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磁场干净不要乱接触人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几天,被一个老友拉去参加一个饭局。

说实话,我内心是抗拒的。

人到了一定年纪,饭局的意义就变了。

年轻时是拓展人脉,搜集信息,现在更像是一种不得不应付的消耗。

但老友面子薄,反复说对方是某某领域的大拿,德高望重,见一面,听听教诲,胜读十年书。

拗不过,就去了。

包间很大,红木圆桌,坐了十几个人。

主角是那位“大拿”,我称他为A先生。

A先生确实气场很足,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说话中气十足,喜欢用排比句,讲起话来,其他人基本插不上嘴。

菜还没上齐,他就开始了他的表演。

从国际局势的宏大叙事,讲到公司管理的微观操作,再到子女教育的焦虑,最后落脚到他对人生的感慨。

他说的都对吗?

听起来都对。

句句是金句,段段是警言。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特别累。

不是身体上的累,是那种精神被抽干的疲惫。

我观察了一下A先生。

他全程眉头紧锁,即使在说笑话的时候,嘴角上扬,但眼神里没有笑意,全是审视。

他讲自己早年创业多艰难,底下人就得跟着附和,说“您真是不容易”。

他讲自己对某个行业趋势的判断多精准,底下人就得跟着赞叹,说“您真是高瞻远瞩”。

他讲自己孩子多不听话,送去国外一年花了多少钱,底下人就得跟着叹气,说“现在的孩子是难管”。

整个饭局,成了一场为他一个人举办的“情绪按摩”。

他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附和、赞美、甚至同情,都吸了进去。

而他回馈出来的,是更多的抱怨、炫耀和焦虑。

我中途借口去洗手间,在走廊里站了五分钟。

酒店的通风口吹来一丝凉风,我感觉堵在胸口的浊气才顺畅了一些。

那一刻,我脑子里冒出一个词:

磁场污染。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移动的能量场,或者说,“磁场”。

你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内心丰盈,你的磁场就是明亮、温暖、向上的。

跟这样的人待在一起,哪怕不说话,你都觉得舒服,像是在冬日的午后晒太阳。

你怨气冲天,焦虑不安,充满算计,你的磁场就是晦暗、冰冷、向下的。

跟这样的人待久了,你会莫名其妙地烦躁,感觉身体里灌满了铅,只想逃离。

那场饭局,A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污染源”。

他不是坏人,甚至在世俗意义上,他是个成功人士。

但他是一个失控的能量泄露体。

他的内心没有一个稳定的“核”,需要不断从外界抓取能量来填补自己。

而饭桌上的其他人,则在无意识中,成了他的“能量补给站”。

大家赔着笑脸,说着违心的话,消耗着自己的心神,去喂养他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结果是什么?

A先生酒足饭饱,精神焕发地走了,觉得今天又“教化”了一群人,很有价值感。

而剩下的人,回到家,瘫在沙发上,感觉比加了一天班还累。

心里空落落的,好像有什么珍贵的东西被偷走了。

这就是低质量社交的真相。

它不是交换,是掠夺。

有个读者给我留言,问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

她说,康哥,我是一个特别害怕得罪人的人。

同事甩过来的活,我不敢拒绝。

朋友借钱,虽然自己也紧张,但还是咬牙借了。

亲戚让我帮忙办一件很难办的事,我明明知道办不成,也满口答应下来,然后自己整夜整夜地焦虑。

她说,我以为我对所有人都好,所有人也会对我好。

结果是,活越干越多,钱一次没还要回来,事没办成还得罪了亲戚。

感觉自己像个“便利贴”,谁都能上来撕一下,用完就扔。

我问她,你有没有发现,你越是这样,找你的人反而越多?

而且都是找你“索取”的,很少有“给予”的。

她说是啊,为什么呢?

我说,因为你用自己的行为,给自己的磁场贴上了一个标签:

“欢迎打扰,无限供应”。

你的能量边界是模糊的,甚至是洞开的。

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随意取用。

就像一个不设防的果园,路过的人,不管是谁,都可以进来摘两个果子。

摘的人不会觉得感激,他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而被摘的你,只会感觉被消耗,被掏空。

我跟她讲,成年人最顶级的一种自律,不是管住嘴,迈开腿,而是筛选你的关系,守护你的磁场。

你的时间、情绪、注意力,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资源。

它们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你的“生命能量”。

这股能量,你给了抱怨的同事,就没法给专注的工作。

你给了不断索取的朋友,就没法给亲密的家人。

你给了让你内耗的亲戚,就没法给自己内心的成长。

能量是守恒的。

你必须像一个最吝啬的守财奴一样,去捍卫你的生命能量。

因为你的磁场,就是你最贵的风水。

一个干净、稳定、高能量的磁场,会自然而然地吸引来同样频率的人和事。

你会发现,赏识你的贵人来了,同频共振的伙伴来了,轻松愉悦的机会也来了。

而一个混乱、低迷、充满破洞的磁场,也只会吸引来各种“能量吸血鬼”和“倒霉事”。

因为苍蝇,永远会寻找有缝的蛋。

所以,让你痛苦的,从来不是那些人和事本身,而是你那个不设防的、被污染的磁场。

那么,哪些人是我们磁场里的“污染源”呢?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主要有四种人,杀伤力最大。

第一种:祥林嫂式的抱怨者。

这种人,就是我饭局上遇到的A先生的变体。

他的世界永远是灰色的。

你跟他说天气真好,他说,可惜明天就要降温了。

你跟他说这个项目有前景,他说,可是竞争太激烈了,风险很大。

你跟他说孩子考得不错,他说,千万别骄傲,一骄傲下次就完蛋。

他的嘴,像一个永恒的“负能量发射器”。

任何积极阳光的东西,一经过他的嘴,就变成了消极和灰暗。

跟这种人聊天,不出十分钟,你就会感觉自己的能量被拉低到和他同一个水平线。

原本你心情不错,聊完之后,你也开始觉得人生无望,前途渺茫。

他们的口头禅是:“你不懂我的苦”。

他们不是在寻求解决方案,他们只是在享受“我很惨”这个设定。

你试图开导他,给他建议,是完全没用的。

因为你一旦开始给他建议,你就掉进了他的陷阱。

他会有一万个“但是”等着你,来证明他的问题是全世界最独特的,是无解的。

然后,在一次次否定你的建议中,他获得了某种病态的满足感。

你看,连你都解决不了我的问题,可见我有多惨,多特殊。

你的善意和智慧,都成了他用来证明自己“惨”的燃料。

所以,遇到这种人,最好的办法,不是辩论,不是开导,而是:

保持微笑,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离开。

一个字都不要多说。

第二种:无所不能的评判者。

这种人,往往以“为你好”的面目出现。

可能是你的某个亲戚,某个前辈,或者某个自以为是的同事。

你换了个工作,他说,这个行业没前途,你太草率了。

你谈了个恋爱,他说,这个人不靠谱,我跟你说,看人要看……

你买了件新衣服,他说,这个颜色不适合你,显得你皮肤黑。

他们像一个拿着红外线扫描仪的质检员,总能第一时间找出你身上的“毛病”和“不妥”。

他们的核心逻辑是:我比你懂,我比你强,你应该听我的。

跟这种人在一起,你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你的任何一点小小的快乐和成就,都会被他一盆冷水浇灭。

你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否定自己的价值。

这种关系的本质,不是关心,是控制。

他通过不断地否定你,来建立自己的优越感。

你越是痛苦,越是自我怀疑,就越能彰显他的“正确”和“智慧”。

记住,任何让你感觉自己很糟糕的关系,都是有毒的。

真正为你好的人,会鼓励你,会支持你的尝试,会欣赏你的闪光点,即使你做错了,他也会先给你一个拥抱,而不是一顿教训。

第三种:无底洞式的索取者。

这种人,平时跟你没什么联系。

一找你,准没好事。

“在吗?帮我投个票。”

“哥们,最近手头紧,周转一下?”

“你不是认识那个谁谁谁吗?帮我问个事呗。”

在他的世界里,你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是一个“功能集合体”。

你是“人脉”,是“钱包”,是“免费劳动力”。

他从来不关心你过得好不好,累不累,他只关心你的“使用价值”还在不在。

这种关系,最消耗人的地方在于,它让你对人性产生怀疑。

你帮了他,他觉得理所当然。

你一旦拒绝,你就是小气,就是不够朋友,就是看不起他。

他会用道德来绑架你,用过去你们之间仅有的一点情分来要挟你。

久而久之,你会变得不敢再轻易相信别人,不敢再付出真心。

对于这种人,你的每一次“心软”,都是在加固他下一次“索取”的底气。

唯一的解药,就是从第一次开始,就干脆利落地拒绝。

一次漂亮的拒绝,胜过一百次憋屈的“好的”。

第四种:戏剧化的表演者。

这种人,生命里充满了“抓马”(Drama)。

他的生活,就是一出高潮迭起的连续剧。

今天跟这个同事吵架了,明天跟那个领导闹掰了,后天又发现伴侣有什么惊天秘密。

他特别喜欢拉着你,让你当他的“观众”和“情绪垃圾桶”。

他会绘声绘色地给你讲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充满了各种细节、猜测和激烈的个人情绪。

你以为他在跟你分享秘密?

不,他只是在享受这种“被关注”的感觉。

他是他自己人生的主角,需要聚光灯,需要观众的惊呼和眼泪。

你听了他的故事,跟着他一起同仇敌忾,一起义愤填膺。

你的情绪跟着他坐过山车,最后,你身心俱疲。

而他呢?

把情绪垃圾倒给你之后,他自己轻松了,可能转头就跟那个吵架的同事和好了。

你成了那个唯一“入戏”的傻子。

更可怕的是,这种负面的戏剧化能量是有传染性的。

听多了,你也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斗争和阴谋,你会变得多疑、敏感、易怒。

你的人生,不知不觉也开始“抓马”起来。

这四种人,就像我们精神世界里的“PM2.5”。

看不见,摸不着,但只要你身处其中,它就在持续不断地侵蚀你的健康,污染你的磁场。

问题来了,很多时候,我们躲不开。

同事就在你隔壁工位,亲戚就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人,发小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怎么办?

硬生生断绝关系,显得不近人情,很多人也做不到。

这里,我分享几个我亲身实践,并且非常有效的方法。

它们不是让你去战斗,而是让你学会建立一个“精神结界”。

方法一:从“反应”到“回应”

什么是“反应”?

别人一拳打过来,你下意识地就挡一下或者打回去。这是本能。

抱怨者一倒苦水,你就忍不住想去开导他。

评判者一否定你,你就急着想去辩解和证明自己。

索取者一开口,你就陷入“答应”还是“不答应”的内耗。

这都是“反应”。

你的情绪,被对方的钩子,死死地钩住了。

你被动地进入了他设定的游戏。

什么是“回应”?

“回应”是在你和对方之间,创造了一个“暂停”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你不是被情绪牵着走,而是作为一个清醒的“观察者”,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举个例子。

祥林嫂式的同事又开始跟你抱怨领导偏心。

“反应”是:“哎呀,别这么想,领导可能不是这个意思……”(然后你就被卷进去了)

“回应”是:微笑着听他说,不打断,不评价。

等他说完,你说:“听起来你确实挺烦的。”

然后,拿起你的杯子,说:“我去加点水。”

或者,切换一个完全无关的、具体的事实性话题:“对了,下午那个会的PPT,数据核对了吗?”

看见区别了吗?

“回应”的核心是:共情情绪,但不介入剧情。

我承认你的感受(你很烦),但我拒绝参与你的故事(跟你一起分析领导为什么偏心)。

这就像太极。对方一拳打过来,你不是硬接,而是顺着他的力道,轻轻一拨,让他扑个空。

你既没有和他正面冲突,也保护了自己不被他的负能量击中。

这个“暂停”的空间,就是你精神结界的开始。

方法二:课题分离,管好你自己的事

这是我一直强调的心理学底层逻辑。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只分为三种:我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你的烦恼,恰恰来自于,你总是在管“别人的事”,和操心“老天爷的事”,却唯独没管好“你自己的事”。

亲戚求你办事。

办成办不成,是你的能力、人脉和你投入的精力决定的,这是“你的事”。

他因为你没办成事而对你失望、生气、说你坏话,这是“他的事”。

他的情绪,是他需要自己去处理的课题,不是你的。

你不能因为害怕他生气(想去管他的事),而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你的任务,是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决定“做”还是“不做”。

并且,无论做与不做,都坦然接受这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属于对方的“情绪后果”。

同样的,别人如何评价你,是“别人的事”。

你的人生要怎么过,是“你自己的事”。

你不能因为别人说“这个工作没前途”,就放弃了你真正热爱的领域。

把属于别人的课题,还给别人。

把属于自己的课题,紧紧攥在手里。

这是建立精神结界最硬核的一步。

当你能清晰地划出这条线时,你会发现,世界上90%的烦恼,都跟你没关系了。

方法三:自我赋能,让自己的磁场变强

与其花精力去抵御负能量,不如把所有精力都用来增强你自己的正能量。

这就像身体免疫力。

你免疫力强的时候,吹点风,淋点雨,根本没事。

你免疫力弱的时候,别人打个喷嚏,你可能就感冒了。

如何增强你自身的磁场?

  1. 拥有一个能让你“沉进去”的热爱。

可以是一项运动,比如跑步、游泳。

可以是一门手艺,比如做饭、养花、写字。

可以是一种创造,比如写作、画画、弹琴。

关键是,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你是“忘我”的。

你的全部心神都灌注在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外界的纷纷扰扰。

这个过程,心理学上叫“心流”。

用我们的话说,这是一种最高效的“能量净化”和“能量补充”仪式。

它把你从外界耗散掉的能量,重新聚集起来,回到你的内在。

每天给自己半小时到一小时这样的“独处充电”时间,雷打不动。

这是你精神磁场的“压舱石”。

  1. 持续地、高质量地学习。

我说的学习,不是刷碎片化的短视频,不是看各种“三分钟读完一本书”。

而是系统地、有深度地去啃一些“硬骨头”。

比如,读一本经典。

比如,去研究一个你感兴趣领域的知识体系。

比如,学习一个能提升你思维能力的框架。

为什么?

因为混乱和负能量,最喜欢侵蚀的,是那些“认知模糊”的大脑。

当你的认知水平很低的时候,你看什么都是问题,听什么都觉得焦虑。

别人随便一句话,就能在你心里掀起惊涛骇浪。

而当你的认知水平提高了,你看问题的维度就不一样了。

你开始能理解人性的复杂,能看懂事情背后的规律,能从更高的层面去审视自己的处境。

很多以前让你纠结得要死的事情,现在看来,不过是庸人自扰。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操作系统。

持续的学习,就是在给你的操作系统升级打补丁。

版本越高,运行越流畅,抵抗病毒的能力就越强。

这些年,我花了很多时间,把那些古今中外的智慧,特别是我们东方智慧里关于规律、人性、系统的洞察,结合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的工具,进行拆解和重组。

我发现,很多看似复杂的人生困局,其底层的“bug”都是相通的。

我把这些能够修复我们心智bug,提升认知维度的核心工具,整理成了50个“思维模型”,也就是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什么成功学,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

它是一套给你大脑做的“升级程序”。

比如,里面讲的“汉隆的剃刀”,能让你在面对别人的“伤害”时,第一时间想到“他可能只是蠢,而不是坏”,从而把你从无尽的猜忌和怨恨中解脱出来。

比如,“控制二分法”,让你清晰地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从而把能量聚焦在你能改变的事情上,而不是对无法改变的事情徒劳地内耗。

再比如,“系统思维模型”,让你跳出“头痛医头”的线性思维,看到人与人之间能量互动的“反馈循环”,从而理解为什么有些关系会越来越好,有些会恶性循环。

这50个模型,就像50个查杀你大脑“思想病毒”的专门工具,也是50个帮你建立“精神结界”的基石。

当你把它们内化于心,你会发现,你不再轻易被外界的人和事所牵动。

你开始有了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内核,一个干净而清朗的磁场。

这才是对抗外界喧嚣和污染,最根本的力量。

它不是让你去推开谁,而是让你自己,变成一个谁也污染不了的发光体。3.主动链接高能量的人。

  1. 如果说要远离那四种“污染源”,那么,你就一定要刻意地、主动地去靠近那些“滋养源”。

什么是高能量的人?

他们不一定是什么大人物,但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质:

对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有发自内心的热情,跟他们聊天,你能感受到那种生命力。

情绪稳定,很少抱怨。

他们也遇到困难,但他们习惯于把困难当成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值得抱怨的素材”。

专注做自己的事。

他们往往有一个自己深耕的领域,并且享受其中。

他们不关心外界的八卦,不热衷于评判他人。

真诚,不装。

他们会大方地承认自己的不懂,也会由衷地赞美他人的优点。

跟他们相处,你不用伪装,很放松。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会被“向上托举”。

你会不自觉地也想变得更好,更有趣。

你的能量,在和他们的共振中,得到了滋养和提升。

我有一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主动约几个这样的朋友出来喝茶聊天。

我们不聊生意,不聊八卦。

就聊聊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新的思考,或者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小事。

每一次聊完,都感觉像是给自己的精神做了一次大扫除,通体舒畅。

记住一句话:

你花费时间最多的五个人,决定了你的人生质量。

主动去选择你的“能量环境”,这是成年人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没有之一。

写到最后,我想起庄子里的一个故事。

有人问庄子,怎么才能做到“用心若镜”?

就是让内心像镜子一样,“不将不逆,应而不藏”,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庄子的答案,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字:

“守”和“空”。

“守”,是守住你的精神内核,守住你的能量边界。

不让外界的污浊之物,随意侵入你的领地。

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筛选,去拒绝,去建立那个“精神结界”。

“空”,是清空你的情绪垃圾,清空你的固有成见。

不让过去的伤害和未来的焦虑,占据你当下的空间。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向内观照,去净化,去学习,让心智系统持续升级。

保持磁场干净,不乱接触人。

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出世”的孤高。

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最深刻的“入世”智慧。

因为它不是让你与世隔绝。

它是让你在认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之后,依然能选择一种更清醒、更主动、更有力量的活法。

当你不再被那些低能量的人和事所消耗,你才能腾出全部的心力,去爱你值得爱的人,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去创造你渴望的价值,去活出那个光芒万丈的、真正的自己。

低质量的合群,是平庸的开始。

高质量的独处,是强大的序章。

愿我们,都能拥有一个干净的磁场,和一颗安宁的心。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42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