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你被针对了,为什么不帮你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几天,收到一个读者的私信。

很长,几千字,我读了好几遍。

他说,感觉自己的人生走到了一个死胡同。

他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单位,做到了中层。

这个位置,看着有点权,其实最是尴尬。

上头的压力要扛,下头的牢骚要听,平级的同事还要时时防备。

他说自己性格比较直,不懂什么办公室政治,就是埋头做事,业绩也一直不错。

后来,单位空降来一个新领导,是老板的亲戚。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到了他身上。

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被翻出来,上纲上线,开大会点名批评。

然后把他手里的核心业务,拆分给了两个人,一个是他以前的下属,一个是从别的部门调来的。

他被架空了。

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无事可做,来来往往的人,眼神都躲躲闪闪。

最让他寒心的,不是被针对,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曾经和他称兄道弟、推杯换盏的同事,全都默不作声。

有个他一手带出来的徒弟,是他最看好的,也是他出事后,第一个跑去新领导那里表忠心的。

还有个平级的哥们,以前天天中午约着一起吃饭,现在在走廊里碰见,对方直接把头扭到另一边,假装看风景。

他想不通。

他说,康哥,我平时待他们不薄啊。

谁家里有事,我不是第一个搭把手?

谁业务上遇到困难,我不是加班加点陪着一起解决?

逢年过节,我请客吃饭花的钱都够买辆车了。

为什么?

为什么我被这么明显地欺负,所有人都像瞎子一样,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哪怕是私下里发条微信安慰一下?

他们都知道我是被冤枉的,都知道我是新领导立威的靶子。

他们明明都知道。

他最后问的那句话,在我的脑子里盘旋了很久:大家都知道你被针对了,为什么不帮你?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

真实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问过自己同样的话。

可能是在学校里,你被一群人排挤,而你的“好朋友”却选择和那群人一起玩。

可能是在生意场上,你被对手用卑劣的手段抢走了订单。

而那些和你“资源互换”的合作伙伴,却第一时间向你的对手发去了祝贺。

可能是在家族里,你受了天大的委屈,而那些你最敬爱的长辈,却用一句“家和万事兴”让你“大度一点”。

那种感觉,就像你掉进了一个冰窟窿,你在水里拼命挣扎。

而岸上站满了你熟悉的人,他们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甚至有人在窃窃私语,点评你挣扎的姿势不够优美。

你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寒冷,更是一种深刻的、刺透骨髓的荒诞。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荒诞”背后的逻辑。

我们不聊道德,不聊人心不古。

那些都是情绪化的抱怨,除了让你更愤怒,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要像一个冷静的工程师,拆解一台机器一样,拆解这个现象背后的零件和齿轮,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你看懂了,就不会再问“为什么”,也不会再感到寒心。

你只会觉得,哦,原来如此。

然后,你就能从那个冰窟窿里,自己爬上来。

拆解这个事,可以分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成本与恐惧”

这是最表层,也是最好理解的。

一个成年人的世界,所有行为的底层逻辑,都建立在一个看不见的“计算器”上。

这个计算器,时刻在计算两个东西:收益,和风险。

或者说,成本。

当你的同事,看到你被新领导打压时,他的计算器就开始飞速运转了。

帮你的收益是什么?

可能,是收获了你的感激。

可能,是维护了他自己内心的一点“正义感”。

但这些收益,太虚了,无法量化,短期内也看不到任何实际回报。

帮你的风险是什么?

这个就太具体了。

站出来帮你说话,意味着他直接站到了新领导的对立面。

轻则,被穿小鞋,年底的奖金泡汤。

重则,成为下一个被针对的目标,饭碗不保。

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每个月房贷车贷像座山一样压着。

他的“饭碗”,是他整个家庭的“天”。

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义气”,去冒丢掉“天”的风险,你觉得他会怎么选?

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明哲保身。

这不是“坏”,这是人性。

趋利避害,是写在基因里的生存本能。

你可能会说,不说大话,私下里发个微信安慰一下,总可以吧?这点风险都没有吗?

有。

在复杂的环境里,你永远不知道谁在监控谁的手机。

你永远不知道一句看似私密的安慰,会不会成为明天呈到领导桌上的“站队”证据。

所以,最安全的选择,就是“彻底切割”。

不闻,不问,不看。

表现得越冷漠,自己就越安全。

我有个朋友,早年在深圳做外贸。

他和一个同行关系特别铁,两人一起从摆地摊开始,后来都开了自己的公司,办公室就租在同一栋楼。

有一次,他被一个国外的大客户给坑了。

对方用一个假的信用证,骗走了他一大批发电机,价值几百万。

那笔钱,是他全部的家当,还贷着款。

一夜之间,公司濒临破产。

他焦头烂额,四处借钱,想把工人的工资发了,把供应商的货款结了。

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个“铁哥们”。

他去找对方,想周转几十万。

结果,对方请他喝了一下午的茶,大谈外贸形势的艰难,大谈自己最近的资金压力,就是绝口不提借钱的事。

最后,我朋友实在忍不住了,直接开口了。

对方沉默了半天,说了一句:“兄弟,不是不帮你。

实在是……我最近也刚投了个新项目,你看,我这儿比你还紧张。”

我朋友后来告诉我,那一刻,他心里什么都明白了。

他什么也没说,站起来就走了。

后来他才知道,就在他出事后第二天,那个“铁哥们”就联系了那个坑他的国外客户,用更低的价格,想接手我朋友原来的市场份额。

他还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我朋友的供应商信息,试图“挖墙脚”。

我朋友跟我说这事的时候,已经东山再起了。

他说,我现在一点都不恨他。

我甚至有点感谢他。

因为他用一种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给我上了一堂价值几百万的商业课。

这堂课的核心就是:在商业世界里,没有朋友,只有利益。

你春风得意的时候,围在你身边的,都是“朋友”。

你一脚踩空的时候,还在你身边的,才是。

但你不能指望别人在你掉下去的时候拉你一把。

因为在别人看来,你掉下去的那个坑,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他把你当“兄弟”,是在你们利益一致,或者没有冲突的时候。

一旦你的“落难”,成了他的“机遇”,那层“兄弟”的窗户纸,一捅就破。

所以,别用“道德”去绑架“人性”。

也别用“感情”去衡量“利益”。

当你还在纠结“他为什么不帮我”的时候,对方的计算器,可能已经帮你算出了N种“如何从你的失败中获益”的方案。

看懂这一层,你会戒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二个层面,叫“认知与秩序”

这一层,比第一层更隐蔽,也更深刻。

很多人不帮你,不是因为胆小,也不是因为坏。

而是因为,他们的“认知系统”,不允许他们帮你。

什么意思?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套自己对世界的“解释系统”。

这个系统,是为了维护我们内心秩序的稳定。

比如,我们大部分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努力就会有回报”,“世界是基本公平的”。

这套系统,能让我们觉得世界是可控的,是安全的。

而你的“无辜受难”,像一块石头,直接砸进了他这个平静的池塘里。

如果他承认“你是无辜的,你是个好人,但你就是被欺负了”,这就等于承认了他自己信奉的那个“公平世界”的假设,是错的。

承认“世界是不公平的,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这意味着,他自己,也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无辜的受难者”。

这种失控感和不安全感,是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

那怎么办呢?

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秩序,他的大脑会自动启动一个“防御机制”。

这个机制,就是“合理化”。

他会拼命地给你“找茬”,给你“挑错”,来让你的“受难”显得“合情合理”。

“他这个人,就是太直了,不懂得转弯,得罪了领导,也是活该。”

“你看他平时那个张扬的样子,早就该有人收拾他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他自己要是没问题,别人怎么会搞他?”

你看,通过这种“合理化”,你的“受难”就不再是一个挑战他世界观的“bug”,而是一个“你看,果然是恶有恶报”的“证据”。

他把你定义为“有罪的”,他自己的那个“公平世界”,就保住了。

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对自己说:

这个世界还是公平的,只要我做得正、行得端,我就不会有事。

所以,他不是在攻击你,他是在“捍卫”自己。

他冷漠地看着你,其实是在催眠自己:

我和他不一样,他的遭遇,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隔离”。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旁观者效应”。

当一个紧急情况发生时,如果在场的旁观者越多,那么愿意出手相助的人反而越少。

因为每个人都在看别人,每个人都觉得“应该有别人会去管吧”。

同时,每个人也都在从别人的“无动于衷”里,解读出信息:

“既然大家都没反应,说明情况可能并不严重。”

“既然没人去帮,我去了是不是显得很傻?”

在办公室的场景里,也是一样。

当第一个人选择沉默的时候,第二个、第三个人,就更倾向于沉默。

沉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而那个想要站出来的人,就成了那个“不合群的怪胎”。

他要对抗的,不仅仅是那个打压你的领导,更是整个“沉默的集体”。

这个压力,比对抗一个权威,要大得多。

所以,不要去考验人性。

因为你考验的,可能根本不是“人性”,而是对方整个“认知世界”的稳定性。

你让他帮你,等于是在逼他承认“我的世界观是错的,我的安全感是假的”。

这个,太难了。

第三个层面,叫“能量与势”

这是最底层,也是最核心的。

如果你能看懂这一层,你的人生,会瞬间通透。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的本质,都是“能量”。

钱,是能量。

它可以在不同的人之间流动,可以购买商品和服务。

权力,是能量。

它可以调动资源,影响他人的行为。

知识、名声、人脉,都是能量。

一个人,就是一个“能量体”。

一个公司,一个组织,也是一个“能量场”。

而所谓“帮”,或者“不帮”,本质上,是一场“能量的交换与博弈”。

当你在一个组织里,顺风顺水,业绩突出,上级赏识,你就是一个“高能量体”。

你的能量是正向的,是流动的。

这时候,别人都愿意靠近你,因为靠近你,可以沾光,可以获得能量。

他请你吃饭,是想从你这里获得信息。

他帮你个小忙,是想在你这里做个“情感投资”。

这叫“锦上添花”。

因为你的“势”是向上的,投资你,回报率高,风险低。

而当你被打压,被孤立,你的“势”就变了。

你的能量场,从正向,变成了负向。

你成了一个“能量黑洞”。

这时候,谁靠近你,谁的能量就会被你吸走。

他帮你,需要消耗他自己的能量。

他安慰你,需要消耗他的“情绪能量”。

他为你出头,需要消耗他的“人脉能量”和“政治能量”。

而他能从你这里得到什么呢?

什么也得不到。

一个被打入冷宫的人,一个丧失了“势”的人,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负资产”。

从能量的角度看,一个理性的“能量体”,一定会选择远离“能量黑洞”,靠近“能量源”。

这是宇宙的规律,跟道德无关。

就像水往低处流,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一样,自然而然。

你不能指责水,为什么不往高处流。

所以,那个读者,他之前之所以有那么多“朋友”,不是因为他“人好”,“仗义”。

而是因为他当时处于“势”的顶峰。

他是部门的中流砥柱,手握核心业务,业绩突出。

他是一个“高能量体”。

他请客吃饭,别人愿意去,是因为这个饭局,是一个“能量交换场”。

大家可以从他那里获取信息,获取资源,甚至只是感受一下“成功者”的磁场。

而当他被打压,他的“势”没了。

他从一个“能量源”,变成了一个需要别人输血的“病人”。

大家自然就散了。

不是大家“现实”,而是大家都在遵循最基本的“能量法则”。

看懂了“能量与势”,你就会明白一个残酷的真相: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帮助”。

所有的“帮助”,本质上都是一种“投资”。

而投资,永远是投给那些有“势”,有“未来”的人。

你弱的时候,你的“仗义”,一文不值。

你弱的时候,你的“人脉”,都是幻觉。

你弱的时候,你连呼吸都是错的。

没有人会投资一个“失败者”。

除非,是你的父母。

除此之外,再无例外。

那么,懂了这三个层面,我们该怎么办?

是变得愤世嫉俗,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吗?

不是。

那样的你,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真正的“觉醒”,是看透了这一切之后,你依然选择相信一些东西,但你的相信,是建立在“智慧”之上,而不是“幻想”之上。

第一,放弃“被拯救”的幻想。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人生最大的错误。

当你把“被帮助”当成一种“理所当然”时,失望就是你唯一的结局。

当你把“不被帮助”当成一种“人间常态”时,任何一个微小的善意,都会让你觉得温暖。

你的心态,会完全不一样。

记住,没有人有义务帮你。

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第二,重建你的“关系观”。

不要再用“好人”“坏人”这种幼稚的标签去定义别人。

成年人的世界,只有“立场”和“利益”。

你需要做的,不是去憎恨那些“不帮你”的人,而是去理解他们。

理解他们的恐惧,理解他们的计算,理解他们的认知局限,理解他们对能量的本能反应。

当你能“理解”的时候,你就“释怀”了。

你不会再有情绪的内耗。

你会把所有曾经用来“伤心”“失望”的精力,收回来,用在自己身上。

同时,你要学会识别真正的“盟友”。

什么是盟友?

不是天天和你一起喝酒的,而是和你有共同“敌人”和共同“利益”的。

当你被打压时,谁的利益也跟着受损了?

谁和你一样,也看不惯那个新领导?

那个人,才是你有可能争取的对象。

但争取的方式,不是去“求”,而是去“利诱”,去“交换”。

你要让他看到,帮你,就是帮他自己。

这才是成年人世界里,最高级的“社交”。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成为“能量源”,而不是“能量体”。

什么意思?

不要再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人脉”。

你要把100%的精力,用来投资你自己。

投资你的能力,投资你的健康,投资你的认知。

让你自己,成为一个“高能量体”,一个“势”的源头。

当你的专业能力,强到无人可以替代时,那个打压你的领导,也得掂量掂量。

当你的认知水平,高到可以洞察整个牌局的走向时,你就不会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棋子”。

当你的内在能量,强大到不再需要从外界获取认同和温暖时,你就真正“无敌”了。

那个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所有曾经离开你的人,都想回来。

所有曾经看不起你的人,都开始仰望你。

你会成为一个磁场,吸引所有你想吸引的人和资源。

那个时候,你不再需要任何人“帮你”。

因为,你就是“规矩”本身。

这个过程,就是“格物”。

“格”,是探究,是衡量,是看透。

“物”,是万事万物,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更是你内心的每一个念头,每一种情绪。

看透别人为什么不帮你,这就是“格物”。

看透人性的底层代码,看透社会的运行法则,看透能量的流动规律,这就是“格物”。

这些东西,学校里不教,父母也很少会系统地告诉你。

我们只能在一次次的摔打和疼痛中,自己去领悟。

但这个过程太慢了,代价也太大了。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为什么”的迷茫和怨恨里,从未真正看懂过这个世界的真相。

在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我花了巨大的心血,梳理出了50个这样的底层思维模型,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第25个模型“公地悲剧模型”,能让你看懂为什么在集体中,“人人为我”最终会导致“无人为我”的局面,这完美解释了“旁观者效应”的成因。

第35个模型“信息不对称”,让你明白别人知道你不知道的,就是他最大的优势,无论是打压你还是不帮你,背后都有信息差在作祟。

第37个模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让你学会区分哪些竞争是你死我活的,哪些是可以合作共赢的,从而找到真正的“盟友”,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当“敌人”。

还有第49个模型“控制二分法”,这是让你内心强大的终极心法,教你把能量聚焦于你能掌控的事情(比如提升自己),而不是浪费在你无法掌控的事情上(比如别人的看法)。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能帮你打开一扇扇通往事物本质的大门。

它不是给你灌输一堆道理,而是递给你一套“渔具”,让你学会自己去捕捞生活中的“真相”。

你看懂了,很多事情,就通了。

你通了,就不痛了。

最后,想对那个给我写信的读者,也对所有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说几句。

你所经历的“被孤立”,“被背叛”,不是你的“不幸”,而是你的“筛选”。

上天用一场考验,帮你把身边那些虚情假意的人,一次性清理干净了。

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它强迫你,把所有向外看的目光,都收回到自己身上。

它强迫你,放弃所有的依赖,开始学习独立行走。

它强迫你,从一个爱做梦的“少年”,真正成长为一个洞察人性的“战士”。

这个过程,很痛。

就像老鹰到了四十岁,必须用喙把自己的指甲一根根拔掉,再把旧的羽毛一根根啄掉,在痛苦的等待中,长出新的指甲和羽毛,才能重获新生。

你正在经历的,就是你的“重生之痛”。

不要怕。

走过去。

当你自己从那个冰窟窿里爬上来,抖落一身冰渣,你会发现,阳光从未如此温暖。

而你,也从未如此强大。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25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