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具足,那拥有的感觉到底是什么?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我们这一生,好像总在追逐一种“拥有”的感觉。

小时候,拥有邻居家孩子那个最新款的变形金刚,就觉得拥有了全世界。

上学时,拥有全班第一的成绩,就觉得拥有了老师的宠爱和同学的羡慕。

工作后,拥有一个更高的职位,一串更长的银行存款数字,一套更大的房子,一辆更快的车……

我们像一只在滚轮上奔跑的仓鼠,总以为下一个目标,就是终点。

只要我拥有了“那个”,我就完整了,我就踏实了,我就幸福了。

但奇怪的是,每一次当我们真的拥有了“那个”之后,那种完整、踏实、幸福的感觉,总是稍纵即逝。

就像喝了一口盐水,越喝越渴。

于是我们开始追逐下一个“那个”,更大的,更好的,更多的。

这个循环,仿佛没有尽头。

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奋斗”,称之为“上进”。

但夜深人静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匮乏感”,却从不曾真正离开。

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

“本自具足”这句话,我们听过很多遍,道理似乎都懂。

但懂,和“感觉到”,是两回事。

那种“具足”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想起几年前,在皖南一个偏僻山村里遇到的一位老人。

那是个地图上都很难找到名字的村子,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

我当时去那里,是听说村里有位做竹雕的老手艺人,想去寻一件有眼缘的物件。

穿过几条湿滑的石板路,我在一间老旧的泥瓦房前,找到了他。

老人姓廖,七十多岁的样子,背微驼,满手的老茧和刻刀留下的细小疤痕。

他正在院子里的一张小木桌上干活,阳光透过头顶的葡萄藤,在他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他没有理会我,只是低着头,专注地刻着手上的一段竹根。

那不是我们常见的竹筒,而是一段形态很古怪的竹根,盘根错节。

他的刻刀,在他手里像活了一样,时而轻刮,时而重削,沙沙声,是院子里唯一的声响。

我站在一旁,看了足足有半个小时。

那半个小时里,他仿佛与整个世界隔绝了。

没有外界的喧嚣,没有内心的杂念,只有他,那把刀,和那段竹根。

他不是在“工作”,他是在和那段竹根对话。

我甚至能感觉到,他的呼吸,他的心跳,都和刻刀的起落,融为了一体。

终于,他停了下来,长舒一口气,用粗糙的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这才抬眼看了看我。

我表明来意,说想看看他的作品,求一件回去。

他指了指屋里。

屋里很暗,摆着十来件已经完成的竹雕。

有的是山水,有的是人物,有的是花鸟,每一件都巧夺天工。

但最吸引我的,是他把每一段竹子本身天然的形态、纹理、斑点,都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一块疤,在他手里,变成了一只栖在树干上的蝉。

一道裂纹,在他手里,变成了一条飞流直下的瀑布。

我看得入迷,挑了一件雕着几只小麻雀的笔筒,麻雀的神态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叽叽喳喳地飞走。

我问,老师傅,这个多少钱?

他伸出三个手指。

我心想,三百?这等手艺,三百太便宜了。

我说,三百我要了。

他摇了摇头。

我心里一咯噔,难道是三千?也值。

我说,三千?

他又摇了摇头,咧开嘴笑了,露出几颗黄牙。

他说,三十。

我愣住了。

我说,老师傅,您这手艺,三十块,连功夫钱都不够啊。

现在外面工厂里随便一个机雕的,都不止这个价。

他摆摆手,说,够我买几斤米,打二两酒,就行了。

我当时那种现代人的“商业头脑”瞬间就上来了。

我说,老师傅,你手艺这么好,怎么不多做一点?

或者,我帮你联系外面的老板,把你这些作品卖到城里去,价格能翻几十倍,几百倍!

你甚至可以开个网店,收几个徒弟,做成一个品牌……

我越说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一条清晰的“商业致富路”。

他一直安静地听着,眼神像看一个说胡话的孩子。

等我说完,他问了我一个问题。

他说,年轻人,我问你,我把东西卖贵了,收了徒弟,开了店,然后呢?

我说,然后您就有钱了啊,可以盖新房子,过好日子。

他又问,然后呢?

我说,然后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可以享清福了,想干啥干啥。

他笑了,指了指他手里的刻刀,和院子里的那堆竹根。

他说,我现在,就在干我想干的事啊。

我一辈子就喜欢跟这些竹子木头打交道,一天不摸,心里就发慌。

我多卖了钱,盖了新房子,请了人伺候,然后,我坐在新房子里,干什么呢?

还是得回到这张桌子前,拿起这把刀。

那我绕那么大一圈,图什么?

他顿了顿,又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

他说,这竹子,每天我能刻它几个时辰,是我的福分。

我把它刻好了,它能换几斤米,是它的造化。

我们俩,谁也不欠谁。

你把它拿走,是你们的缘分。

钱多钱少,是个意思,不是个价钱。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小丑。

我手里攥着那个价值“三十块”的笔筒,却感觉无比烫手。

我一直以为,我在“拥有”一件艺术品。

但其实,在老廖师傅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拥有”这个概念。

他拥有的,不是那些雕好的作品,不是那些能换钱的商品。

他拥有的,是那个阳光斑驳的下午。

是刻刀划过竹子时的沙沙声。

是全神贯注时,忘记时间、忘记自己、忘记全世界的那份宁静。

他拥有的,是每一个“当下”。

而我呢,我急着“拥有”这个笔筒,实际上是想“拥有”他这种状态的一份证明,一个“战利品”。

我以为把这个东西买回来,摆在我的书桌上,我就能分得他的一份宁静,一份自洽。

这不是很可笑吗?

我花钱,想去买一种“感觉”。

而那种感觉,恰恰是花钱买不来的。

从那个村子回来后,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

我们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把“感觉”和“物品”给弄混了。

我们渴望的,其实是一种“感觉”。

——“富足”的感觉。

——“安全”的感觉。

——“被爱”的感觉。

——“有价值”的感觉。

但我们采取的行动,却是去“拥有”一件“物品”。

——以为拥有了一百万,“富足感”就会自动到来。

——以为拥有了一套房,“安全感”就会自动到来。

——以为拥有了一个伴侣,“被爱感”就会自动到来。

——以为拥有了一个头衔,“价值感”就会自动到来。

结果呢?

我们拥有了物品,却发现感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一百万到手,你开始焦虑怎么把它变成一千万。

房子到手,你开始担心房价下跌和每个月的房贷。

伴侣到手,你开始计较他今天有没有秒回你的信息。

头衔到手,你开始害怕有一天会失去它。

我们像一个往漏水的桶里加水的傻子,从来没想过,问题不出在水不够多,而是桶本身是漏的。

那个漏水的桶,就是我们“匮乏”的心。

一颗匮乏的心,就算拥有了全世界,它看到的,也永远是那个“缺口”。

那,老廖师傅那颗“具足”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想,那是一种“向内扎根”的感觉。

他的快乐,他的价值感,他的安身立命之本,全部来自于他的“内在”。

——来自于他的手艺。

——来自于他的专注。

——来自于他与世界的独特连接方式。

这一切,没有人能拿走。

市场好坏,别人夸他骂他,东西卖三十还是三万,都无法动摇他这份内在的“具足”。

他的世界,中心在“我”。

“我”是一切的源头。

而我们的世界呢?中心在“外”。

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自我评价,我们的安全感,都建立在外部的、不确定的、我们无法掌控的东西之上。

——别人的评价。

——市场的波动。

——伴侣的态度。

——孩子的成绩。

我们像一只提线木偶,那根看不见的线,就攥在这些外部事物的手里。

它们动一动,我们的心就跟着抖三抖。

我们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们是外部世界的奴隶。

这才是那份“匮乏感”的真正来源。

那么,如何才能从一个“外部奴隶”,变成一个“内在主人”?

难道我们都要辞职去山里学竹雕吗?

当然不是。

老廖师傅的竹雕,是他的“锚”。

是他用来对抗世界的不确定性,用来让自己内心安定的那个“精神之锚”。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锚”。

这个过程,我曾经也走了很多弯路。

我也曾疯狂地追逐过外部的认可,追逐过账户上的数字,以为那就是一切。

但每一次短暂的满足过后,都是更巨大的空虚。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向那些真正活得通透的人学习,才慢慢摸索出一条路。

我发现,从“匮乏”走向“具足”,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问题。

它需要一套可操作的“心法”,来重塑我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底层思维模式。

我把这些年摸索出来的,那些能够帮我们清理心智、优化决策、洞察规律的思维工具,整理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50个像“扳手”和“螺丝刀”一样的思维模型。

比如,当我理解了“能力圈”模型,我就学会了像老廖师傅一样,把99%的精力,都聚焦在我能掌控的事情上,对于那些我掌控不了的,轻轻放过。焦虑自然就少了。

比如,当我掌握了“逆向思维”,我就不再问“我要如何赚更多钱?”

而是先问“对我来说,什么样的生活是真正富足的?”

然后倒推出我需要多少钱,以及如何去获取。

目标清晰了,欲望的黑洞也就被填上了。

再比如,当我用“控制二分法”来审视我的人生,我发现绝大多数烦恼,都来自于我想去控制那些我根本控制不了的事。

当我学会把它们剥离出去,我的内心瞬间就清净了。

《格物之道》里的50个模型,就像50堂思维的修行课。

它没法直接给你“具足感”,但它能一步步帮你,把你那个漏水的“心之桶”给补上。

当你的心不再漏了,你才会发现,你碗里的水,早就够喝了。

你不需要去大海里舀水。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

从“加法思维”转变为“减法思维”。

我们总觉得,拥有感=得到-失去。

所以我们拼命地想去“得到”更多,同时又恐惧“失去”已经拥有的。

我们活在“得失”的计算里,精疲力尽。

而真正的“拥有感”,或者说“具足感”,是一种“存在感”。

它和你拥有多少东西,没有关系。

它只跟你“在”的深度,有关系。

你吃饭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在”吃饭?还是在刷手机,在想工作,在焦虑未来?

你陪孩子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在”陪孩子?还是人在这里,心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在”走路?还是把它当成一个从A点到B点的无聊任务?

老廖师傅为什么让我们感到宁静?

因为他“在”。

当他拿起刻刀的时候,他的整个宇宙,就浓缩在那一段竹根上。

此时此刻,他百分之百地“在”这里。

这种“在”的品质,就是“拥有”的真正感觉。

你拥有了那个当下。

你百分之百地拥有了你自己的生命。

相比于这种“拥有”,拥有再多的身外之物,都显得廉价和虚幻。

因为身外之物,随时可能失去。

而你“在”的每一个当下,所体验到的那份专注、宁静、和生命的质感,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是你与宇宙之间最私密的连接。

那才是你真正的财富。

我们如何练习这种“在”的品质?

从一件小事开始。

找一件你每天都会做,但从来没用心做过的事。

比如,刷牙。

从今天起,当你刷牙的时候,试着去感觉。

感觉牙刷的刷毛,在你每一颗牙齿上划过的触感。

感觉牙膏的泡沫,在你的口腔里,那种细微的、清凉的、噼啪作响的感觉。

感觉你握着牙刷的手,用了多大的力气。

感觉你站在镜子前,那个有点睡眼惺忪的自己。

就这三分钟,什么都别想,只是去“感觉”。

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锚”。

一个把你从胡思乱想的过去和未来,拽回到“此时此刻”的锚。

当你能在这三分钟里,体验到那种纯粹的“在”,你就能慢慢把它,延伸到五分钟,十分钟,延伸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吃饭就是吃饭,喝茶就是喝茶,写字就是写字。

你会发现,生活好像还是那个生活,但它的“质感”完全变了。

一碗普通的白米饭,你能吃出太阳的味道,土地的味道。

一杯普通的茶,你能喝出山川的样子,云雾的样子。

你开始“拥有”你的感官,拥有你的身体,拥有每一个流经你生命的瞬间。

这时候,你再回头看那些曾经让你魂牵梦绕的“拥有物”——车子,房子,票子,位子……

你会觉得,它们很好,但也没那么重要了。

它们只是你体验生命这个游乐场时,顺便打怪升级掉落的“装备”而已。

有,很好。

没有,你赤手空拳,一样玩得尽兴。

因为最大的宝藏,那个能生出无限欢喜、无限宁静的源头,你已经找到了。

它不在别处。

它就在你里面。

你从来不曾真正匮乏,你只是忘了回家的路。

真正的拥有感,不是向外抓取,而是向内确认。

是你终于有一天,能像老廖师傅那样,坦然地对自己说一句:

我坐在这里,干着我喜欢的事,阳光很好,微风不燥。

我什么都不缺。

这种感觉,就是“本自具足”。

它不是一种需要去奋力追逐的状态,它是一种当你停止追逐时,会自动浮现的状态。

就像你搅动一池浑水,水永远是浑的。

你只需要停下来,让泥沙自己沉淀。

清澈,自然就会发生。

让你内心真正富有的唯一方法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62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