些都是别人贴的标签。

他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住什么小区,都是为了符合这个标签。

他活在了别人的定义里。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问自己,如果撕掉这些标签,我还剩下什么?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他说,辞职去景德镇,就是想找回自己。

他给我们看他做的杯子,歪歪扭扭,釉色也不均,在我们看来就是次品。

他却像捧着宝贝一样,讲这个杯子拉坯时是什么心情,那个杯子烧制时出了什么意外。

他说:“以前我做的方案,动不动就影响几百万用户,但我一点感觉都没有。

现在我做的这个杯子,全世界就这一个,它只属于我,这种感觉,叫踏实。”

饭局上,有人问他:“你就不怕以后失败了,后悔吗?”

老林喝了口茶,慢悠悠地说:“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以前我认为,赚到更多钱,爬到更高位,就是成功。

现在我认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哪怕在别人眼里一事无成,也是成功。”

那一刻,我们都沉默了。

我们发现,无论外界的风浪多大,他内心已经有了一个“锚”。

这个锚,就是他对“成功”的自定义。

当一个人,把自己人生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时,外界的报价,就再也无法让他焦虑和动摇了。

我们为什么活得那么累?

因为我们总在用别人的尺子,来量自己的人生。

同事升职了,你觉得自己很失败。

同学买豪宅了,你觉得自己很贫穷。

闺蜜嫁得好,你觉得自己很不幸。

你看,你人生的价值,完全是由一个外部坐标系来决定的。

这个坐标系一变,你的内心就得跟着地震。

而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他自带坐标系。

他的价值感,来源于“我有没有成为我想成为的人”,而不是“我有没有比别人更强”。

这,就是稳住自己的第一步:从外界收回对自己的定义权。

你需要坐下来,安安静静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抛开父母的期望、社会的标准、朋友的眼光,我,到底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什么事能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和满足,哪怕它一分钱都赚不到?

我最看重的人生品质是什么?是诚实,是勇敢,是自由,还是爱?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这就是你人生坐标系的“原点”。

以后,无论遇到任何事,任何评价,你都把它拉回到你的坐标系里来衡量。

符合你价值观的,你就坚持;不符合的,你就谢绝。

当你的内心有了这样一把清晰的标尺,你就不再需要用别人的尺子来证明自己了。

建立“信息防火墙”,给你的大脑做减法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一代人,懂得的道理,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多。

刷刷手机,各种大V、专家、人生导师,会告诉你“三十岁前必须完成的十件事”

“女人越懂事越没人爱”,“真正的自律,是享受孤独”。

你收藏了无数的干货文章,关注了几百个知识博主,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但为什么,你懂得越多,反而越焦虑,越迷茫?

因为你吃得太杂了。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不设防的胃,每天都在被动地吞咽海量的、彼此冲突的、未经消化的信息。

今天看到A说,要抓住风口,勇敢创业。

你热血沸腾,觉得自己也该去闯一闯。

明天看到B说,经济下行,稳定是福。

你又觉得,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体制内最保险。

后天看到C说,要断舍离,过极简生活。

你赶紧扔了一堆东西。

大后天看到D说,要对自己好一点,享受消费主义的快乐。

你又默默打开了购物软件。

这些信息,就像无数根线,从四面八方拉扯着你,每一根都想把你拽向不同的方向。

结果就是,你被“五马分尸”了。

你的能量,在无休止的选择、纠结和自我怀疑中,被消耗殆尽。

一个内心不稳的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耳朵根子软,极易被说服,总想从外界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都懂得给自己建立一道“信息防火墙”。

他们不是知道得更多,而是知道自己“不需要知道什么”。

几年前,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

不主动看新闻。

每天只在固定时间,花10分钟浏览一下权威媒体总结的要闻,了解一下与自己行业相关的动态,足够了。

那些离奇的社会事件,明星的八卦绯闻,与我的人生毫无关系,我选择屏蔽。

不刷短视频。

短视频的设计逻辑,就是用最廉价的多巴胺,来劫持你的注意力。

它会让你在无知无觉中,丧失深度思考和专注的能力。

定期清理社交媒体。

那些只会贩卖焦虑、输出极端情绪的账号,我一律取关。

我的朋友圈,只看那些能给我带来启发、温暖和能量的人。

这道防火墙建立起来之后,我发现世界清净了。

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本好书,去陪家人散步,去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

我的内心,不再被那些嘈杂的声音所占据,而是慢慢沉淀下来,生发出一种笃定的力量。

很多人会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不多看看,不是会跟社会脱节吗?

你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信息”,什么是“噪音”。

对你有用,能帮你做出更好决策的,才是信息。

那些只能挑动你情绪,消耗你注意力,对你的人生毫无增益的,都是噪音。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高,他的“噪音过滤器”就越精密。

稳住自己的第二步,就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去筛选你的信息源。

少刷点手机,多读点经典。

少听点八卦,多听听内心的声音。

少关心点遥远的哭声,多解决点身边的问题。

当你不再被海量的垃圾信息所绑架,你的大脑才能腾出宝贵的带宽,去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

你的心,自然就静了,稳了。

修炼“情绪课题分离”,不做他人情绪的垃圾桶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办公室里,一个同事因为被领导批评了,一整天都对你爱答不理,说话夹枪带棒。

你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感觉自己也跟着压抑、委屈。

家里,另一半在公司受了气,回家就找茬跟你吵架。

你被骂得莫名其妙,然后也跟着火冒三丈,一场家庭战争就此爆发。

我们常常会无意识地,被卷入他人的“情绪风暴”里。

别人不开心,我们就得跟着小心翼翼。

别人愤怒,我们就得承受他的语言暴力。

别人焦虑,我们就得被迫听他无休止的抱怨。

我们成了他人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时间久了,你自己的能量场,就被这些情绪垃圾严重污染了。

你会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容易被激怒。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没有做好“情绪的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你要清晰地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同事被领导批评,是他的课题,他需要自己去面对和消化这个情绪。

这是“他的事”。

而你,是否要因为他的坏脸色而影响自己的心情,这是“你的事”。

伴侣在公司受了气,是他的课题,他需要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职场压力。

这是“他的事”。

而你,是否要因为他的迁怒而跟他陷入争吵,这是“你的事”。

一个内心不稳的人,总是习惯性地把别人的课题,揽到自己身上。

他会觉得:“他对我发火,是不是因为我哪里做得不好?

“他不开心,我是不是有责任去安抚他?”

你看,你又把情绪的开关,交出去了。

而一个内心稳定的人,他有一条清晰的“情绪边界”。

他能敏锐地识别出:“哦,这个情绪不属于我,它来自对方。

我表示理解,但我拒绝接收。”

他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这是他的情绪,不是我的。

我不需要为他的情绪负责。”

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和慈悲。

因为,你强行去干涉别人的课题,既是对他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他只有自己去承担情绪的后果,才能学会成长。

而你,也只有守住自己的边界,才能不被他的情绪所吞噬。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下次,当你感觉到一个人正向你倾倒情绪垃圾时,你可以在心里启动一个“防护罩”。

这个防护罩,可以是一句话,比如:“他的情绪,让他自己负责。”

也可以是一个意象,比如,想象自己穿着一件隐形的雨衣,那些负面情绪就像脏水一样,泼过来。

然后顺着雨衣滑落,丝毫没有沾染到你。

同时,在行为上,你可以选择物理隔离。

比如,借口去上个洗手间,或者出去打个电话,暂时离开那个负压的能量场。

你不需要去跟他争辩,也不需要去讨好他。

你只需要,平静地、温柔地,从他的情绪风暴中撤离。

守住你的情绪边界,就是守住了你内心最宝贵的能量。

当你不轻易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你就拿回了生命的主动权。

从“头脑”回到“身体”,找到你生命的定海神针

现代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身心分离”。

我们的头脑,每天都在高速运转,思考、计划、忧虑、恐惧……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

而我们的身体,却被彻底地遗忘了。

我们忘了饿的感觉,也忘了饱的滋味,吃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我们忘了疲惫的信号,也忘了放松的惬意,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

我们活在了“头脑的牢笼”里,成了一个“行走的脑子”。

而一个只有头脑,没有身体的人,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看上去枝繁叶茂,实则头重脚轻,一阵风就能吹倒。

因为,头脑里装的,是观念、思想、逻辑,这些东西是虚的,是会变的。

而身体里装的,是感觉、是呼吸、是生命最原始的节律,这些东西是实的,是永恒的。

你的心跳,你的呼吸,才是你在这世间最坚实的凭依。

当你感到焦虑、恐慌、世界天旋地转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你的能量,全都堵在了头脑里,你的思绪,已经脱缰了。

这个时候,你跟它讲再多道理都没用。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从纷乱的头脑,拉回到你实实在在的身体上来。

去感受你的双脚,是否稳稳地踩在地面上。

去感受你的呼吸,一呼一吸之间,腹部的起伏。

去感受你心脏的跳动,那是你生命最有力的鼓点。

当你重新和自己的身体建立起连接,你会发现,内心那股翻江倒海的波涛,会慢慢平息下来。

因为,身体,就是你生命的“锚”。

只要这个锚还在,你就不会被思绪的风暴给卷走。

所以,我给所有感到内心动荡的朋友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建议:

去运动。

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撸铁,哪怕只是下楼散散步,跑跑步,或者在家跟着视频做做拉伸。

当你开始流汗,当你感到肌肉的酸痛,当你大口地喘气时,你的注意力,就会被迫从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忧虑中,回到“当下”这一刻,回到你这副活生生的身体上。

身体的疲惫,会换来精神的放松。

气血的畅通,会带走情绪的淤堵。

我认识一位书法家,德高望重。

有一次,我问他,您是如何在如此喧嚣的时代,保持这份气定神闲的?

他没说话,只是把我带到他的书房,让我看他写字。

只见他,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一笔一划,不疾不徐。

整个过程,他的呼吸是绵长的,眼神是专注的,整个人的状态,就像一座山。

写完一幅字,他额头微微见汗,脸上却是一种极为舒畅的表情。

他说:“心乱的时候,就写字。把所有的念头,都收到这一管毛笔里。

笔一动,气就通了。气通了,心就定了。”

我恍然大悟。

无论是写字、画画、弹琴,还是跑步、游泳、打坐,其底层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通过一个具体的、需要专注的身体活动,来收束我们那匹天马行空的心猿。

把能量从“想”,沉淀到“做”。

把意识从“头脑”,拉回到“身体”。

这,就是稳住自己的终极法门。

因为,你的身体,才是你在这世间唯一的道场。

写到这里,我想起开头那位读者。

她的困境,其实是无数人的缩影。

我们总以为,只要解决了外在的某个问题——换个工作、换个伴侣、赚到更多的钱——我们就能获得安宁。

但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你内心的状态,才是决定你外在境遇的根本。

你是一块磁铁,你是什么样的,就会吸引来什么样的人和事。

你也是一台投影仪,你内心播放的是什么,你的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所以,不要再徒劳地去修正那个晃动的世界了。

你唯一要做的,是回来,稳住你自己。

而想要稳住自己,光靠热情和意志力是不够的。

它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一套能够帮你重塑思维框架的“心法”。

这套心法,就像是给你混乱的内心世界,建立起一套坚固的“承重墙”和“防火墙”。

它能帮你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看懂人性的底层逻辑,从而在任何风浪面前,都能保持清醒和笃定。

这些年,我把自己读过的所有经典,以及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得来的经验,都熔炼成了一套思维工具。

我把它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这本书里没有空洞的鸡汤,而是提供了50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顶级思维模型”。

比如,当你被别人的情绪勒索时,可以用“控制二分法”模型,清晰地划出你的情绪边界,拿回自己的主导权。

当你陷入无意义的内耗和攀比时,可以用“影响力圈”模型,把能量聚焦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上,停止精神空转。

当你因为过去的错误而悔恨不已时,“沉没成本”模型会像一把快刀,帮你斩断对过往的执念,让你轻装前行。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能帮你打开被固有认知锁住的一扇扇大门。

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但它会赋予你一种“自己找到答案”的能力。

这是一种从根源上,让你变得强大的能力。

当你掌握了这套工具,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向外寻求任何人的认可和指导。

因为,你内心已经有了一座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

你稳了,你的家庭才能稳。

你稳了,你的事业才能稳。

你稳了,你周围的一切,才会跟着安静下来。

最终你会明白,你苦苦追寻的那个安稳的世界,不在别处。

它,就在你自己的心里。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8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